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知識青年住客堂
- 鄉愁,香稠
- 震話不黃
- 1764字
- 2024-01-17 07:02:13
27
知識青年住客堂
說起我的“黃”家的這個客堂,在沒拆分前還為知識青年下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作過貢獻呢,替它的主人掙足了面子。
——“掙”叫“軋”發音“嘎”、“繃”發音“浜”。
——此處的“面子”發音“米子”,還可以叫“臺型”發音“嘚影”等。
開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經1968年12月毛澤東主席下達“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席卷全國、大規模展開。大量的城市知識青年紛紛離開城市,到最廣闊天地的農村參加勞動、定居下來。
——“上山下鄉”發音“桑賽窩鄉”,還可以叫“插隊落戶”發音“擦嘚牢伍”、“下放”發音“窩放”、“插隊”發音“擦嘚”等。
那是在我三四歲時,一批知識青年來到了我們生產隊插隊落戶,和我們老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就被安排在我“黃”家的客堂里住了下來。
——“老農民”叫“老佃戶”發音“老地伍”。新場原住民對“老農民”的形象描述,比較經典的一句話是,“一只褲腳管高,一只褲腳管低”。意為外觀胡子拉碴不修邊幅、穿戴隨意率性有啥穿啥、行為舉止大開大合不拘小節等。
——“褲腳管”發音“褲甲跪”:褲腳。
客堂早已清空,不再有柴火、雜物啥的,地上已鋪滿了厚厚的、干潔白亮的新鮮稻草。小伙子們進入客堂,把帶來的被褥一個挨一個鋪在稻草上面,這就是他們各自的床了。再擺上扎成四四方方的被子,放下正面粘貼著毛絨狀的火紅色“為人民服務”、里面塞得鼓鼓囊囊的草綠色帆布挎包。妥了,落戶了,呵呵。
——“被褥”叫“被席”發音“比席”:專指那個年代用棉花彈就的、墊在身下的棉絮。因為是光板的,躺上時大都要覆上一塊能足以覆蓋整張棉絮的布料即“被單”。
——“被單”,鋪在被褥上的叫叫“地被”發音“地比”,蓋在身上的叫“皮面子”發音“比米子”。
——“被子”叫“被頭”發音“比豆”:專指那個年代也是用棉花彈就的、整個用布料上下包裹著的、蓋在身上的棉被。這床棉被又都有一大塊“被面”包裹住整塊棉絮的。
——“被面”也叫“皮面子”發音“比米子”,可以單獨蓋在身上,也可以用作被子的正面包裝。
——新場當地原住民口往往會把被褥、被單、被子、被面等床上用品統稱為“被頭鋪蓋”發音“比豆鋪給”。
——“服務”發音“臥務”。“臥”下身子為人民做事,還真是“服務”的真諦哩。
這些城里、鎮上下來的帥哥們還真不含糊,一早出工,很晚收工,和生產隊里的社員們一個樣子。
每天,外面剛蒙蒙亮,他們就起來了,馬上有條不紊、有板有眼的一陣收拾。個個一副新式公社社員打扮,整齊干凈,有模有樣。
——“蒙蒙亮”發音“魔魔亮”。
——“打扮”發音“當掰”。
——穿著“整齊干凈”叫“山青水綠”發音“賽青思絡”、“構勒”等。
——穿著“有模有樣”叫“出客”發音“策喀”,也可以叫“構勒”等。
到了傍晚,再次看到收工回來的他們,得,個個衣衫不整,全身上下不是泥土就是灰塵。看來呀,小伙子們被伲貧下中農教育得蠻過癮的,哈哈。
——此處的“過癮”發音“顧癮”,還可以叫“扎作”發音“扎造”、“操道”等。
好在他們看上去依舊情緒高漲、意氣奮發。一進客堂,緊接著燒飯炒菜、吃飯洗碗,洗澡沖涼、洗衣晾曬。有時還要聚在一起商量、爭論著什么。最后,或盤腿坐著,或直接躺下,對吹互掐,熄燈睡覺。
——“洗澡”叫“汏浴”發音“汏唷”。
我家客堂被友情征用,我估摸著是時任楊輝大隊書記的父親貢獻出來的吧。
那時,可沒有租金、補貼一說,何況都是階級兄弟、革命戰友,伲貧下中農還是他們的老師呢,作點貢獻理所應當不是。
在我有限的印象中,這些小叔叔除了勤勞、干練,還個個熱情、友好,和老東家老老小小都相處得特別融洽。
——“熱情”發音“捏形”。
——“相處融洽”叫“軋得來”發音“嘎得雷”、“軋得和”發音“嘎得伍”。
熱誠相待、和顏悅色、歡聲笑語不說,他們還時常把自己燒的大魚大肉盛一碗拿給我們吃,正冒著熱氣呢。
有一次,送上門的是一碗百葉卷燒“紅燒肉”。那個肉啊,紅彤彤,閃著光亮,香噴噴,穿透心田。才聞到肉香,我喉嚨里的軟組織就毫不設防地上下蠕動起來,口水也在口腔里毫無征兆地集結又吞沒、吞沒又集結。待到真真切切的咬上一口,啊,滋滋冒油呢,太好吃啦!
——“百葉卷”發音“霸葉絕”,也有寫成“百葉結”的:一種扎成單結狀的薄皮豆制品。
——“喉嚨”叫“捂嚨”。
——“口水”叫“饞吐水”發音“腮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