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1“吾”從哪里來·只有三代半

1

“吾”從哪里來·只有三代半

我腳下這片土地,南匯新場,成陸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中后期。有關我家鄉的志書上就是這么記載的。

——“我”叫“吾”。

——“腳”發音“甲”。

——“……下”叫“窩……”、“……窩頭”發音“……窩豆”等,如“腳下”叫“甲窩”、“甲窩頭”發音“甲窩豆”等。

——“南匯”發音“餒圍”。因為發音的細微差異的緣故,也有調侃、玩笑之意,有關“南匯”、“南匯人”的叫法還是蠻多的,這里不妨說上一二。如,“南匯”的“南”的發音等同于“男”的發音,故“南匯”可以引申為“男匯”,“男人匯聚”之意,自然也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境哦。又如“南匯人”的發音“餒匯寧”與“難為情”的發音“奈為形”比較相似,于是乎,也成了個別曲藝作品里的一個小哏。

——“新場”發音“新桑”。

——“一”發音“噎”。

——“千”發音“氣”。

——“三”發音“賽”。

——“百”發音“霸”。無論顏值還是讀書乃至工作,拿到一百分了還不“霸”氣嗎?相當合拍。

——“年”發音“泥”。

——“代”發音“嘚”。

——“后期”發音“禾季”。

——“書”發音“虛”。在新場原住民口語中,也有把“書”發成“輸”音的,就有點不妙了,導致親朋好友之間互贈禮物的話,送“書”成了禁忌。也是啊,送“輸”,誰想啊、誰要啊。不過,這類“文字游戲”式文化的所謂約定俗成、所謂金科玉律,感覺的確有點匪夷所思、不可理喻。“送書”還不算最衰的,最經典的當屬“送鐘”了。就因為“送鐘”和“送終”同音,送“鐘”,成了吃力不討好、千夫所指、罪該萬死的頭等冤大頭。是不是有點操蛋?唉,誰不喜歡聽點甜言蜜語?認了吧,從了吧。

——“……上”叫“……桑頭”發音“……桑豆”、“……囊”、“……囊廂”等,如“書上”叫“虛桑頭”發音“虛桑豆”、“虛囊”、“虛囊廂”等。

——“這么”叫“咯能”。

“我”從哪里來?

——“哪里”叫“哈噠”、“撒噠”。

——“來”發音“雷”。

我的先人祖輩、父親母親、兄弟姐妹、至親故交,有著怎樣的過往、曾經?有著怎樣的甜酸苦辣、喜怒哀樂?

——“……的”發音“……額”,如“我的”發音“吾額”。

——“先”發音“細”。

——“過”發音“顧”。

——“怎樣”叫“哪能”。

——“甜”發音“底”。

——“酸”叫“酸不溜球”發音“隨不溜球”。

——“辣”發音“嘞”。

——“樂”發音“牢”。

伴隨著我的漸漸長大、慢慢變老,好奇、探究的念想變得越來越濃烈。

回憶、對接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思,聯想到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親戚朋友、鄰居鄉親,有意無意間呈現的點點滴滴的生活場景,有心無心中透露的斷斷續續的過往故事,我家這個“黃”氏家族的前世今生、家長里短,逐漸在我的腦海里清晰、豐滿起來。

——“走”發音“擇”。

——“爺爺”叫“大大”:祖父。“大大”的用途很寬泛,除自己的祖輩中的男性可以叫之外,自己祖輩的同輩男性,盡管沒有血緣關系,也可以叫,表示禮貌和尊敬。

——“奶奶”發音“娜娜”,叫“阿奶”發音“阿娜”:祖母。“阿奶”的用途同樣寬泛,除自己的祖輩中的女性可以叫之外,自己祖輩的、沒有血緣關系的同輩女性,同樣可以這么叫,顯示禮貌和尊敬。

——“爸爸”叫“阿爸”,還可以叫“爺”發音“雅”、“老頭子”發音“老豆子”、“爺老頭子”發音“雅老豆子”等:父親。時下流行的“老爸”的叫法,應該只是最近熱門起來的。

——“媽媽”叫“阿媽”,還可以叫“娘”、“老娘”、“阿媽娘”等:母親。“老媽”的叫法,應該也是最近的事。

——“哥哥”叫“阿哥”發音“阿顧”,做哥的就要“顧”著弟,合情合理。還可以叫“阿吾”、“大佬倌”發音“肚佬倌”,有“肚”量才夠得上“大”不是。“阿哥”、“阿吾”、“大佬倌”這樣的稱呼,用途極其寬泛,不管有沒有血緣關系,只要是比你年齡大的男性同輩都可以這么叫。

