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傳道修行(4000大章,求追讀!)
- 長生仙道:從拜師呂洞賓開始
- 九月三巡
- 4162字
- 2024-01-16 11:33:16
呂洞賓捋著自己的美髯笑道:“你既然有如此大志向,那為師就將話講明。”
“我如今與你說的便是道家的真常之道,而其余三千六百法門皆為旁門。”
“只是真道甚寬,下手功夫亦有差別,但其背后的道理總歸是相差不大的。”
姜元初點頭道:“確實如此,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呂洞賓看著姜元初繼續道:
“你如今乃是人身,必要先了解人體的生成之理。”
“先前你已經看了那個‘物象’的世界,應該已經知道了萬事萬物其實都是由‘虛’與‘實’兩部分構成。”
“而人體呢?父母交合,精卵成胎,這個實際存在的胎兒依靠母體中的精微養分和元氣生存,而這個胎兒在上層先天世界所對應的虛體則會通過胎息來攝取先天世界的元氣,也就是所謂的先天元氣,或者叫先天元精,先天精氣。”
“這些先天精氣會在母體內逐漸變成腎精,胎兒出生之后,這個腎精就開始發揮他的作用了,日復一日化生后天元氣,用以溫養五臟六腑經絡。”
姜元初聽得極為認真,道:
“自古就有‘人死如燈滅之說’,這么說來,后天元氣就好比是燭火之光,可以溫暖照明房間,腎精就好像是附著在燈芯上的燈油,先天精氣豈不是燈盞之中存著的燈油?”
“若是腎精完全耗費,五臟六腑得不到元氣溫養,豈不是人就死了?”
呂洞賓點頭道:“然也。”
姜元初目光有些凝重。
“這么說來,豈不是人自出生就是在走向死亡?”
“莫說是人了,就連天地也是一樣,總有終滅之時,只是其存在的時間對于人來說太過悠長而已。”
呂洞賓看著天空與大地,目光仿佛跨越了重重時光,看到了這個世界初生,萬物欣然,又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湮滅,生靈哀嚎。
最后搖了搖頭,看著姜元初有些無可奈何道:
“生為死之始,死為生之端,生生死死,生生世世,如此輪轉,方才是輪回啊。
不過只要保持本心,不好生妄死,好死妄生即可。”
“輪回?”
“天地間有三界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則是天道,人道,地獄道,畜生道,惡鬼道,修羅道。”
呂洞賓瞥了少年一眼,說著又開始嘆氣。
“眾生不斷在這個圈子里打轉,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尤其是欲界之中的眾多生靈,無端造業,實在令人嘆息啊。”
姜元初問道:“所以唯有與道合真,方才能真正的超脫輪回嗎?”
呂洞賓道:“嗯,只有回到大道最初的樣子,方是真正的圓滿了,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長生久視,釋家稱這個境界為無余涅槃,道家稱這個境界為天仙。”
“天仙?”
“天地之間,仙有四品,分別是天仙、神仙、地仙、人仙,分別對應我道家修煉的四大境界。”
“我曾在一話本之中看到過天地中有五仙,為何鬼仙不在其類?”
呂洞賓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有些可笑,并不想過多回答,只是走過去摸了摸少年的頭,道:
“元初,你以后必定會見到那所謂的鬼仙,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姜元初知曉師父的能耐,必然不會騙自己,師父既然這么說,那必定是想要自己親身經歷,方才對其感悟更深。
“長生久視……”
他又想起來史書中的歷代帝王,癡迷長生之術的不在少數,可實際上卻是活個五六十歲在帝王之中都算得上長壽了。
“之前我與你講過的,道家修煉就是要沿著我們順生而下的路,一步步返還回去。”
“所以啊,我們修煉的第一步就是要返還到精氣神三者全足之時,也就是那個未生嬰兒的狀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
“太上有言: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說得正是此理。”
姜元初將這些話銘記于心,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有些不確定地說道:“所以修煉第一步就是要補足這些損耗的精氣神?”
“徒兒果真聰慧。”呂洞賓夸贊道。
“可是精氣神虛無縹緲,如何彌補?莫非要靠吃那些名貴的藥材彌補回來嗎?”
