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6章 泡泡糖·“鹽金棗”·冷飲·饅頭

45

泡泡糖·“鹽金棗”·冷飲·饅頭

那時候,糧票作為吃東西的通行證,稀缺是必然的。對大多數農家來說,錢的稀缺更是痛不欲生、生不如死啊!

毋容置疑,那時的鈔票,真“值銅鈿”,錢真叫錢啊!講給哪怕已是三十好幾的八〇后、九〇后靚妹帥哥們聽,更別說〇〇后、一〇后的小毛孩了,能看到的表情無疑全是一臉的茫然和問號,“你是老天爺派來的‘逗比’吧”。我是“逗比”嗎?我欲哭無淚。

——“銅”發音“洞”。

——“鈿”發音“低”。

——“值銅鈿”發音“澀洞低”:值錢。

——“逗比”是一個網絡用語,由“挺逗的二比”濃縮而成,意為某個人有點犯傻,你把它視作抑或理解為“傻逼”就差不到哪里去了,嘻嘻。當然,用在不同的對象上,意思會有所差異的。如說陌生人的,“傻冒”的含義多一點,如說好朋友的,調侃和玩笑的意味濃一些。

——“傻冒”,也有寫成“傻帽”的,意思差不多就是“傻瓜”了。對這類朋友,我們當地原住民也有不少不太好聽的稱呼,包括“戇大”發音“杠肚”、“戇早死”發音“杠早細”、“戇浮世”發音“杠否思”、“好人”發音“好寧”、“好人搭塞”發音“好寧搭賽”等。當地原住民還有一個意思差不多的詞語,叫作“豬頭三”發音“子豆賽”。如“有權不用‘豬頭三’”,說的就是某人傻乎乎。唉,二師兄招誰惹誰了呀。說到“傻冒”這樣的“好人”,其中更有一類永遠只會“進”不會“出”、不吃虧的主,這樣的“好人”在新場當地原住民口中就叫“戇進不戇出”,呵呵。

那會兒,大人兜里的錢實在少得可憐,我們小孩呢,更是空空如也。不過,話說回來,就這么點看似說不出口、拿不出手的小錢,在當時卻很能對付大場面的。

“泡泡糖”,類似今天的片狀口香糖,一片三分。用一張正面印有一個小孩正口吐大泡泡的彩色畫面的紙包裹著,很是抓人眼球,超級時髦貨啊。

——“畫面”發音“我米”。

——“紙”叫“紙頭”發音“子豆”。

當時的小朋友嚼這口香糖,可絕不是為了清潔口腔,為只為嘴里一陣翻來覆去的攪拌、定位后,鼓起兩邊的腮幫,從自己的小嘴里無中生有地吐出個大大的白泡泡來。這還不算完,待到白泡泡越來越大,自個撐不住了,就會自行“啪”的一聲“皮開肉綻”。破裂的白泡皮隨即貼在了紅潤的嘴唇上,而嚼泡泡糖的主呢,伸出油膩的小舌頭來回搜刮一番,又重新將白花花的皮子攬回嘴里,又使勁不停歇地咀嚼起來,為下一個更大的泡泡做最后的沖刺。吃上這玩意,要的就是這大泡泡、這大響聲、這被同伴關注的眼神吧。羨慕得周邊沒有泡泡糖吃的小伙伴呀,眼紅嘴饞,抓耳撓腮。

——“腮幫”叫“結骨肉”發音“結骨裊”。

特別溫馨提示哦,一分,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一分”,是人民幣計量單位。一分,一角的十分之一,一元的百分之一,一百元的一萬分之一。現如今,日常交易早已沒有“分”的概念了,哪怕是馬路小攤也用不上了,現在誰都不差這四分五分的不是。

——“元”叫“塊”發音“葵”。

——“馬路”發音“魔路”:公路。

——“小攤”發音“小態”。

就連銀行柜臺這個最正規的現金流通、交易場所,也都即刻給你四舍五入按“角”計算了。依然有分幣出賬的,儲戶也大都直接順手投進了銀行柜臺邊角處設置的“上海慈善基金會”的透明有機玻璃“捐款箱”,以顯示自己依然懷有一顆無私博大的仁愛之心。也是啊,不以善小而不為,“愛心恒久遠,顆顆金不換”哦。

——“正規”叫“正兒八經”發音“正兒掰經”,也可以叫“捉捉叫”發音“造造叫”。

三分的好寶貝還有一樣,“鹽金棗”,營業員當場裝入一個紙質的“三角包”里賣給你的。這玩意,大小和“棗”一點也不搭界,是個被切成一小段的如鉛筆芯粗細的黑不點。樣子實在不咋地,我們這幫小伙伴背地里都叫它“老鼠屎”。不過,說真的,賣相難看,可味道實在好吃!捏幾粒送到嘴里,含著,舔著,磨蹭著,攪拌著,甜咪咪,咸塌塌,酸溜溜,各種滋味混和在一起,頃刻間填滿了口腔的各個角落。啊呀,簡直燃爆了你的小心臟啊!幾番咀嚼、攪拌、翻轉,味道也成了淡呱呱,便全部吞入喉嚨。

