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順手牽“菜”
有時我家再怎么翻箱倒柜,也實在找不到可以助力下飯的東東了,包括腌制的各種咸菜。小不點的我不得已也會冒險做做傻事。
那會兒根伯阿哥的爺爺還健在,但已七十好幾了,我也叫他“公公”的。白天只要是晴天,老人家總會圍著自家擺在場地上的竹簾子忙這忙那。待到地里的黃瓜、茄子、蘿卜豐收時,更是天天忙著晾曬兒媳腌制的醬黃瓜、茄子干、蘿卜條。這些半成品咸菜,散發著特有的清香,很快就能成為自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下飯菜。只需看上一眼,我的舌頭就會在口腔里不老實地翻卷起來,喉結隨之上下蠕動,刺激得我直咽口水。
——“竹簾子”發音“作簾子”,叫“籬子”:用細竹竿或蘆花竿等編織成的大席子。當時的新場農村幾乎家家都有,主要用來晾曬被子、衣服、鞋帽及腌制食品、各色雜物等,還有像地里收獲下來的諸如棉花、稻谷、芝麻、油菜籽,等等,都可以放在上面晾曬。不過,曬這些小顆粒的東西時,“籬子”上得覆上大張的尼龍紙或大尺幅的土布、舊被單啥的,否則,全漏到地上去了。晾曬時,兩端還要各支上一個木頭三腳架,或直接從家里拿出兩張八仙桌旁、吃飯時坐的長條木凳,再在架子或凳子的兩端各擺上一根又長又粗的竹竿,用來支撐上方的“籬子”和曬在上面的物品。
——“蘆花竿”叫“蘆竹”發音“蘆作”、“蘆頭”發音“蘆豆”、“蘆青頭”發音“蘆青豆”等。
——“尼龍紙”:透明塑料薄膜。
——“茄子”叫“落蔬”發音“牢素”。
——“蘿卜”發音“牢苞”:白蘿卜。當地原住民口中的“蘿卜”普遍專指“白蘿卜”發音“拔牢苞”。而“胡蘿卜”呢,就習慣性的根據其長相叫“紅蘿卜”發音“紅牢苞”。
——“下飯菜”叫“下飯小菜”發音“窩飯小菜”:吃飯、喝酒時的菜品的總稱。
有時實在忍不住了,我就會趁老爺子不留神,偷偷拿上幾根捏在手心里,也不去管是黃瓜還是茄子、蘿卜了。得手后,飛快地塞進褲兜,隨即另一只手也隨之插進另一邊的褲兜,臉上裝出一副若無其事、與己無關的神態,人也繼續在兩家相接相通的門前場地上轉悠。有時還會裝模裝樣地來到一旁的自家菜園邊,看看大人種的黃瓜大不大,瞧瞧茄子可不可以采了。
——“褲兜”叫“褲子袋”發音“褲子嘚”。
——“采摘”或“摘”果實,叫“摧”、“丟”等。
這些可都是吃飯時可以直接用來下飯的好東西啊,隨便咬上哪一根,都能拿下一大碗。
——“隨便”發音“隨比”。
那時的我,一直很迷惑,我家腌的咸菜咋這么少,我家腌的咸菜怎么總是沒人家的好吃呀?唉,你說怪不怪。
不怕您瞧不起,有一次“出手”我明顯感覺到已被老“公公”發現了,可老爺子一臉平靜地轉身忙別的去了。當時的我呀,小臉一下子漲得通紅、滾燙。看到老人家毫無表情地走了,一顆吊起來的心又“呼”地放下了。繼而低著頭快步返回家中,小手不由自主地直拍自己的胸口。
噯,不對呀,說不定以前我的每次“得手”,他都知道卻假裝不知道吧。好人吶!假如有那么一次,就一次,他向我的大人們告狀了,我父親的一套組合拳自然是逃不掉的。不管打或不打,我還有臉出門嗎?我不敢想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