呂洞賓答道:
“有形體的后天之物怎么能補足無形體的先天虛體?或許能替代腎精化生的一部分元氣與營養,讓人看起來是無病之人,但已經消耗的先天精氣又如何彌補?”
“所以就需要入靜了。”
“太上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
但這個靜不是靜心,而是‘歸根曰靜’,是根源起始之意,與萬物之根——大道的‘常清靜’之意相吻合。”
“想象嬰兒未生時的狀態,拋去雜念,忘記呼吸,繼而忘記形體,身心意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此時身體自然會出現各種各樣奇妙的反應。”
“繼而就會看到元初你曾見過多次的性光,不過你是因為先天精氣過于充足,被動見到的,并非主動,所以你對其并無理解,只是讓你擁有了一些常人罕見的天賦。”
“原來如此。”少年聆聽至此,頓時恍然大悟。
這個天生稟賦從小到大幫了他許多,卻又讓他時時困擾,心中升起一種自己很奇怪的想法,他如今聽呂洞賓一言,方知其背后的道理居然是這個樣子。
若是他不曾遇到師父,怕是也會如夢中的姜公一般,直到生命盡頭都解不開這個疑惑吧。
呂洞賓還在不停地講著妙理:
“我道家修煉總共有四個大的過程,分別是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
“煉精化炁,起步就是要回到這個精氣神三寶俱足的狀態,之后才能開始真正的修煉,等這個過程完成了,便是筑基成功了,可稱人仙。
人仙者,白發轉黑,落齒重生,身具六通,乃是長生不老之人,卻受制于所在之天地,并非不死,不過在這個世界死亡之時,還若是能保持人仙的修為層次,就可以轉生為壽命悠長的色界天人,從此脫離五欲的煩惱。”
……
姜元初如癡如醉地聽著純陽真人的仙家妙音,理解并吸收著其中的道理,精神仿佛又得到了一次洗禮。
少年不知不覺閉上了眼睛,盤膝而坐。
在他不知情時,他腳下的大地卻開始慢慢凸起,以肉眼難見的速度拔高成了一座奇山,鳥兒銜來種子,綠芽破土而出,眨眼間,山上多了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灌木,其中隱隱能聽到動物歡呼雀躍之聲。
花開花落,春去冬來,如此反復三次,這位沉浸在講述大道妙理的仙人方才注意到周圍的變化。
呂洞賓愣了一下,才發現少年已經閉上了眼睛,正安然坐在一片芳香的花草之中,身邊已聚滿了鳥群,還有數不清大大小小的小動物。
他掐著手指,略微驚嘆:“這孩子,居然聽我講了整整三天的道,也實在是難為他了。”
這三天,對于凡人來說,卻是三年。
呂洞賓從懷中最后望著天邊的五彩祥云,回頭看了少年一眼,眼中滿是期待:
“如今這個搖搖欲墜的房子也到了你去修補的時候了。”
隨即消失不見。
妙音雖然消失了,姜元初卻仍沉浸在其中的余味之中。
此時元初呼吸若有若無,內心似止水之波,明鏡無塵,心中一個念頭都未曾升起,好似比寒冷的冰塊還要沉寂,精神則好似不動之山那般安靜,體內之氣則像一股清涼的泉水流淌。
漸漸地,姜元初感受到自己對外在世界的感知在逐漸消失,心臟跳動越來越慢,似乎六扇窗戶正在逐漸關閉。
最后無法感知到自己的身體,呼吸全部停止,六感完全消失之際,他原本的身體仿佛已經消失在了天地之中,而自己則處于一團真氣之中。
外閉自然內顯。
姜元初先是看到了五色光團,繼而看到了經絡,最后看到了五臟六腑具體的模樣。
然后他看到了一團靈光的存在。
他聞妙理,當知這團靈光并非元神,乃是虛無的元神依托后天的元氣的顯化的外相。
這個光便是他從前經常夢見的性光。
不多時,這個氣團又明明變成了一個人形的虛光體。
此時他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就是這個虛光之體。
