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力與典范:慧皎《高僧傳》書寫研究
- 劉學軍
- 1203字
- 2023-10-08 11:34:5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框架結構
本書以慧皎《高僧傳》的書寫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嘗試從整體上闡明以《高僧傳》為代表的中古僧傳這一佛教史書寫體裁的成立原因及途徑。在方法上,本書希望將討論置于文學的視域中加以開展。所謂“文學視域”,意在提示歷史考證和宗教信仰之外的另一種研究視野。這種研究視野生成的前提,是對當下佛教史研究范式的反思?,F在很多佛教史研究的取徑,依然執著于對“歷史事實”的追求。如果說每一種方法都制造了它的研究對象,那么對“歷史事實”的執念,背后起作用的正是一種線性的歷史發展觀念。這種觀念在解釋歷史的時候,常常陷入捉襟見肘的闡釋窘境。就佛教史研究而言,教外文獻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只是書寫者的一種言說,教內文獻所傳遞的也不過是宗教人士帶有信仰意味的一種話語,兩者雖然可能會“分享”一些基本的信息,但這絕不等于幾何學意義上的兩圓相切取其交集,而“交集”部分便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本身。事實上,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言說,它們皆有其各自不同的言說對象、言說動機和言說策略,并不具有可通約性。那“交集”部分,也只是兩種言說恰巧重疊而已。但話說回來,這樣兩種性質的言說,也并非無法從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加以統攝,正如龔雋所指出的那樣,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佛雷和馬克瑞(John R. McRae)為代表的佛教史研究新路徑已經取代了過去那種過分依靠和相信文獻文本,甚至讓文本成為歷史真正活動者的做法,代之而起的是關注文本的意義與其背后社會政治和權力結構的關系,亦即所謂的“行事的學術”(performative scholarship)——不是僅靠文本言說自身,而是要在特定的歷史語境和脈絡中深切理解這種“行為式”(performatives)的言說。40
因此,本書擬采用一種“行事的”研究路徑,即關注文本的修辭和敘事,以及修辭、敘事背后所力圖呈現的意義,還有更重要的,是其所折射出的社會政治和權力結構。
本書希望將論述建立在對一個個具體問題考辨的基礎上,從慧皎《高僧傳》的具體書寫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尋求一種寬視野、多維度的闡釋。這種研究路徑的選擇,乃是基于如下兩點考慮:
其一,中古僧傳內涵的豐富性,導致我們難以用某種或某幾種模式來“一勞永逸”地加以概括。這就迫使我們首先得承認研究對象的復雜性,放棄“條塊分割”和“一刀切”的妄想;其次選擇從某些具體問題切入,去展現對象自身的復雜性,在此基礎上,透過這種復雜性去發現背后相對穩定的“基質”特征。
其二,采用以具體問題作為切入口、以點帶面的方法,可以保證在研究的深度上,要比規模宏大的鋪陳描述來得更加切實和有效。
本書稿分為六章,前兩章從“編撰材料源自”和“文體樣式形成”兩個層面,整體揭示《高僧傳》書寫范式成立的過程;第三至六章,以四個具體案例為基礎,分析和揭示《高僧傳》書寫中所存在著的各種“張力”關系(如異域與中土、史實與神話、空間與想象、僧制與王權、時代與命運等)。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點面結合的形式,來分析和展示中古僧傳書寫的整體樣貌、書寫機制與精神內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