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拜師呂洞賓!
- 長生仙道:從拜師呂洞賓開始
- 九月三巡
- 2287字
- 2024-01-15 17:57:39
老者見狀大笑,不停地捋著自己的長須,同時身邊有點點金光浮現(xiàn),好似與天上紅日之輝遙相呼應。
轉(zhuǎn)眼間,老者已變?yōu)榱艘晃簧碇琅郏^戴華陽巾,手持拂塵,背負寶劍的長髯男子。
其身長八尺,虎體龍腮鳳眼朝天,雙眉入鬢,頸修顴露,額闊身圓。
端的是人間絕無的風姿!
“現(xiàn)在不叫我老丈了?”
少年憨厚一笑,只是仰頭望著眼前這位仙風道骨的神仙。
“你酒喝了,夢做過了,一路也走過來了,三關已過,我豈能不度你?”
呂洞賓說完盯著姜元初,滿是欣慰。
少年望著神仙,滿是期待。
但一時間竟誰都沒有率先開口說話。
片刻之后,呂洞賓突然揮手開口,打破氣氛,沒好氣指著姜元初道:“你這小子,就不能主動拜師嗎?非要我親口說出來嗎?”
少年聞言眼前一亮,就要躬身跪拜,行師禮。
“懇請純陽真人……”
但他話還沒說完,就被呂洞賓不耐煩又像是早有預料地打斷了。
“還是我說好了。”
呂洞賓神色平靜溫和,語氣好似這原野上的一縷清風,卻又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說話間帶著一股極大的壓迫感:
“凡間少年姜元初,心性純良敦厚,聰慧機敏,一夢一生,明心見性,后于磨礪之中窺破生死。
吾純陽子呂洞賓感其向道之心,慈悲濟世之心,今愿為其傳授正法,引其入道。
今昭告天地,上稟祖師。”
呂洞賓話音一字一句落下,姜元初發(fā)覺自己的眼前好似出現(xiàn)了一條難以望其盡頭的寬莊大道,其上有無數(shù)道虛影,一步一步艱難前行。
而在路的盡頭,更是有不少如同至親長輩一般的人正笑呵呵地看著自己。
“是祖師和天尊們……”
他剛想繼續(xù)看下去,便見其中一人緩緩伸出手指,朝自己輕輕一按。
下一刻,姜元初回過神來,卻又感受到了一種絕妙的意境。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
陽光變得更加溫暖光明起來,好似自己也是太陽哺乳的一個孩子,正輕輕地撫慰著自己。
山川原野仿佛也與他成為了不分彼此的一家人,一時間身體內(nèi)仿佛有什么東西在充盈一般,就像是一股清涼的暖流在體內(nèi)緩緩流淌,滋潤他的身體。
少年感覺渾身從上到下,從內(nèi)到外都更加輕松了起來,仿佛他此刻是在焚香沐浴一般。
“姜元初,不知你可愿意啊?”
“徒兒……愿意!”姜元初拱手抱拳,心中極為激動感恩,伏身拜了天地四方和呂洞賓。
“好徒弟!”呂洞賓走過來將姜元初扶了起來,在他身旁說道,“如今是拜師,我便受你一禮,以后便不用這么拘禮了。”
此刻,少年明白了,自己與眼前這位仙人多了一道連時間都難以輕易磨滅的關系。
呂洞賓將語氣放緩,語重心長地問道:
“你已隨我見了許多玄妙,不知你如今到底要向我學哪種法門呢?”
姜元初思考了會,道:“弟子對修行之事不甚清楚,還請師父詳述。”
呂洞賓點了點頭,十分鄭重說道:“修行必要先窮其理。”
“道家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與道合真,而這個道是大道,大道就好比大海盡頭的陸地,萬物生靈無意識地自這塊陸地離開,背道而馳,離道越來越遠,道也終究成了彼岸。”
“而所謂修行,就是要逆反這個離開的過程,最終回到大道本源,所謂‘順為凡,逆為仙’便是如此了。”
“可這個過程到底為何呢?我們怎么知道自身是怎么一步一步離大道本源越來越遠的?又該怎么一步一步回去呢?”
“太上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個‘一’是混虛為一的‘太極’,是大道的成態(tài),道本虛無,歷經(jīng)先天五太,方成太極,繼而化生‘陰陽’,‘陰陽’不斷交合化生,才形成了無數(shù)一層又一層的世界,而這些世界又各自孕育出萬物生靈,所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
姜元初想到自己剛才經(jīng)歷的異狀,自己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心跳和律動,道:“這么說的話,豈不是石子泥土之類也有生命?”
呂洞賓道:“對,也不對。”
“萬物生靈皆有精氣神,只是不同的生靈天生能夠容納的精氣神是有限度的。
如石頭這般世人口中的死物能夠容納的精氣神便遠不如草木,草木不如動物,動物又遠不如人,所以說‘人為萬物靈長’。”
“但這些死物,草木,動物,若是受久了日精月華,也能開啟靈智,修煉之后更是與人一般的層次了,若是此時被人殺害就等同于殺人一般的因果,甚至更有甚之。”
“元初你要記住,萬般皆空,唯有因果不虛,且是歷經(jīng)永劫亦不會消退,所有開啟智慧的生靈,為善為惡都是自己選擇的。”
“弟子謹記。”姜元初深以為然地點頭。
他想起了小時候街坊鄉(xiāng)親口中傳的一則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故事。
兩百多年前,有靈蛇托夢樵夫,言自己即將產(chǎn)子,莫作打擾,山中另一處有許多枯柴可尋。
樵夫不以為意,第二天進山砍柴意外發(fā)現(xiàn)一個山洞,見到一個像是沒了氣息的大蛇,旁邊有一枚發(fā)著金光的蛇蛋,以為其是寶物,最后心生貪念,望向了母蛇凸起的肚子,但他一人卻砍不破大蛇的蛇鱗,于是叫來了村里的十二個漢子,合力將這個大蛇砍殺了。
再取卵,將肉分與諸多村民,烹之食湯。
而這些吃了肉或湯的八十六口人,無論男女老少,盡皆當場中毒而死,轟動一時。
之后附近的村民夜間時常能聽到極為凄慘的哀怨悲鳴,似乎是那條死去大蛇的丈夫。
官府便請了高僧名道作法降妖,超度亡魂。
最先的幾個僧人道士卻是直接在做法事之時吐血暴斃,嚇得再無僧道敢繼續(xù)插手此事。
后來還是一位不知道哪門哪派的高人偶然間路過此地,也是搖頭嘆息,說只能是剩下村民搬離此地,然后自己在此地念了七七四十九的經(jīng)文。
離去之時化用了一句盛朝名詩,刻在村口的一塊石碑上:“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種善因便得善果,種惡因便得惡果,此乃定數(shù),即使是仙人神通也不可更改,也是所謂的神通不及業(yè)力。”呂洞賓似乎是想起了一些過往,一時間言語之間有些唏噓。
“可是說到頭來也不過因為眾生不知而已,若是眾生知曉了這個道理,還敢輕易造次嗎?”姜元初沉默良久后開口,眼神變得堅定,身軀仿佛隨著這句話變得挺拔,有了包容天地的胸懷。
呂洞賓一愣,隨即望著少年笑了。
“莫非你欲傳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