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 (韓)樸又蘭
- 2177字
- 2023-10-18 10:00:27
給兒子關愛,卻對女兒處處要求?
母親喂女嬰喝奶的時間,比起喂男嬰喝奶的時間少了約30%。

從社會結構的觀點或父權制的觀點來看,許多家庭中的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以滿足他人的方式來實現自我。女性有時以安排男性(丈夫、孩子)的生活、提供照顧與滿足需求等方式來證明自我。然而,這樣的照顧并不全然是為了對方。女性的奉獻不能被視為單純的犧牲,而是有其明確的原因。
雖然經常能看見女性以滿足他人的方式來彌補自身的匱乏,以此證明自己的存在,不過這種方式大多用于兒子身上。她們對待女兒時,卻沒有一視同仁地采用相同的方式,這是非常矛盾的一點。
我帶著女兒見過幾次女兒朋友的媽媽,在這個過程中曾目睹過一個有趣的現象。假設大家已經將點心端上餐桌,大多數女孩會自然而然地停下自己手上的事,聚集到餐桌旁,在母親的身邊吃點心,視線全落在母親身上,但是男孩們卻絲毫沒有停下他們正在玩的游戲的想法;更令人驚訝的是,母親們會理所當然地夾起點心,放進兒子的嘴里。
類似的情況不只發生在少數人身上,更是我們生活周遭常見的現象,由此看來,母親對待女兒和兒子的方式確實存在差異。在聚餐的時候,女孩們以母親為中心建立關系,而男孩們則更傾向于沉浸在游戲中,也就是更關注自己。
我們不妨再換另一種方式說明。如果女性更傾向于填補男性(丈夫或兒子)的匱乏,而非直接滿足自己的需要,那為什么不以相同的方式來滿足女兒的匱乏呢?原因在于,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和丈夫則是以他人或另一個客體的身份存在。也就是說,女兒之于母親,是等同于自身的存在,并非以單獨的客體存在。當然,這個情況無法一概而論,不過確實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樣的關系,在日后決定男孩與女孩的心理結構方面,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女兒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匱乏
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母親喂女嬰喝奶的時間,比起喂男嬰喝奶的時間少了約30%。可以說,女孩從出生開始就面臨匱乏,這一點兒也不為過。當女孩看見母親哭泣,經常以為母親的情緒就是自己的情緒。女兒能夠同理母親的情況,有時會讓母親深受感動,但并非經常如此。
女孩在認知或覺察自己的情緒之前,一般會將母親的情緒與自己的畫上等號,認為那就是自己的感受。換言之,她們將自己帶入了母親的狀態中。她們不像男孩那樣,能將母親帶入自我更充實的情感狀態中;而是在隱藏自我后,不自覺地進入母親的情緒。許多女性經常像這樣將他人的情緒視為自己的情緒,進而試圖滿足他人,或者以滿足他人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充實自我。多數女性對他人的情緒或反應相當敏感,卻對自己的情況或感受顯得遲鈍,原因就在于此。
男孩將母親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因此長大成人后,多數人仍將妻子或戀人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認為女性的犧牲或奉獻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如果家中同時有女兒和兒子,往往是女兒最先覺察母親的需求,并試圖迎合母親。而母親也認為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甚至暗自要求女兒比兒子做出更多的犧牲、放棄與退讓。
母親看待女兒時的情感相當復雜。如果母親從小曾遭受忽視,就可能將自己兒時的模樣投射在女兒身上,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冷落、疏遠女兒。當自己內心的匱乏被女兒發現時,她們一方面會感到不安,另一方面則會想方設法地消除心中的匱乏。此外,也有一些母親由于過去的匱乏而過度滿足女兒的要求,借此實現自我補償。這樣的母親未將女兒視為他人,而是當成年幼的自己來對待。
母親像這樣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女兒便容易錯失發展真正自我的機會。她們將逐漸無法認清自己的情緒,最終過著在他人的情緒與反應下察言觀色的生活。所以身為母親,必須先努力認清自己的狀況、情感、欲望與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將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開,放下對自己和女兒不必要的罪惡感或責任感。
主動退讓的人生
曾有一名來訪者叫英芝,她兒時記憶的第一個場景是這樣的。
當時還是嬰兒的弟弟,正在母親懷中安睡,只比弟弟大一歲的英芝還是幼兒,但母親卻要求身為女兒的英芝站在弟弟身旁,輕輕撫摸弟弟的耳垂,讓弟弟可以舒服地入睡。英芝每次回想起這個場景,總覺得小時候的自己是那樣孤單可憐。據說弟弟早上醒來后,耳朵已經被摸得腫起來了。
相較于得到母親較多照顧的哥哥、弟弟,被忽視的女兒所承受的,可不僅是冷落和孤單。女兒還得全盤接受母親的情緒垃圾,受到的影響超乎想象。許多女性兒時過著迎合父母的生活,婚后又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丈夫與兒子,過著主動退讓的人生。然而,當她們面對女兒時,卻能毫不猶豫地宣泄情緒。換言之,她們利用女兒追隨母親、體諒母親的心情,盡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緒。
雖然像過去那樣強求女兒犧牲或退讓,在背后默默支持兒子的情況,在現代社會已經較為少見,但大多數的女兒仍然是母親宣泄情緒的出口。母親在女兒成長過程中經常對她說以下這些話:
“沒有你,我還能依靠誰?”
“幸好還有你,我才能活下去。”
“我只能靠你了?!?/span>
利用這些話,母親再次將女兒束縛住,讓女兒覺得“原來我對媽媽那么重要”“原來媽媽少不了我”。這也是多數女兒渴望成為母親心目中最重要的人,雖然未能達到目的,卻仍無法拒絕母親要求的原因。母親緊緊抓住女兒的渴望與未被滿足的匱乏,不愿放下這個宣泄自己所有抱怨與情緒的渠道。
我們經常聽說許多女孩在婚后仍每天和母親通話,無論兒時或長大成人,她們都希望成為某人心中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人。女兒的心愿,當然是想成為父母心中的第一位,成為絕對無法取代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