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水上樓”辣醬面
在新場老家工作期間,我會在萬不得已時去到新場醫院對面的國營“水上樓”飯店填個肚子、過個口福,就為了吃上他們特制的辣醬面,一碗一角二分,三兩糧票。在新場醫院陪護住院的爺爺、父親時,去得更是頻繁。
——“飯店”發音“飯滴”。
這店親民,這面便宜,是能留住客特別是熟客的依仗。值得稱道的是,每一碗面都份量十足、味道對路,飯店上下家一樣的氛圍。而最吸引我味蕾的,自然是那貨真價實的“辣醬”澆頭。
說是“辣醬”,卻不同于其他點心店只是用豆腐干、小油塊、茭白丁等素品為主料的,而是滿滿一勺的雞“零碎”。每吃一口,夾在筷子上的,都是切成塊的雞脖、雞胸、雞爪、雞頭之類。那可是肉啊!濃油赤醬,咸咸的、甜甜的、鮮鮮的,還有一點點的辣,真叫是“辣鮮鮮”,好吃,夠勁!
——“豆腐干”發音“豆捂跪”。
——“濃油赤醬”發音“濃油策醬”。其中的“油”以前主要指“菜油”,“醬”專指“醬油”即現在的“老抽”。“濃油赤醬”一詞可不是簡單的說油多醬紅,而是專指上海本幫菜制作的特有風格、上桌后的特有色香味。上海本幫菜主要的特點是,烹飪以紅燒、煨、糖為主,制作體現油重味濃、顏色發紅至深棕色、配上重糖,成品的口感咸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
——“咸咸的”叫“咸塌塌”發音“愛塌塌”、“咸咪咪”發音“愛咪咪”。
——“甜甜的”叫“甜津津”發音“蒂津津”、“甜咪咪”發音“蒂咪咪”。
——“鮮鮮的”叫“鮮蓋蓋”發音“細蓋蓋”。
——“辣鮮鮮”發音“嘞細細”:此處指食品的味道鮮美、可口。
——“夠勁”叫“嘖勁”、“殺哏”:過癮。
店內總是人滿為患,大多數食客還都是沖著這個“辣醬”來的,“辣”味相投啊,嘻嘻。
吃面的,付完錢后,要自己拿著提貨紙片走進里面的廚房間,對著白霧彌漫的大灶頭排隊候著。如此,還能親眼目睹大師傅給一只只排放齊整的湯面碗里嫻熟的舀入滿滿的“干貨”。面條起鍋、澆頭入碗之際,每個人的眼球都情不自禁地跟隨著師傅的手勢,齊刷刷地左右轉動著。拿到自己的那一碗了,就自己捧著回到大堂里找座位。
——“廚房間”發音“續網蓋”。
——“提貨紙片”叫“號頭”發音“嗷豆”:提貨憑據。
——“舀”叫“嘿”。需要注意的是,用“嘿”表示“舀”,不太適用于“水”的,主要用在“舀”固體狀的物品或經過加工了的液體狀物品,如“‘嘿’一點鹽放鍋里”、“‘嘿’一口肉湯嘗嘗鮮”等。“舀”還可以叫“挽”,主要用在“舀”大自然的液體狀的物品,如“‘挽’一口井水喝”、“‘挽’一桶河水澆菜”等。
——“干貨”發音“跪服”:真材實料。
——“座位”發音“速位”,叫“位子”。
那可是個少油缺肉、什么東西都要憑票供應的年代呀,“水上樓”飯店推出的這款特色澆頭,價廉物美,實實在在的有良心、夠意思。那味,那景,那情,讓我回味了幾十年。
——“夠意思”叫“上路”發音“桑路”。
如今,“水上樓”飯店早不再是國營的了,門面也已蜷縮成不那么引人注目了,沒了往日的威武神采、煙火氣息。那碗牽腸掛肚的“辣醬”面,更是不知去向了。對于如我這樣離家別鄉多年的游子而言,見不到的,何止是一碗有滋有味、入口入心的面呀,更是一份趕不走、抹不去的家鄉味道、故園情愫啊。
——“牽腸掛肚”叫“心心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