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章 工分·期盼好收成

46

工分·期盼好收成

錢哪里來?干活掙呀!

城里的、鎮上的好辦,家里總有一個乃至幾個人在某工廠、某單位上班,每月拿著一份工資。即使不怎么多,每個月還總能見著幾張花花綠綠的。農村鄉下呢,就不好意思了,除了生產隊隊長手里的小本本上的“工分”數字每天在見長,錢是連影子都見不著的。到年底?也未必啊!

——此處的“花花綠綠”專指“鈔票”。

在幼小的我的眼里,那時的大人們天天要出工,從來沒有休息天,好像生產隊的地里永遠有干不完的活、挖不完的寶。

大人們收工回來了,還要到自家的自留地再忙活一陣子。就是進了家門,還要伺候豬啊羊啊雞啊鴨啊兔啊,幾乎沒有停頓的時候。平日里呢,啥業余生活也沒有,有的只是忙里偷閑的曬太陽、乘風涼、聊大天,最后洗洗睡大覺。

——“曬太陽”叫“哺太陽”、“哺熱旺”發音“哺捏旺”。

——“自留地”發音“私留地”。

盡管如此這般的賣力、忙碌,目標也只停留在養家糊口上,自身和家里依然吃不踏實、穿不穩當、住不省心,更談不上吃好、穿好、住好了。

——“賣力”發音“碼烈”,叫“巴結”發音“撥結”。

——“忙碌”叫“兜牢兜”、“腳不著地”發音“甲勿撒地”、“屁股冒煙”發音“屁股冒溢”等。

那時,還處于人民公社時期,公社、大隊、生產隊對應的就是如今的鎮、村、村民小組。那時,我父親已經不是什么大隊書記了,只是一個和我母親一起在生產隊地里干農活的農民。我家所在的“楊輝十二隊”不知怎么了,太窮了,每年給社員們的年終分配總是低得夠可以。

說的難聽點,那時的生產隊只有支出,很少有收入。就是有收入,也大都只是靠賣掉公糧獲得的。

——“難聽點”發音“奈聽點”,叫“老白點”發音“老罷點”。

——“收入”叫“進賬”、“搖賬”等。當地原住民有時還會用“嘆氣糖”來表示到手的收入的微薄、與付出的不成比例,有埋怨、慪氣之意。

那會兒,新場農村地區種“雙季稻”。早稻米好煮又好吃,大部分的早稻谷要先交公糧,然后預支社員的口糧。之后,把賣公糧的收入,除一部分留作生產成本外,按社員的工分實績,以鈔票方式預支給社員。待晚稻收割進倉后,生產隊才有足夠多的糧食庫存。把社員們全年的口糧全部分好,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生產隊收入。繼續賣公糧,所得收入留足下一季的生產成本后,其余的就按每個社員對應不同的工分、全年出工的天數等實績,進行年終結算、分配、分紅。當然,之前領取的預支,分到的稻谷、柴火之類,都要扣除的哦。

——“雙季稻”:早稻和晚稻。

——“成本”叫“落本”發音“牢本”。

——“工分”:特定年代里衡量農村社員勞動收入的一種計算單位。當時的生產隊會根據當年社員所獲工分多少進行分配,工分”標準的制定各地大同小異,一般分兩種形式,一是針對普通農業勞動的標準工作日報酬,二是針對農忙時節或特殊勞動項目的定額報酬。具體到每個勞動者(社員)的工分檔次由所在生產隊負責人會議核定,對負責人會議的核定出現異議則通過生產隊組織的“社員大會”審定。

每年年初,對上一年的分配一完成,生產隊就要著手對所屬的新老勞動力的工分等級進行一次界定,一旦確定,就至少管上一年。不同的公社、不同的大隊、不同的生產隊,對各自社員工分等級的起算方式、晉升方式、分配方式等都不盡相同。

——“年初”發音“泥初”,叫“年頭上”發音“泥豆囊”。

——“著手”發音“撒舍”。

在當時的新場農村,成年男社員都能算到十個工分,叫正勞力,最高的可到十二分甚至更多。正勞力正常出一天工,就打十到十二個工分。非正勞力,按底分比例相應計算工分。比如,讀初中時參加生產隊勞動的底分為兩到三個工分,讀高中時參加生產隊勞動的底分為四到五個工分,讀書畢業成為正式社員后,再從五個工分慢慢加到十個工分甚至更多。成年女社員不管有多大本事,五個工分起步,叫半勞力,最高能到八分,極個別也有更高工分的。

——“本事”叫“斤兩”、“力道”、“力作”發音“力造”、“勁道”、“擦騷”、“花露水”發音“獲露思”等。

遇到農忙時節,比如夏季的“雙搶”,天氣特別炎熱,又是臺風多發季節,需要社員們起早貪黑、爭分奪秒,出工時間長,特別的辛苦。這樣的特別時段里,各生產隊又都會給各類勞力相應的多算些工分,蠻像如今的特殊津貼、加班工資,不過只是一次性的。

——“雙搶”:搶收、搶種。

生產隊、全體社員都希望年年雨順風調、糧食豐收,有個好收成。只有這樣,生產隊才能多賣公糧、多收入,社員和家里也能多分配些糧食、柴火和鈔票。“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等此類吉語好話,還真不僅僅是討個口彩、圖個順耳,更是農村老百姓心中的愿望期盼、嘴里的好吃好喝、手上的真金白銀。

農村下地干活的社員全年除了這點收成,再無其他收入了。而同時代的工人就不一樣了,月月有工資,還有諸如崗位津貼、伙食補貼、小孩副食品補助及汽水、洗浴、理發、年貨等諸多福利。所以呢,“工人”這個職業一直是農村種田人的羨慕、眼紅對象。“農民”遇“工人”,莫名矮三分。農村里的人如能擺脫種地去工廠當工人,那就是祖墳冒青煙的存在了。

——“洗浴”叫“汏浴”發音“汏唷”:洗澡、沐浴。

——“理發”叫“剃頭”發音“剃豆”、“軋頭”發音“嘎豆”。

——在新場原住民口中,“田”、“地”基本不分,均發音“地”,意思也相似。

——“種田人”,也可以寫成“種地人”,均發音“種地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榆林市| 梁河县| 砀山县| 略阳县| 长治县| 桂阳县| 定边县| 乃东县| 鹰潭市| 横峰县| 屏东市| 山西省| 青州市| 巫溪县| 定陶县| 武邑县| 怀仁县| 星子县| 丹江口市| 蒙城县| 黄冈市| 洞口县| 清河县| 库车县| 新民市| 遂平县| 新龙县| 云阳县| 灌云县| 南江县| 蒲城县| 天峨县| 榆树市| 大化| 彭水| 麻阳| 苍溪县| 许昌县| 鹿邑县| 葫芦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