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的馬來西亞華語電視變遷
- 梁悅悅
- 1054字
- 2024-01-04 11:05:09
1.4 研究問題
上文通過對流散華裔媒體、媒體與全球化相關理論的批判性分析,呈現出以下兩種彼此相關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流散華裔媒體研究愈發強調對全球化趨勢的關注以及對媒體與全球化相關理論的借鑒,主張以批判視角分析全球流散華裔媒體網絡中本土與外域媒體產品的影響力的消長趨勢,以及與流散華裔相關的意義生產活動。
另一方面,媒體與全球化理論關于媒體與文化流動現象的闡釋框架,經歷了從“文化帝國主義”到“文化混雜”的變化過程,愈發關注廣泛存在的“全球本土化”現象,例如在以亞洲為代表的地理—文化區域內部,日本、韓國等文化主體因媒體流動而產生的文化間性。
整合以上兩種趨勢可以發現,當前的流散華裔電視媒體研究正呼喚一種著眼于亞洲區域間媒體流動與文化間性、關注地方層次媒體文化實踐與受眾意義生產的新趨勢。而文化接近性作為一種關注“全球本土化”之本土權力維度的理論,正可為上述研究提供理論基礎與方法論支持。
綜合文化接近性的理論內涵以及此前學者關于“全球流散華裔媒體”網絡的分析,學者關于亞洲流散華裔電視的研究已形成如下假設(Sun & Sinclair,2016):
第一,在全球本土化語境下,亞洲流散華裔電視已形成從全球到本土多個層次的節目來源網絡,各地文化產品相互競爭,并對本土產生影響。
第二,由流散華裔電視媒體制作的本地節目因具備與受眾之間的文化接近性,所占比例逐漸增多、時段逐漸向好。
第三,流散華裔電視媒體進口自相近語言—文化區的節目因具備與受眾之間的文化接近性,所占比例逐漸增多、時段逐步向好。
第四,在亞洲流散華裔電視網絡中,中國香港、臺灣地區作為傳統華語影視文化中心的影響力日益式微,中國內地影視文化對流散華裔及其媒體的影響力有所提升。
基于上述假設,本研究在邏輯上以“馬來西亞華語電視”為研究對象,以“全球本土化”為研究語境,以“文化接近性”為理論及方法論指導,旨在通過對馬來西亞華語電視歷史變遷過程的研究,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在其播出渠道、節目數量、節目內容上經歷了怎樣的歷時性變化過程?呈現出怎樣的階段性發展特征?
第二,在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產自馬來西亞本地、中國、新加坡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華語節目,在馬來西亞地面電視頻道的播出呈現怎樣的歷時性變化趨勢?當前馬來西亞地面電視頻道更傾向給予哪種產地、類型的華語節目更多的播出時間與更好的播出時段?是否及如何出現了中心轉移?
第三,當下馬來西亞華人在對華語電視節目收視偏好的自我言說中,如何表述與不同文化地理層次的華語節目之間的文化接近性?這些表述如何與其文化資本及文化身份認同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