- 細說史記三千年·霸主之路
- 王嗣敏
- 2060字
- 2024-01-04 10:50:23
第三章 八等級分門別類 司馬遷筆著春秋
如果再做一點拓展,可以梳理一下“歷史的真實”的等級,這不是出自名家的總結,是筆者自己的總結,語言也沒有權威性和學術性,只是一種感性的認識。
我把“歷史的真實”分成八個等級:
1 級:史籍記載+考古證明+傳承至今。這是真正的歷史文化,化于人心。
2 級:史籍記載+考古證明+現已失傳。這是歷史化石,只代表曾經存在過。
3 級:考古交叉證明。雖然缺少史籍佐證,但是考古器物可以互相證明。
4 級:考古孤證。缺少史籍佐證,考古器物只有一件,缺乏充足證據。
5 級:史籍交叉證明(可信)。沒有考古證明,史籍具有權威性,作者與該時代較近。
6 級:孤證可立。不能提供考古證明,在其他史籍中也找不到證據,但可信。
7 級:史籍交叉證明(可疑)。沒有考古證明,史籍具有權威性,作者距離該時代較遠。
8 級:孤證不立。不能提供考古證明,不能在其他史籍中找到證據,不可信。
如果按照這個個人標準,像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應該屬于 1級,《史記》有記載,考古有證明,且能傳承至今。
吳越青銅劍屬于 1 級或 2 級。關于它的存在,有各種史籍的交叉印證,考古證明也很充分,它應該屬于 1 級,但是制作青銅劍的技術失傳了,關鍵是匠人精神也失傳了,因此將它劃分到2級中也合適。
像秦始皇的父親是誰,這個問題就是 8 級:只有《史記》記載,缺少其他典籍和考古證明的支持。如果想要真正破解這個問題,只有一個最權威的做法,就是找到秦始皇、秦莊襄王、趙姬、呂不韋的墓穴,并且能夠成功提煉出脫氧核糖核酸(英文縮寫為 DNA),做血緣配比試驗。這里有幾個關鍵問題:(1)能從考古學角度確認找到的墓葬是真實的;(2)能夠證明墓主人的身份就是這四個當事人;(3)能提煉出活性細胞。否則,一切都是猜疑、推想、判斷。如果沒有這些證明,過于糾結真假就是閑的。
3級、4級、6級的案例學術性過強,過于復雜,在此忽略。
重點說一下 5 級、7 級的情況,以司馬遷創作《史記》、班固創作《漢書》和陳壽創作《三國志》來做一個案例說明。一部《史記》對于司馬遷來說,有“司馬遷的古代史部分”“司馬遷的近現代史部分”“司馬遷的當代史部分”,粗略劃分,從黃帝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算是“司馬遷的古代史部分”,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漢景帝時代算是“司馬遷的近現代史部分”,從漢景帝到漢武帝時代算是“司馬遷的當代史部分”。為何要如此劃分?因為司馬遷具體的死亡年代不可靠,生年可考,就是公元前 145 年,即漢景帝中元五年,或者是公元前 135 年,即漢武帝建元六年。而且《史記》的創作還有他父親的功勞,他父親為他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學術鋪墊工作,因此,司馬遷在寫“司馬遷的近現代史部分”和“司馬遷的當代史部分”時,相對比較可信。這就是 5 級中所說的“作者與該時代較近”。
關于司馬談與司馬遷的生卒年代說法比較多,對《史記》創作的開始與結束時間也都存在爭議,故此列出一個圖表,以方便理解。
◎司馬談、司馬遷生卒年和《史記》創作時間

續表

不做辨析。簡單地說,從司馬談的生卒年和司馬遷的生卒年來看,父子兩代人的生活軌跡基本貫穿了西漢兩百年的一半時間,加上他們借著擔任太史令的職務便利,可以閱讀大量史書和許多秘密檔案,又因為前代功臣的后代都健在,“功二代”“功三代”們可以提供大量的口述歷史,因此,司馬遷寫“司馬遷的近現代史部分”——秦漢之際、楚漢戰爭和文景之治,或者創作“司馬遷的當代史部分”——他的生活年代與漢武帝同時,史料采集比較豐富,歷史記載比較可靠。當代人寫當代史最大的優勢在于史料的豐富,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被主觀感情所左右。好在司馬遷雖然遭受了巨大的不幸,可是在原則性問題上還是理智戰勝了情感。他的記載體現了一位一流史學家應該具備的史才、史德和史識。
同樣,《漢書》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29 年的史事,班固(公元 32—92年)生活的年代距離《漢書》記載的時間段不遠,而且《漢書》中涉及《史記》中西漢人物的部分,基本就是《史記》搬家。這不是班固抄襲,而是司馬遷的創作相當精當了,說明《史記》在當時就是經得起推敲的。《漢書》同樣有很多的原創。就像與陳壽同時代的夏侯湛(zhàn,夏侯淵的曾孫),他也在創作《魏書》,看到《三國志》后倍加贊賞,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竟然毀棄了自己的作品。班固的情況應該類似,司馬遷的創作經得起歷史和專家的考驗,沒有必要另外記載司馬遷已經寫過的人物。而陳壽本身就是三國時代的人,他創作的《三國志》,同樣是當代人寫當代史,對于書中人物的記載,基本是符合“歷史的真實”的。
《史記》《漢書》《三國志》中記述了大量的史實,不斷出現的歷史考古成果,印證了史學家們的卓越。但是我對 5 級的表述是“史籍交叉證明(可信)。沒有考古證明,史籍具有權威性,作者與該時代較近”,我的意思是,不是說他們記載的內容沒有考古證明,而是說,這類作品的作者手稿已經不可能通過考古發掘到了。雖然作者手稿沒有了,可是名著傳承下來了,而且可以和其他史籍互相印證,交叉證明,所以比較可信。這只是個人之見,讀者不必深究其學術嚴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