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燒飯柴”
- 鄉愁,香稠
- 震話不黃
- 1861字
- 2024-01-17 07:02:51
28
“燒飯柴”
每當地里的莊稼收獲的季節一過,本就不大的豬棚乃至客堂,就會被一捆捆用稻草繩扎嚴實的干稻草、棉花桿、油菜桿、豌豆桿等等,整整齊齊、一層一層堆放得滿滿當當,直到碰著房頂、抵上門板,開門都非常的吃力。當然,房屋南側、豬棚的前后左右也會堆上一些,沒辦法呀,有時生產隊一下子分得有些猛。為了防雨,還得用臟兮兮的尼龍薄膜遮蓋著,只有在天晴時才會掀開“廬山真面目”,讓它們見見陽光、透透潮氣。只有這樣,柴火們燃燒起來才順暢、給力。
——“豬棚”發音“子浜”,還可以叫“豬玀棚”發音“子露浜”:豬舍。
——“吃力”發音“丘烈”或“丘留”。
——“它們”叫“伊喇”、“嘎”、“嘎喇”、“迭嘎”、“迭喇”等。
——“潮氣”叫“濕氣”發音“撒氣”。
——“順暢”發音“森暢”。
你可別小看這些稻草呀棉花桿油菜桿豌豆桿啥的,好像不值錢、不上臺面,卻都是農家塞進灶膛里點火燒飯的必需品那可是農家“吃飯”的本錢啊。沒了它們,熱飯熱菜熱水哪里來?
——“不上臺面”發音“勿桑嘚米”:上不了臺面、不被看好、遭人嫌棄等。此處的“臺面”,和生活中的桌子就沒啥關系了,是“面子”、“身價”等涵義哦。
——“點火”發音“滴服”,叫“引火”發音“引服”。
——這里的“吃飯”,可以指實際的“吃飯”,還可以引申為“過日子”,后者似乎更有內涵些。
——“本錢”叫“本鈿”發音“本帝”:此處專指日常生活的保障、依仗。
說它們是寶貝,一點也不假。這些不起眼的東西,說到底就是白花花的錢。它們都是生產隊按人頭分給各家各戶的,到了年底,又都要從各家各戶的年終分配里扣回去的。一旦用完就沒了,只能等來年的收獲時節了。所以呢,平日里你還得節省著用哦。
——“節省”叫“省省能”發音“桑桑能”、“駕溜溜”等。
棉花桿、油菜桿、豌豆桿之類雖是灶頭間燒火的好材料,結實、耐燒、火旺,用它們燒飯燒菜,省力、省時、省心。但由于生產隊分得實在太少,一戶人家一般也就幾捆、十幾捆,平時哪舍得燒掉啊。
每天在灶膛里貢獻“火熱”身軀的柴火,就由干稻草唱主角了。
需要燒飯燒菜燒開水了,就從事先擺放在灶頭間的稻草堆里,取一小把稻草對折,擱在灶膛口,再擦亮火柴引火。點燃稻草后放進灶膛,再一小把稻草接一小把稻草的續火。快用完一捆了,再去客堂或小屋拿一捆。等到原先一捆基本用沒了,便解開新拿的一捆稻草上結扎的稻草繩,繼續取柴入膛續火,直到飯菜、開水全部燒好。
——“火柴”叫“自來火”發音“私來服”。那時的家庭里,點火基本都拿火柴干的,打火機哪怕是一次性的,是絕對看不到的,應該還沒有普及到各家各戶吧。
一旦分發的稻草、棉花桿、油菜桿、豌豆桿全部消滅,卻沒能接上生產隊發放的新柴火,那后續用灶頭燒飯菜燒開水可就麻煩了,只好不得不啟用不花錢的谷殼了。
——“麻煩”叫“討厭”發音“討移”。
——“谷殼”發音“啯靠”,叫“攏糠”:稻谷經軋米機第一次加工后分離出的稻谷殼。
——那稻谷經軋米機第二次、第三次加工后分離出的稻谷殼叫什么?當地原住民一般叫“麩皮”發音“麩壁”,是農家飼養的豬的主要食材。繼續第四次加工?不太可能了。還來第四次的話,用來吃飯的米粒會被磨得更白亮了、好看了,但分量也少了,糧食更緊張了,誰干呀?
用谷殼當柴火燒飯燒菜就太遭罪了!一不留神給你熄火也就罷了,它還會常常冒出一股又一股的灰黑色濃煙,熏眼嗆鼻,讓你找不著北、守不住陣地。遇上連續數天陰雨,這玩意更會變得格外潮濕。帶來的結果是,熄火的頻次更快更密,冒出的煙霧更黑更辣。
火力的不連續、不均勻,成就了一鍋又一鍋的“夾生飯”,就連結在鍋底的鍋巴都成黑不溜秋的了,又焦又苦,難以下咽。
——“夾生飯”發音“蓋桑飯”:半生不熟的米飯。
——“鍋巴”叫“飯糍”。
——“黑不溜秋”發音“褐撥溜秋”,叫“黑撥落脫”發音“褐撥落脫”、“黑墨喇污”發音“褐么喇污”。
怪不得在上學、放學路上,我能經常看到有大人時不時的彎下腰、蹲下身,在道路邊、水溝里,撿拾著掉落的樹枝、竹竿、木條,運氣好的話,還能抱到一個大樹根呢。干嘛呢?拿回家當柴火用啊。當然,樹根拿回去你還得受受累,用點力氣劈成條塊狀。太潮濕的話,還要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幾天哩。
——“樹……”發音“續……”,如“樹根”發音“續根”。
——“樹枝”發音“續子”,叫“樹丫子”發音“續窩子”。
——“力氣”也可以叫“力道”發音“烈道”。
——被劈成“條塊狀的樹根”叫“柴掰”發音“撒掰”。這玩意可是農家柴火中的“重量”級明星哦,屬于柴火中的“戰斗機”,存貨一般都非常有限,平日里很少去驚動它的。
——“太陽底下”叫“熱頭旺里”發音“捏豆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