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此一杯,可解千仇否?
- 大唐九萬里
- 歐陽壞壞
- 2084字
- 2023-10-18 14:06:24
“陛下,兒以為,安將軍兼領河東節度使甚妥。”
“歷來邊患尤重,近年我大唐萬邦臣服,皆因各地節度使,統一指揮,威震四海。”
“河東防務本就與范陽,平盧兩鎮重疊,兩地邊軍也時常因調度不一,錯失戰機,于國無利。”
“我泱泱大唐,數百州,千余縣,猛將如云,神兵浩瀚。”
“在陛下統御之下,國泰民安,四海清平。”
“安將軍更是沐浴天恩,位高權重,萬民敬仰。”
“何以自毀前程,去搏一條明知必死的不歸之路?”
“果真如此不智,在朝廷精兵強將面前,也不過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取死有道爾,兒實在想不通,安將軍有什么理由,會選一條死路。”
權衡一番利弊之后,李亨便對著李隆基滔滔不絕道。
嗯?
這李亨,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莫非安祿山造反,也有他的幾分功勞?
李璿看了看依舊生龍活虎的李隆基,雖然已經六十五歲了,可還是看不出他有半點老態龍鐘之態。
自己這個三王兄,不會真的也是推動安祿山造反的黑手之一吧?
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畢竟,正常情況來看,父子倆,誰能活過誰,還尚在未知之數。
天下豈有五十年太子乎?
李亨似乎并不想重蹈秦國太子的覆轍,所以他有這個動機,在暗中推動這一切?
畢竟只要李隆基一死,他便是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這個陰狠的家伙,看似順從李隆基,實則包藏禍心?
之所以能夠看清本質,這自然要歸功于熟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超前眼光了。
一部華夏史,滿篇盡詭譎。
吃人不吐骨頭,那都是常規操作的小兒科。
“太子所言有理,朕……”
李隆基話還沒說完,就感覺手臂被拽了一下,當即停頓了一下。
“陛下,齊王聰穎絕世,何不問諫一試?”
楊玉環恰到好處的提醒了一句,然后便剝開一個荔枝,柔情的放到了李隆基的口中。
李亨見狀,心中大怒,賤人,早晚有一天……
“齊王有何高見?”
李隆基握著楊玉環的纖纖玉手,笑了笑,然后話鋒一轉道。
“陛下之圣明,遠邁古之圣王。”
“兒未有遠謀,卻有近憂,只是不知當不當講。”
李璿心中暗嘆一口氣,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本想靜觀朝中幾大勢力博弈,自己能不能暗收漁翁之利。
現在看樣子,計劃泡湯了。
貴妃似乎并不想讓自己安生,也罷!
反正早晚之事,不如借此機會,放手一搏。
“講。”
李隆基聽到李璿的話,樂的合不攏嘴。
“之前聽右相與國舅,太子各闡述論斷,彼此爭執不休。”
“兒以為,右相之憂不無道理。”
“國舅與太子之高見,亦未嘗不是忠君治國之良言。”
李璿清了清嗓門,開始了表演。
眾人無不翻白眼,這齊王殿下可真是圓滑,一番話下來,等于什么都沒講。
還真是,聽君一席話,還是一席話……
“那你覺得,到底誰更有道理?”
李隆基也是愣了愣,然后繼續追問道。
“都有道理,但皆華而不實。”
“兒聽聞,治大國如烹肉糜。”
“過急則焦,過緩則柴。”
“需輕重緩急并進,火候由心而發,取其味美,分而食之,故天下樂也。”
李璿不驕不躁,娓娓道來。
“說得好。”
李隆基看著李璿,連連稱贊道。
“夏亡之商仆,商毀之異侯,周葬之親族,秦終之奸宦,漢覆之將亂。”
“故而,以史為鏡,盛世之下盡忠良,亂世之下皆國賊也。”
“陛下龍御九州,四海共尊。”
“任何宵小奸佞之徒,斷不敢悖天道倫常,以犯圣主天威。”
“可睿智圣明如陛下,古今唯一,為子孫江山萬世計。”
“兒覺得安將軍忠勇天下無雙,遍覽青史,宇內也僅此一人也。”
“以將軍之忠勇,怎會因個人榮辱,而貽誤家國乎?”
“安將軍忠心耿耿,千古無二,先前只因滿腔熱血為報國,所以才會有此請求。”
“現在兒闡明了其中利害,在國之大義面前,安將軍又豈會讓陛下左右為難?”
李璿引經據典,將李隆基直接吹爆了,又把安祿山捧的非常高,然后才看向安祿山道:“安將軍覺得本王說的有理乎?”
“殿下大才。”
“聽聞殿下之言,末將才幡然醒悟,險些釀下大錯。”
安祿山心中早已把李璿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一遍,可此情此景,他卻只能滿臉認同的附和道。
沒辦法,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
自己能怎么辦?
說他瞎扯蛋嗎?
那豈不是打了陛下的臉,更是不認同他所言,坐實自己有不軌之心?
李隆基看了一眼李璿,又看向安祿山道:“安愛卿,齊王之言,愛卿覺得如何?”
“請陛下治罪,臣險些鑄成大錯,為大唐后世埋下禍根。”
“臣請求辭去平盧,范陽節度使之職,惟愿歸鄉繼續牧羊。”
“此生有幸得以見證陛下治下之大唐盛世,臣便萬死猶榮也。”
安祿山知道,這河東節度使,自己已經不可能再去求了,否則那便是心存不軌,當即坐實。
所以,也只能有模有樣,學著齊王李璿,來個以退為進。
“安愛卿,這是說的哪里話?”
“安愛卿忠心耿耿,朕又豈能不知?”
“朕要封你為東平郡王,以表其忠。”
“還要在長安給你建造一座最大的府邸,用以表彰愛卿卓越戰功。”
李隆基當即拍板,安撫道。
“臣叩謝陛下天恩。”
安祿山不斷磕頭,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樣,心中卻甚為失望。
這一趟長安,真是白來了。
往日里,義母都會為自己說好話。
今日卻一反常態,都是因為這個該死的齊王李璿。
“好,今日之事到此為止。”
“今日恰逢朕之慶典,不論國事,只談風花雪月,但求一醉方休。”
李隆基哈哈一笑,打破了冷場。
很快,音律再次響起哦,一片載歌載舞之聲,綿綿不絕于耳。
“殿下,末將敬你一杯。”
安祿山搖搖晃晃的來到了李璿身前,滿臉堆笑道。
“此一杯,可解千仇否?”
李璿端起酒杯,笑呵呵的看著安祿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