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麥燜”
說到農村種田,老農們、家里大人的嘴里總免不了會說到這樣一句口頭禪,“三麥油菜老來青”。什么意思呢?“三麥”指的是小麥、大麥、元麥的合稱,“油菜”就是“油菜”,“老來青”就不簡單了,指的是我國老一輩農業專家陳永康培育的一種水稻,還曾被稱為“毛主席大米”呢,后來泛指各種水稻了。
——“口頭禪”發音“可豆腮”。
在新場農村,地里栽種的麥子主要是元麥和小麥,它們的成品就是我們常吃的面粉。不過,兩者還是有點區別的。元麥加工而成的面粉比較粗糙,口感自然差強人意。在那個年代,為了填飽肚子,有得吃已經不錯了,哪有資格挑三揀四?
——技術、技能方面的不專業、“粗糙”,叫“野雞搭塞”發音“雅雞搭塞”。
那會兒,小麥加工成的面粉特有的蛋白質能夠結合形成彈性和延展性都很好的面筋,既能拉得很長,又不會斷掉,做出的面食不但品種繁多、模樣各異,口感都是一如既往的可口、入味。由于小麥更能賣出好價錢,當時的農家能留下來自吃自用的基本都是元麥。
如今就不同了,質量高于數量,地里要么不種,種也只種小麥,好吃才是王道啊。
不管怎樣,作為糧食主要來源的元麥、小麥及它們的粉末,對農村的各家各戶來說都不是富余品,也都容不得隨意浪費、輕易挪作他用的。
不過也有例外。少數家庭還是會想方設法擠出一點來,為只為滿足一下自家小孩們一雙雙可憐、祈求的眼神。怎么了?麥子經過烘烤粉碎成的麥粉,就成了一種那時特別風靡的零食,“麥燜”!
這“麥燜”,是大人把元麥,用小麥的話就太奢侈了,放在熱鍋里炒熟,再粉碎成粉末,放入同樣碾碎成粉末的“糖片”攪拌而成。如能加入少許白砂糖,那絕對算得上“麥燜”里的上上品了。香噴噴,甜咪咪,美不勝收啊!
深深挖起一大調羹,高高的,尖尖的,小心翼翼地送進張到極限的小嘴,恨不得把口腔的角角落落全部塞滿。此時,千萬不能張嘴了,更別談和旁人說悄悄話了。否則,會把口中的麥粉噴得滿頭滿臉滿身,還會讓身邊的人“沾光”。
之所以叫“燜”,既要借助“火”來烘烤、炒熟,易于后續粉碎,更能把麥之噴香精髓盡情發揮出來。吃在嘴里,還不能肆意開合,只能“悶聲發大財”。絕也。
最讓大人提心吊膽的是,吃這玩意期間極易讓吞咽者一不小心把麥粉嗆入氣管里,那他的小命就有可能要“交代”了。
——“交代”,此處指付出生命。
大人給小孩發放吃這玩意的許可時,總會反復叮囑,“吃得慢點!吃在嘴里不要講話!”好在吃過的各位都活蹦亂跳地活到了今天,嘻嘻。
因為不是家家都舍得把麥子去加工成“麥燜”給小孩當零食吃,畢竟麥粉擔負著更重要的“養家糊口”的重任,哪能神定氣閑地輕易去滿足孩子的額外需求呀,否則,下頓、下下頓一家人吃啥?這么著,家里擁有這粉末的小伙伴的確有其神氣、招搖的資本。他或她會邊吃邊四處溜達、炫耀,噴得面前滿世界白茫茫。心情好的時候,還能賞給你吃上一小口哩。
——“神氣”叫“神氣勞逸”、“神氣活勞逸”、“透卵”發音“透瑞”等。
——“炫耀”叫“出風頭”發音“策轟豆”、“擺架子”發音“拔嘎子”、“引樣”、“引樣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