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廣陵王穿越作證 兩相較宛如孿生

在這個金印出土之時,史學界就認定這應該是光武帝賜予的那顆。但是《后漢書》只說賜予印綬,是什么材質的印章,是什么顏色的綬帶,沒有說。金質、銀質、銅質加上不同顏色的綬帶,是代表不同品級的。因此,僅靠《后漢書》很難結束這場紛爭。這場紛爭從 1784 年到1981 年持續了將近二百年,直到在江蘇邗(hán)江甘泉山二號東漢廣陵王墓出土了一枚“廣陵王璽”,面對這一無可辯駁的證據,人們的質疑才終止。

這件無價之寶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先看下院方的介紹:“東漢,江蘇邗江甘泉山二號東漢廣陵王墓出土。鑄造而成,印面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四字,印紐為立龜。印主人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子廣陵王劉荊。”光武帝在位時封劉荊為山陽王,兒子漢明帝繼位后,改封劉荊為廣陵王。《后漢書·顯宗孝明帝紀》記載:“(永平元年)八月戊子,徙山陽王荊為廣陵王,遣就國。”他死后,為何不把這枚金印傳給兒子,而是把它帶入墳墓?只因他犯了罪,廣陵王國被廢除了。這篇傳記還說:“十年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國除。”其實,就是因為父親去世,他不服哥哥漢明帝,策劃謀反不成,才被改封廣陵王。中央政府沒有把金印收回,于是“廣陵王璽”跟著主人被埋入了墳墓。由于廣陵王墓被人盜掘過,這枚金印是在墓地周邊被一農民發現的,這才讓后人得以一飽眼福。

東漢永平元年是公元 58 年,永平十年是公元 67 年,廣陵王劉荊獲得“廣陵王璽”應該是在公元58年,他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被封為山陽王,58 年從山陽王被改封為廣陵王。而《后漢書》記載,光武帝是公元 57 年去世的,就在這一年賞賜了“漢委奴國王”金印。兩枚都是金印,都出自東漢中央政府之手,如果兩者在形制和細節上非常相似,是否就可以互相印證了?答案是肯定的。

《廣陵王璽和中日交往》一文作者是南京博物院的紀仲慶先生,他曾經詳細測量過“廣陵王璽”的尺寸,《“漢委奴國王”璽與“廣陵王璽”的鑄、雕比較》一文作者周曉陸先生,曾經實地調查研究過“漢委奴國王”璽,因此,一些關鍵參考元素以這兩位先生的學術成果為準,二者的尺寸對比以紀先生公布的數字為準。若把二者進行詳細對比,會產生非常強烈的認知。

以一個簡表來對比:

◎“廣陵王璽”與“漢委奴國王”璽在制作細節上的相通之處

續表

這樣的比較就非常直觀了,如果再參照漢武帝時代的“顛王之印”等(不拓展了,太學術化),就可以進一步證明,“漢委奴國王”璽與“廣陵王璽”在形制上相似,符合《漢書》《后漢書》等典籍對漢朝典章制度的記載。

到此,做個小結。

《后漢書》記載,光武帝曾經賜給日本來使印綬,但具體是什么形制和規格,不太清楚。漢朝賜給匈奴的一般都是銅印,按照漢朝制度,金璽盭綬、金印紫綬、銀印青綬、銅印黑綬、銅印黃綬,是代表不同品級和含義的。漢朝四百年,統治相對穩定,典章制度的傳承也相對穩定和完整。是不是把日本視為與匈奴同級別?如果只看史籍,一切只能推測。但是,從“漢委奴國王”璽的出現,就可以知道光武帝對日本使者是超高規格接待。中國一直有“厚往薄來”的傳統,你來拿什么不重要,只要你服我,認我當老大就行,給你的回報是十倍、百倍,以至于后來很多國家把這個當成大生意來做,中國才不得不做限制。

◎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記載梳理的西漢官印制式

現在“漢委奴國王”璽出現了,可以證實《后漢書》史料的準確性。然而,由于《后漢書》沒有記載這顆印綬的詳細信息,也沒有留下照片或者拓片,反證“漢委奴國王”璽就顯得證據不足。這也是在日本爭論了兩百年的原因。可是“廣陵王璽”的發現,證明了“漢委奴國王”璽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也證明了《后漢書》中關于廣陵王劉荊的記載是準確的,證明了《漢書》《后漢書》中關于漢代官印制度的記載也是準確的。這樣就形成了環環相扣的證據鏈。

這就是“歷史的真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德市| 苏州市| 蕉岭县| 汝阳县| 高陵县| 高安市| 泌阳县| 会东县| 娄烦县| 彭泽县| 年辖:市辖区| 扶沟县| 沙湾县| 常熟市| 肇源县| 长治县| 兴义市| 乐山市| 祁东县| 获嘉县| 商河县| 永川市| 拜泉县| 巴林左旗| 赤峰市| 宜川县| 波密县| 湄潭县| 招远市| 城步| 甘孜县| 咸阳市| 潜山县| 壶关县| 邓州市| 邢台市| 监利县| 湘西| 曲沃县| 泗洪县| 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