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黃粱夢》脫胎于平調落子,在戲中,眾官員都圍著當了相爺的盧生吹捧,尤其以那一段說唱最為經典諷刺。
做官還是大官好,大官就比小官高。
一人之下萬人上,文官武將皆如貓。
翻手為云覆手雨,眉毛一動山河搖。
擺不完的闊氣,弄不完的權。
吃不完的珍饈,花不完的錢。
聽不完的頌歌,收不完的禮。
享不完的富貴,過不完的年……
就是一曲如此諷刺的戲劇,在當時的流傳過程中,卻被戲稱為《上岸結算動畫》。
這里面幾人當真,幾人當假,就不得而知了。
無論如何,對于南宋時來說,科舉制度還算得上先進。
是時,西方離建立科層制還有近千年的時間,英國直到一八七零年,才確立了公開考試選拔國家公務員的制度。
在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來華時,就已經對科舉制贊不絕口了,從明朝滅亡后,清朝經歷了盛世,逐漸走向衰亡時,西方才終于把這項稱頌了幾百年的制度學了過來。
可見列國皆自有國情在此。
此時,身處最文明的南宋漳州,林登目睹了考前的眾生百態。
一類是志得意滿,神色平靜的;
一類是考前驚慌,仍抱著押題冊子不肯松手的;
還有一類目光呆傻,神情絕望,這種是連冊子都看不懂的。
······
自古凡有考試,就有押題冊,因為五經之中出題的地方,實在也不太多,所有往往有相似的考題出現。
坊間的書店都著眼于這一點,編纂出解答問題集來賣。
若好好這些集子,又押中了考題,那真是吉星高照,抵得上別人數年的苦修,就算不太努力,也有好成績。
但若是運氣不好,沒有押中,或者是根本沒學,那就牛頭不對馬嘴,寫下一堆令考官迷惑的回答。
還好此時的考官,位高權重,因而考生也不敢在卷子上亂涂亂畫,寫上一些,“不給高分,就死全家。”之類的惡毒詛咒。
蓋因此類習題集有礙于正常的學習,宋朝又沒有就業統計的壓力,所以屢屢出臺禁令,嚴格禁止此類習題集的出版。
但在高度的需求下,秘密出版,私下流通,禁令也都變得有名無實了。
宋代也有童子試,只是此時的童子試,與明清不同。
唐宋的童子試,是為了選出神童來,如揚大年,晏殊等人。
而非明清之時那樣,是為了成為秀才,獲得科舉考試資格。
因此也避免了鬧出明清兩代那樣的笑話。
明清參加童子試的考生里,除了十五歲以下的童子外,還有不少四十五歲的老童生,剃干凈了胡須,化成了兒童的模樣前去考試。
這不是說超過了三十五歲,就不能參加考試了。
而是當時的考官,對于未元服的童子,和對穿上元服的成人,出題難度不同。
那時可能也沒有測骨齡用的靈器,所以當滿臉皺紋的老童生們,去參加童子試時。
考官也只能瞪大眼睛,在心里罵一句,
“這是八歲?”
“我自小長得老氣,都說長得像我太奶!”
雖然有規定在,但違反規定已經成了常事,所以考官們往往也不知道該如何懲處,只看到臉上沒有胡須,又穿著孩子們的衣服,就算有些皺紋,也放其通過。
雖然大宋的童試與大明不同,可我大宋自有我大宋的笑話。
宋人的童試是神童們一步登天的捷徑,也是資質平庸者的夢魘,尤其是以江西為重。
宋高宗朝的二十六次童子試中,出自饒州的,就有十二次。
都言饒州出神童,在饒州當地,還有把孩子放在大樹上,斷絕一切干擾,逼迫其背書的家長存在。
在偶有中舉的神童背后,是更多枉死的冤魂。
史書上一句“然兒非其質,苦之以至死者,蓋多于中也。”便可見其殘酷。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香的,不獨曹操,朱溫等梟雄有此感慨,大詩人楊萬里也如此,“生子當如李童子,至如吾兒豚犬耳。”
林登等人,參加的是州試,不是童子試,也不是神童試。
此時的林登還略帶些困意,他們從三四點鐘,便被一聲巨響震醒,這是提醒他們該起床了。
又過一個小時后,又是一聲巨響,提醒他們該往考場趕了。
此時,林登便帶上早已準備好的考試用品,如筆墨紙硯食物之類,急忙往考試地點趕來。
唐宋之時,連中央都沒能修起來貢院,往往是借禮部之地,舉行科舉,直到南宋,才逐漸有了專門地點。
可地方上,依然沒有能力,修建出一個專門的貢院出來。
鄉貢又被稱為取解試,便只是尋一處寬敞房屋,作為考棚使用。
正等待時,第一聲巨響傳,早已等待多時的眾考生,便一同蜂擁入場。
考桌前貼的都有考號,林登找尋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林登來的早,早就坐下后,又見幾個考生,四處走動,找尋著自己的座位。
其中有一人甚為眼熟,便正是那孔禮己,雖已經多日未見,林登也沒想上去打個招呼。
此時的考場之中,還有陪同之人也在,畢竟里面有些人尚且年幼,容易緊張。
此時的考官,漳州通判,已經穿上禮服,率領一眾隨從,等在場內。
他雖然是主考,但只是象征作用,具體事務自然不用他來勞心。
負責之人對先考生們逐一點名,被點名者要先到考官面前行禮,
等所有人都確定好了身份后,無關人等才被逐出考場,又有人將折本傳送到考生們面前。
這便是答題紙,也是試卷了。
這種折本是用厚白紙制作而成,紙張上面還有用紅色顏料印刷出來的方格子。
等所有的紙張分發完畢,通判親自關了考場的大門,上了鎖,加上封印。
這才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命人公布考題。
這第一題按慣例,要出自于四書,林登往布告榜上看去,只見考題寫在巨幅紙張上,唯有五個大字。
“也已矣!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