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夢中變法
- 長生仙道:從拜師呂洞賓開始
- 九月三巡
- 2395字
- 2024-01-03 13:22:10
“砰砰砰。”
姜元初在一陣敲門聲中醒來,穿上衣物,走過院子,只見方先生穿著一身裘衣立在門口,手里還拿著一本書。
“先生?”
“外邊寒冷,先生還請進屋說話。”姜元初一愣,還以為是眼前出現了幻覺,先生什么時候有空來自己這里。
“我就不進去了。”方先生微笑搖頭擺手,“元初,話說你近來可好啊?功課上可有什么不懂之處?”
“那些晦澀難懂的地方我下來常常思索,現在幾乎沒有不懂的地方。”
“我知曉你的才能,你懂得‘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是好事,但有時候也要適當展露一下自己的鋒芒,方能震懾那些宵小。”方先生點頭稱贊,隨后又語重心長道,“官場縱然險惡渾濁,但只要你謹守本心,未必不能改變其他人。”
他并不擔心姜元初會栽在小小的一個春試上,相反,這地方太小了,朝堂之上才是其應有的舞臺。
姜元初被說到心坎上,不由得低下了頭,臉頰頓時因為羞愧變得通紅。
是啊。
懼難畏險,絕非大丈夫所為,怎么能因為世道的險惡就放棄了自己最初的志向呢?
比起讀書,他更愛的是踐行書中的道理。
既然知道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道理,又怎么會不去做呢?
少年在此刻立志,要效仿那些為國為民的古圣先賢,即使為此而死也絕無怨言!
方先生見姜元初愣在原地,顯然是已經將他的話聽了進去,伸手拭去了姜元衣領上的褶皺,笑道:“我后天就要回京了,若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尋個時間來問我,期待你我師徒同朝為官的場景。”
姜元初望著先生離去的背影,直直鞠了一躬,抬起頭來十分堅定道:“學生必定盡力!”
來年開春院試,姜元初果然拔得頭籌,以案首之名重新出現在鄉野之間。
世人不由感嘆神童并未隕落,原本那些瞧不起姜元初的人又紛紛前來道喜送禮。
卻怎么也不見其蹤影。
而姜元初似乎早就料到了這些人的到來,其門前立著一塊木牌。
上書:“元初離家求學,諸位鄉鄰不必掛念。”
又在三年后,秋八月的鄉試中摘得桂榜第一。
此時姜元初已經十七歲,正拿著方先生的薦信獨自一人前往洛陽的嵩陽書院求學。
嵩陽書院院長與方先生乃是至交好友,自然將其收下。
閑暇之余,姜元初獨自一人登上嵩山,覽物有感,心生豪邁,便作詩記之,瞥見少林寺中香火延綿,想著自己好不容易來一遭,也就順路去見識一遭。
途中遇到一老一少坐在一棵古松下引經據典,談古論今,不多時就聽到兩人從國家邊防講到了黃河水患,言辭之間對朝堂之上的亂象很是厭惡,他便知曉這二人有救國救民的志愿,便生了結交之意。
于是在其下山的必經之路上高吟狂詩,將其吸引而來。
兩人交談之下,遂引以為莫逆之交。
只是無論如何不肯言其姓名,只說兩人今后一定會再次相見。
沒過多久,上任不過幾年的皇帝突然駕崩,年不過二八的太子繼位。
姜元初最后在殿試之上見到了自己的好友,其高居明堂之上,一身金色龍袍,貴不可言。
他此時才得知當時那位和自己把酒言歡的好友乃是原本的東宮太子,現在的大乾皇帝。
而另一位中年男子則是當朝肱股之臣,時任禮部侍郎。
他在殿試之中發揮出色,當場被皇帝欽點為狀元。
寒門學子,連中三元,天下皆驚,頓時引得不知道多少大門大戶榜下捉婿。
對此,姜元初一律推辭。
皇帝在朝堂之上也為姜元初賜婚,想讓姜元初與其妹結為姻親,也被姜元初拒絕。
惹其大怒,將姜元初發配到地方上當一地通判。
姜元初也不以為意,到了地方上,他發現了許多冤假錯案,憑借其過目不忘的本領將案宗一一記下,查漏補缺,與當地官員一一核實翻案。
又在當地興辦學校,重修水利,修繕古跡。
期間見了諸多民間疾苦,掛念朝堂,寫了許多利國利民的諫言。
姜元初功績斐然,不過一年,就又被召入京城,升工部員外郎。
因皇帝繼位不久,期間太后一直垂簾聽政,姜元初借太后圣誕大膽上奏,在文武百官面前言太后不應大興土木,翻修宮殿,更應還政于皇帝,又因此惡了太后,再被貶謫。
之后便是長達五年的地方四處為官,姜元牢記“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即使面對地方上錯綜復雜的勢力,毅然不懼,期間還不斷精研自己的學問,提出“存天理,去人欲”與“知行合一”作為自己的思想核心。
直到太后因病去世,姜元初才再次被召回京城。
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敢在那種情況下站隊,任誰也覺得姜元初此次回京之后的仕途是一帆風順,直上青云。
有許多人已經開始向姜元初拋出了橄欖枝,或以良田美池,或以萬兩黃金,或以美色誘之。
姜元初皆不為所動。
直到有一天姜元初被皇帝召入宮內,此時的皇帝已褪去了從前的青澀,加上又沒有了太后的掣肘,意氣風發至極。
皇帝親切的拍著姜元初的肩膀道:“元初啊,你都快而立之年了,怎么還不想著成家立業,須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難道沒聽到朝堂上的風言風語嗎?”
姜元初不以為意,只是義正言辭道:
“稟陛下,臣生于天地之間,奉天為父,尊地為母,與國結發,生死相隨,又以理學為我之子嗣,于神州大地開枝散葉,何人敢言我姜元初是無父無母,無妻無子之輩?”
皇帝聞之大笑,一番稱贊之后,遂讓史官將此次對話記錄在史書之中。
不久之后,此話一經流出,天下皆驚,世人無不欽佩,再無人在皇帝面前多言此事。
三年后,姜元初被皇帝提拔到吏部,數年為官,又讓姜元初看清了大乾官員選拔任用上的巨大弊病。
徇私舞弊,貪污受賄……這些官員的種種劣跡難以枚舉。
可每年朝廷還要花費無數銀兩供養這些好吃懶做的官員。
明明一個悠閑的小職,就能歲三十萬!卻還不知足!
可百姓們呢?
要考慮到風調雨順,土地肥沃,播種翻作……
折合下來也要兩千畝土地才能歲三十萬!
大乾立朝至今也不過五十年,若是一直如此,再加上大乾周邊敵國環伺,這內憂外患之下,國家必亡!
姜元初將自己這一發現告知皇帝。
如今的皇帝何等魄力,立即私下將幾位平日里敢于諫言的文臣聚在一起,商議變法之事。
姜元初本意是徐徐圖之,卻也拗不過自己這位帝王好友,只得獻上自己早已準備好的八法:
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輕賦稅,減徭役,修武備,重命令,但總結起來不過“開源節流”四字而已。
而皇帝為了配合此次變法,在新年之際宣布更改年號為天佑,史稱“天佑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