虛光之體也有起伏,也在呼吸。
呼吸的不是空氣,而是腎精這個層面的精氣。
隨著這個虛光之體的呼吸,自己后天曾經的損耗的精氣正在慢慢彌補,待其趨于完全之時,虛光之體自然也消失了。
內息完畢,姜元初感覺自己來到了一個大虛空之中,虛空之中有一個極為光明的氣團,其中有著陰陽二氣在不斷糾纏旋轉,氣團也越發明亮,從中傳出一股吸力,將姜元初吸了進去。
光團圓滿之后,自然停止旋轉,不再吸納外界之氣。
姜元初又見到了一片無邊無際的漆黑大虛空,這個虛空也在‘呼吸’,呼吸的是先天精氣,慢慢出現了一個光點,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光點越來越大,越來越亮,最后更是變成了一輪耀眼奪目的明月。
此時明月已然圓滿,虛空便好似水球一般,砰的一聲爆炸了,化作一個大洞,姜元初自然又被吸了進去,頓時發覺自己又成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虛光之體。
這一瞬間,先天一炁開始瘋狂涌入這個新的虛光之體中。
而他的元神則來到了他上丹田的泥丸宮之中。
……
過了不知多久,姜元初將炁收回,方才緩緩睜開眼睛。
他回味著這一段時間的打坐,見到了許多奇妙的景象,同時也明悟了許多東西。
此時方知太上之言不虛,經中所載不虛。
就像草木天生便會汲取水分營養、吸收陽光一般,在他每進入一個層次的世界之時,他便自然懂得了這個世界的最基本的東西。
入靜,止息,入虛,上玄關啟,先天一炁入體,如此次第,正合師父所言,未錯分毫……
至于更后面該如何行功,他就不知道了。
姜元初感嘆著自己第一次修煉居然就如此順利,想來也是因為自己年輕,身體虧損較少,先天精氣較足,師父又在身旁講道的緣故。
“僅是煉精化氣,其中關竅居然就如此之多,難怪師父曾說即使得了丹經,沒有明師指點也不要擅自修煉。”
“對了,師父。”
但他卻并未見到自家師父的蹤影。
于是緩緩起身,四處打量。
下一刻。
卻看著映入眼簾的景象無由地愣了會。
云霧仿佛觸手可及,伸手便能將其揉碎,地上盛開著姹紫嫣紅的繁花,中間有一處如空氣中彌漫著一股醉人的香氣,好似云端仙境一般。
繁花的中心,是一個宛如明鏡的清澈湖泊。
而在這片花海的盡頭,有著許多他認得和認不得的鳥兒。
麻雀鷹隼,白鶴蒼鷺,杜鵑百靈,烏鴉喜鵲……
這是什么地方?他不是在一片原野之上嗎?
為何現在來到了一座山頂之上。
姜元初想了會想不通,將其歸納為自家師父通天徹地的神通。
就在這時,姜元初忽然聽見從上方虛空處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
“元初吾徒,吾已為你講道三天,你應有所得,現再傳你《金丹直指》上卷,其上乃是人之下手功夫與內景之象,足夠你修到陽神出體,證得與天地同壽的神仙。
你須知妙理為虛,功夫為實,兩者互相印證,方能成就無上金丹大道。
此番為師離去,望你勤修苦練,明悟性命雙修之理,早日與道合真,從此長生逍遙,永不受輪回之苦。”
話音剛落,姜元初就看到天上有條明晃晃的黃綾自他面前的一朵云中飄然垂下,其中似乎包裹著一件東西。
姜元初伸出手,將其穩穩接住,然后朝著云端恭敬地施了一禮,隨后掀開黃綾,拉開細繩,將其捧在手中,卻未見其上有任何字跡。
“無字之書?”
姜元初思考了一會,想著自己剛才經歷的那些場景,那經歷了先天一炁入體的虛光之體頓時睜開了眼睛。
再看向自己原本肉眼所見的世界卻又是別樣之景,姜元初收斂心神,專注師父傳下來的寶書。
如此再看,那絹帛之上頓時出現了密密麻麻的金光小字,上面飄忽著玄奇奧妙的氣息。
姜元初會心一笑:“原來非是無字,而是天人之書,只能以天人之眼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