——“鹽金棗”發音“移金棗”。那個年代的一種小顆粒、蜜餞類的散裝零食。

——“不搭界”發音“勿搭嘎”。

——“老鼠屎”發音“老思污”。好吃和難看本就不搭界哦,嘻嘻。

——“賣相”發音“碼相”:外貌、形象等。

——“賣相難看”發音“碼相奈窺”,叫“賣相壞透”發音“碼相丘透”、“油水壞透”發音“油思丘透”、“油頭水壞透”發音“油豆思丘透”等等:外貌、形象等不佳。

那會兒,散裝出售的零食還有不少。號稱上海特產的“五香豆”也在其中。營業員雙手麻利地把一張四四方方的小紙片折成“三角包”,再麻利地把香噴噴、表面帶著些鹽粒的蠶豆倒進去,接著,一陣眼花繚亂地按來折去,“三角包”便鼓鼓囊囊起來。盡管是紙頭做的,卻不破口、不外漏,好手法!多少錢一包呢?從沒買過呀。再說了,本就家里種著呢,自家大人也常炒來給我們吃,味雖差點兒,也好吃不打折,就不必花那冤枉錢了不是。

“赤豆棒冰”,一根四分。赤豆真的多,差不多占去了小半根,名副其實啊。

——“赤豆”發音“擦豆”。

類似的用來夏日降暑的冰凍甜品,統稱為“冷飲”,倒是有幾樣的。比如同為四分的“鹽水棒冰”、八分一根的“雪糕棒冰”。比如塊狀的“冰淇淋”,那時叫“冰磚”的,一盒也是八分。比如現制的冰鎮“酸梅湯”,類似今天的冰凍鮮榨水果汁,一大杯還是八分。“雪糕”、“冰磚”、“酸梅湯”之類畢竟要八分吶,還是吃根赤豆的或鹽水的“棒冰”來得實惠,最好是斷了的,兩三分就能搞定。

——“冰凍”叫“冰告”。用實物、實景“告”訴天下,我結“冰”了、發冷了,好貼切呀。

——“冷飲”發音“郎飲”。

——“鹽水”發音“移思”。

——“冰磚”發音“冰醉”。

——“酸梅湯”發音“碎梅湯”。

——“水果”發音“思顧”。

“豆沙饅頭”一只五分,“鮮肉饅頭”一只六分。

——“豆沙”發音“豆梭”。

——“饅頭”發音“美豆”:有餡的包子。

——“鮮肉”發音“細裊”。

在這款中國最常見的中式點心方面,我的家鄉新場就不矯情了,只用一個名字,“饅頭”,簡單明了。當然,同樣需要糧票,一只一兩。有餡的,根據內容,叫“肉饅頭”、“菜饅頭”、“豆沙饅頭”,或干脆就叫“饅頭”。沒餡的,就叫“淡饅頭”。

——“點心”發音“滴心”。

——“餡”叫“咸頭”發音“愛豆”:各類點心的各種餡的統稱。你說有意思哇,在我新場老家,不管餡是“咸味”的還是“甜味”的,都叫“咸頭”發音“愛豆”,即使是甜豆沙的,也要叫“咸頭”發音“愛豆”,即“豆沙咸頭”發音“豆梭愛豆”,呵呵。

——“淡饅頭”發音“呆美豆”。

根據工藝,還有“生煎饅頭”、“小籠饅頭”。這兩款大眾小吃,吃客有時圖省事,“饅頭”兩字也不帶上了,只說“生煎”、“小籠”。反正我知你知他知她知,只要是當地人,絕不會搞錯。

——“吃客”發音“丘喀”:老練、精明的食者。

“包子”一說,估計是從城里、市區乃至外域傳到我們鄉下農村的。新場當地原住民普遍對著“饅頭”說“包子”的,應該是好久以后才發生的事。這,也算是地方鄉土文化在不斷地進行自我革命、主動融合和有機同化吧。

——“不斷”發音“勿兌”。

——“自我革命”發音“私吾革命”。

二兩散裝的餅干,兩角,二兩糧票。當場稱重、裝袋,有一大包呢。

還有像讀書用的鉛筆、簿子、橡皮、小刀啥的,都是幾分錢的樣子……假如你口袋里好不容易揣上了一角兩角,那你絕對是牛人一個,妥妥的小土豪,圍著你打轉的小伙伴絕不在少數哦。

——“鉛筆”發音“凱癟”。

——“小刀”叫“刀片”發音“刀皮”:指學生專門用來削鉛筆頭的刀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伽师县| 渑池县| 敖汉旗| 定安县| 香港 | 舟曲县| 响水县| 云林县| 全椒县| 驻马店市| 清流县| 新昌县| 锡林浩特市| 古田县| 建宁县| 弋阳县| 佛冈县| 开远市| 贵溪市| 红安县| 嘉荫县| 交口县| 靖边县| 沁阳市| 山丹县| 巢湖市| 五峰| 礼泉县| 马山县| 托里县| 龙井市| 华阴市| 白沙| 长海县| 刚察县| 乐业县| 正镶白旗| 沾益县| 温州市| 思茅市| 墨竹工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