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文化:明恥篇
- 來新夏
- 2字
- 2024-01-04 10:49:08
正篇
舍利取義的伯夷、叔齊
若伯夷者,窮天地、亙?nèi)f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這是唐代文豪韓愈所寫《伯夷頌》的一段。它熱情地謳歌了商朝末年伯夷明恥守節(jié)的高尚情操。伯夷、叔齊是什么人?他們?yōu)槭裁词艿胶笕巳绱说爻缇春唾潛P呢?
伯夷、叔齊是親兄弟,復(fù)姓墨臺。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伯、叔是排行,即長與三之意。夷、齊是他們死后,人們根據(jù)他們的行事和為人所起的尊號。他們的父親名初,字子朝,是商朝孤竹國(今河北盧龍縣南)的國君,生前立小兒子叔齊做了太子,他死后,叔齊認為自己不該繼承王位,這是父親的偏愛,于是執(zhí)意要把王位讓給大哥伯夷。伯夷也很賢達,堅決不肯接受,說這是父親的遺命,不能違背。兄弟倆你辭我讓,誰也不肯即位,他們把爭奪權(quán)位看作是一種恥辱,寧愿舍利,也要取義。最后,雙雙離家出走,國人無奈,只得讓叔齊的次兄當(dāng)了國君。
當(dāng)時,正是商紂王統(tǒng)治時期,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才力非凡,據(jù)說能夠空手與猛獸格斗,狡詐足可以拒絕勸諫,并能用言辭掩飾自己的錯誤,還不斷發(fā)動對周圍部族的戰(zhàn)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貪饕無厭,向人民橫加攤派;又好酒淫樂,嬖愛婦人,過著極端奢侈腐朽的生活,使人民不堪忍受。為了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他創(chuàng)造了許多的酷刑,如炮烙、滅族、剖腹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各種矛盾都達到了空前尖銳的程度。
這時,活動在西北的周族,在西伯即周文王的領(lǐng)導(dǎo)下,謹守祖業(yè),內(nèi)修仁政,敬老愛幼,禮賢下士,立志滅商。伯夷、叔齊聽說后前去投奔。當(dāng)他們到達那里時,周文王剛好死去,文王之子姬發(fā)做了周的國君,即歷史上的周武王。他遵照父親的遺訓(xùn),兢兢業(yè)業(yè),積蓄力量,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準(zhǔn)備,便開始了滅商的戰(zhàn)爭。伯夷、叔齊認為:武王所討滅的雖是施行暴政的商紂王,但這是一種不合乎君臣體制的行為,而且文王的喪葬尚未完成,不應(yīng)出兵。所以,當(dāng)武王載著文王的木主(牌位)大舉伐商時,伯夷、叔齊兄弟便拉住武王所坐戰(zhàn)車的馬頭,激動地諫諍武王說:“父親去世不進行安葬,反而發(fā)動戰(zhàn)爭,這樣做能叫孝嗎?以臣子的地位征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左右的衛(wèi)士想要殺死他們,姜太公說:“他們是仁人義士,把他們攙走吧!”武王在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之戰(zhàn)中,大敗商軍,紂王見大勢已去,就自焚而死。
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忠、孝、仁、義的社會,一個違反倫常的世界,他們恥于活在這個世上。于是,就跑到了首陽山(今山西永濟南)隱居起來,決心不吃周朝的食物,幾天之后便病倒了。臨終前,他們留下了一首非常悲哀的詩篇: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意思是:我們登上北方的首陽山,去食野菜度日。周使用暴力去取代殷這個殘暴政權(quán),而卻不自知所作所為是不對的!圣人神農(nóng)、虞舜和理想的夏王朝,為什么一瞬間就消逝了呢?哪里是我適當(dāng)?shù)臍w處?唉,命運多舛,不如死了吧!最后,兄弟二人終于餓死在首陽山中。
他們這種迂腐的做法,固不可取;但是,他們恥于爭權(quán),恪盡自己操守的精神卻如江河行地,似日月經(jīng)天,千百年來,始終作為潔身守道的榜樣,鼓舞著炎黃子孫舍利取義,喋血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