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四大金剛”
我很小的時候,就特別的羨慕新場鎮上人和上海城里人的早飯是有“四大金剛”吃的。我?身在農村、鄉下,除了想想,也就沒別的指望了。其實呢,“四大金剛”到底是哪四個玩意,那時的我根本一無所知,只知道有這么個叫法。
——“一無所知”叫“兩眼一抹黑”發音“兩念噎么褐”、“兩眼一茫白”發音“兩念噎茫拔”等。
長大了,踏上社會了,有膽量嘗嘗鎮上人、城里人口中的“金剛”了,卻依然會在店鋪窗口前左右徘徊、橫豎比較。下不去手啊,四樣全吃,好幾角錢、好幾兩糧票呢,還不一定管飽。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出手了,也只能來一樣最多兩樣慰問自己。唉,囊中羞澀,一分錢憋死英雄漢啊。
——“店鋪”發音“滴鋪”。
這“金剛”一說,應該和材質無關,大概指的是其無可替代、牢不可破的“被早餐”的霸王地位吧。
現在算是搞明白了,“四大金剛”指的是“大餅、油條、豆漿、粢飯團”,排名不分先后哦,嘻嘻。當然,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聽到其他版本的,不過,這一版本應該是最具代表性的。
那會兒的“金剛”們,價格還算親民。“大餅”,一個四分、一兩糧票。“油條”,一根三分、半兩糧票。“糍飯團”,一只八分、一兩糧票。一大碗“豆漿”,淡的三分,咸的四分,甜的五分。那個年代,凡是有糧食成分的食品都要糧票,沒有糧票,出再多錢也不賣給你,你只能干咽口水干瞪眼。
——“價格”也叫“價鈿”發音“嘎帝”。
——“咸”發音“愛”,叫“咸酸”發音“愛隨”。
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當屬“油條”。
“油條”,面粉食品,我們老家還叫它“油榨檜”。這個叫法,從少了說也已口口相傳數百年了吧。新場農村對這個名字的來歷就有著這么個講法,說是民間百姓對南宋兩度拜相、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秦檜深惡痛絕,隨即把面團捏成秦檜模樣,放入滾燙的油鍋里煎炸,以解心頭之恨,待熟透,撈起,實施咬斷、咀嚼、吞咽之后快。事實究竟如何,不得而知,未去求證。反正我在每次消受此物時,吞之而后快的感覺未曾消失過。
——“油炸檜”發音“油撒跪”:油條。
——“油鍋”叫“油窩”。
——“咬斷”發音“熬兌”。
吃油條時一般蘸著醬油吃。預算允許的話,再叫上一碗熱乎乎的豆漿,捏住油條浸入豆漿里,泡一段咬一段,別提多痛快淋漓了。
油條還有一種吃法也非常經典,叫“油榨檜泡湯”。兩只手并用,各拿大拇指、食指、中指開展緊密配合,把一根長長的油條掐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入大碗中,再灑進一小撮鹽,倒入滾燙的白開水。如果再奢侈一些,還可放入少許的榨菜絲、蔥花什么的,味道就更入味了。一口氣連湯帶水吃完喝光抹盡,渾身熱氣騰騰,那感覺真叫“打耳光喊別玩”。
——“味道”發音“咪道”。
——“入味”叫“細梭”。
——“打耳光喊別玩”發音“當泥光喊懊邁”:別玩別玩,真吃著呢。意為由于某食品太好吃而特別投入,繼而忘乎所以,把有人打他耳光誤認為在和他玩耍。
我們家鄉當地關于油條有一句出名的俗語,“油條泡湯,軟不拉幾”,說的是做人不硬氣、沒擔當。這,自然和美食無關了。與美食同樣無關的還有一個詞語叫“老油條”。這可是個不太討人喜歡的名號。誰能享用?非長期吊兒郎當、玩世不恭者莫屬。我有點佩服家鄉本地話的博大精深了,罵人不但不帶臟字,明面上還在吹捧你哩,“老”者,“尊”也。
——“俗語”發音“梭女”。
——“軟不拉幾”叫“軟鋪塌鋪”發音“原鋪塌鋪”。
——“老油條”發音“老油調”,叫“老滑頭”發音“老罰豆”、“老江湖”發音“老港武”等等。
——“吊兒郎當”叫“游蕩架子”發音“游蕩嘎子”。
——“罵人”發音“魔寧”,叫“罵山門”發音“魔賽門”。
——“吹捧”叫“花好稻好”發音“獲好稻好”。
“大餅”,同樣是一種面粉食品,通過加熱烘烤而成。脆脆的,糯糯的,很有嚼勁,滿口飄香。
“大餅”一般有兩種做法,甜和咸。甜大餅外表撒著白芝麻,里面用白砂糖做的餡,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有嚼勁。咸大餅搭配蔥花,里面自然是摻了食鹽。能不能成為人見人愛的美食,很考驗大師傅的制作技術哦。
——“芝麻”發音“子魔”。
第三個“金剛”,屬于“粢飯團”。
“粢飯團”以煮熟了的糯米飯為主原料,裹進油條、白砂糖,卷捏而成圓球狀,味甜氣香,特別有嚼勁。白砂糖顆粒吃在嘴里,更是“嘎吱嘎吱”脆響。既飽口福,也飽耳福,簡直爽歪歪啊。
第四號“金剛”無疑指“豆漿”了。
作為五谷之首的原汁原漿,在上海也有甜咸兩種吃法。甜的就是在豆漿里放入白糖,簡單。咸的口味一般就會搭配蝦皮、榨菜、醬油或特制的醬汁,再滴上幾滴麻油。這滋味啊,美不勝收。
——“蝦”的發音,完全相似的漢字實在找不到啊,相對而言,和“卉”的短促音較接近。
——“滋味”叫“滋咪”。
在當時,我對“熱豆漿”多少錢一碗是不清楚的,因為從來沒買過、吃過。況且,對于來自農村的我而言,能好不容易吃到油條、大餅、糍飯團中的一兩樣,已是很奢侈的了。口干了?有白開水呢。為啥不喝牛奶?那會兒有嗎?我還真不知道。
說實在話,我小時候那會兒,“四大金剛”和大多數農家是沒緣分的。不過呢,記憶中倒是有一款農家自制的點心和其中的“糍飯團”挺相似,我們稱它為“豆黃團”。媽媽的味道,好吃不打折呀。
——“豆黃團”發音“豆王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