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糖片”·山芋·冷飯冷小菜

39

“糖片”·山芋·冷飯冷小菜

每年快到年底時,在我家,作為主食的大米總是少了那么幾十斤。就此,我家便開啟“缺米時光”。

早飯,經常吃到的只能是麥片糊、南瓜湯、山芋湯了。打住打住,麥片、南瓜、紫薯不是粗糧、綠色食品嘛,還這么委屈?你打住吧,你是“飽漢不知餓漢饑”啊,我們那時是真的缺米了,才不得不拿這些在當時根本上不了臺面的東西充數、充饑的好不好。像現在稀疏平常的玉米,可能是因為土壤、氣候或者自留地緊張的關系吧,那時的新場農村各家各戶好像種的都不太多,一年到頭能吃到自家種的玉米也就那么可憐巴巴的幾次,而每次還都是限量供應的呢。

——“南瓜”發音“餒鍋”,叫“香瓜”發音“香鍋”。也有叫“飯瓜”發音“歪鍋”的,但感覺并非新場老家最直接的叫法。

——我的家鄉新場農村的“山芋”,感覺和現在市面上出售的“紫薯”在顏色上還是有明顯差別的。我們當地原住民把這“山芋”大都會說成“洋山芋”,是否源于歷史上曾從國外引進的有關聯,不得而知。這玩意表皮、內芯偏重粉紅色,口感多數比較清淡,也有生吃起來蠻甜的。小時候的我們經常直接從地里挖出來,擦擦抹抹就啃的,既解饞也解渴、解餓。而“紫薯”的皮和芯偏重紫紅色,口感普遍甘甜些,但此品種在那時的老家好像栽種得不多,不知為啥。好在大家都是淀粉類粗糧,除了口感稍有差異,營養價值估計沒多少差別的吧。

——“上不了臺面”發音“桑勿聊嘚米”: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人或物等登不了大雅之堂,二是指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等難以啟齒、不占道理。

——“玉米”叫“珠珠米”發音“聚聚米”。

這樣的糊啊湯呀啥的,里面是絕對沒有加白砂糖的,大多數農家根本加不起,我家便是。為了有甜的口味好下肚,家里大人總會放入一兩粒糖片吊吊甜味。其實,“糖片”這東東是有點甜的感覺,但更多的是苦澀,味道怪怪的,營養價值更無從談起。

——“糖片”:指那個年代出品的可食用、有甜味的糖精片。個人感覺,此物甜中帶有苦和澀,營養啥的根本談不上,和白砂糖有著天壤之別,唯一的優點應該就是便宜吧,如今基本不見蹤影了。

——“價值”發音“嘎澀”。

中午呢,燒的飯里就時不時的會拌入小麥粉、山芋塊啥的,以盡量避免家人因米粒少而填不飽肚子。這樣的純素什錦飯,放在今天,那時妥妥的綠色食品啊,覓都覓不著。怎么樣,那時的我家眼光超前哇。唉,全是淚啊。

——“米粒”發音“米烈”,叫“米粒頭”發音“米烈豆”。

——“什錦飯”叫“雜夾種飯”發音“什蓋種飯”。

——“覓都覓不著”發音“滅都滅勿撒”。

把多只山芋洗凈,大一點的切成厚厚的片狀,較小的就只是對半分開。待正燒煮著的米飯差不多吸干了鍋里的水分,便一片挨著一片地把山芋片、塊圍著鍋沿擺上一圈,蓋嚴實,繼續燒煮。

鍋里只要飄出了鍋巴香,說明米飯已熟透,可以起鍋盛飯了。

此時揭開鍋蓋,圍成一圈的山芋也已蒸熟加烤熟。貼在鍋上的一面,色焦黃,味噴香,有了烘烤過的樣子。還不能著急,把一圈的山芋挨個用鏟子翻個身,繼續貼在滾燙的鍋面上,蓋上鍋蓋。十分鐘后,起鍋的山芋一上桌,我們哥幾個便爭相拿上一塊,邊吹氣驅散熱氣,邊迫不及待地咬上去。留在嘴里不停翻轉著的山芋又脆又糯、又香又甜,實實在在的美食佳品啊,一片能抵半碗飯呢,還不用下飯菜。這樣的熟吃法,比生吃、湯吃,不知要好吃多少倍哩。

大人們為了讓孩子們吃上飽飯,可謂是絞盡了腦汁、想盡了手段。可自己呢,卻總是應付了事、吃個半飽又去下地干活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我母親就經常這樣干。

為了省給我們三兄弟吃,母親常常不吃飽也就算了,還總是吃剩飯剩菜。有時剩飯剩菜明顯變質了,都能聞出餿味了,依然舍不得倒掉。媽媽讓我們吃新燒的,自己在燒著飯菜的鍋里放上竹條拼接的蒸架,把冷飯冷菜擺上去。或者直接把裝冷飯菜的碗壓在正燒著的飯菜里,熱一熱照吃不誤。有時,連熱一下也省了,畢竟費柴火費煤餅不是。這樣日積月累下來,積勞成疾,要命的病根就不知不覺、悄無聲息地在我母親本就缺少營養的身體里埋下了呀。

——“蒸架”叫“蛋架”發音“呆嘎”。

——“積勞成疾”叫“肉素在汁里”發音“裊素喇澤里”、“裊素嘞喇澤里”:長年累月無節制的付出或索取,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全部或一次性“報應”了回來,直至身體徹底被擊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秉县| 林甸县| 顺昌县| 德昌县| 红安县| 扎鲁特旗| 子长县| 卢氏县| 南宫市| 通江县| 平泉县| 保德县| 凤凰县| 申扎县| 金平| 景东| 东乌| 辉南县| 大余县| 平阴县| 友谊县| 聊城市| 两当县| 新龙县| 碌曲县| 舟曲县| 石棉县| 祥云县| 遂昌县| 饶平县| 临漳县| 松潘县| 皋兰县| 博湖县| 南川市| 名山县| 盐池县| 华蓥市| 米易县| 通化县|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