——“弟弟”叫“兄弟”。“兄弟”這個稱呼的用途同樣很寬泛,不管有沒有血緣關系,只要是比你年齡小的男性同輩都可以叫。倒是“弟弟”一詞,父母親稱呼自己的兒子、長輩稱呼男性晚輩時會經常用到,聽著非常親切、溫馨。“兄弟”還有一個意思,就指“兄”和“弟”在一起,如“我們是兄弟”,這時候的“兄弟”還可以叫“弟兄道”,而這個“兄弟”就不單單只是指“弟弟”了。“弟兄道”可以是本家本族的哥哥弟弟,也可以在非親非故但相互關系友好、志同道合、年齡相仿的男人之間相互稱呼。當地原住民還有類似的稱呼“老弟兄道”、“小弟兄道”、“老弟兄朋友”、“小弟兄朋友”等,都指非本家本族、關系特別好的弟兄,等同于發小。

——“姐姐”發音“嫁嫁”,女大當“嫁”哦,呵呵,當地原住民多數只叫“阿姐”發音“阿姬”。“阿姐”這個稱呼的用途也是很寬泛的,不管有沒有血緣關系,比你年齡大的女性同輩都可以叫。

——“妹妹”叫“姊妹”。“姊妹”這個稱呼的用途同樣寬泛得不得了,不管有沒有血緣關系,比你年齡小的女性同輩都可以叫。同樣的,“妹妹”一詞,在父母親稱呼自己的女兒、長輩稱呼女性晚輩時也會經常用到,叫名字反而顯得陌生了,長輩們屬于自降輩分。“姊妹”也還有另一層意思,指“姐”和“妹”在一起,如“我們是姊妹”,這時候的“姊妹”就叫“姊妹道”,而這時候的“姊妹”已不僅僅指“妹妹”了。“姊妹道”可以是本家本族的姐姐妹妹,也可以在非親非故但相互關系友好、志同道合、年齡相仿的女人之間相互稱呼。原住民口中還有類似的,如“老姊妹道”、“小姊妹道”等,都指非本家本族、關系特別好的姐妹,等同于閨蜜。

——“姐姐妹妹”放在一起說,當地原住民習慣上會說成“姊妹阿姐”發音“姊妹阿姬”。

——“親戚”叫“親眷”。

——“朋友”發音“傍友”,如從望文生義角度考慮,寫成“幫友”、“邦友”、“綁友”等,也未嘗不可。

——“鄰居”叫“鄰舍”發音“鄰所”,還可以叫“隔壁鄰舍”發音“嘎癟鄰所”、“鄰舍隔壁”發音“鄰所嘎癟”、“隔壁隔戶”發音“嘎癟隔伍”等。

——“生”發音“桑”。

——“生活”發音“桑罰”。

——“透”發音“特”。

——“斷斷續續”發音“兌兌梭梭”。

——“這個”叫“迭個”。

——“黃”和“王”在我們家鄉都是大姓,當地原住民對“黃”、“王”的叫法是不分彼此的,都叫“王”。不過,本地年長的原住民口中,“黃”和“王”的叫法曾經有過區別的。“黃”叫“王”,后面一般還會跟一句“草頭黃的‘黃’”,以區別“三橫王的‘王’”;而“王”不叫“王”,它的發音與一個表示“火燒得很旺”意思的字的發音相似,筆者實在找不到特別合拍的字來代替,這里只好用較接近的“仰”字湊合著用。現在就簡單了,“王”就叫“王”了,曾經的“老古董”叫法基本不用也聽不到了。不過,小麻煩也來了,當你聽到某人叫“王……”時,說不定他或她的姓是“黃”哦。

——“家長里短”發音“家桑里兌”。

——“在……”發音“喇……”、“嘞喇……”,如“在單位”發音“喇單位”、“嘞喇單位”。

我爺爺躺在新場醫院的病床上,一本正經地對我說,我們這個“黃”姓的黃氏家族,他父親、我的太爺爺只能算半代人。爺爺本人是正正宗宗的第一代,他的兒子、我父親是第二代。到我這一輩,自然算是第三代了。即使硬把我太爺爺拉進來,也滿打滿算只有三代半。

——“躺在”發音“釀喇”、“釀嘞喇”。

——“床”發音“桑”。

——“一本正經”發音“噎本正經”,叫“一本賽正經”發音“噎本賽正經”。

——“我們”叫“伲”、“吾伲”。

——“他”、“她”、“它”都叫“伊”。

——“太爺爺”叫“太太”發音“他他”或“她她”:曾祖父。“太太”這個稱呼同樣適用于“太奶奶”即“曾祖母”。為了盡量不搞混,“太奶奶”的“太太”,書面可以寫為“女太太”,以區別男的“太太”。這個“太太”,與作為“妻子”的“太太”自然是兩回事,兩者差異明顯,叫錯的幾率應該為零。

——“只能”發音“則能”。

——“算”發音“隨”。

——“半代人”發音“備嘚寧”,叫“半代人馬”發音“備嘚寧魔”。

——“正正宗宗”叫“正正作作”發音“正正造造”、“喋喋呱呱”等。

——“兒子”叫“恩子”、“伲子”、“鵝子”等。

——“自然”發音“私腮”。

怎么會呢?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甚至傻掉了。本就不太乖巧的腦袋在不停地轉圈,問號一個接一個。我“黃”家的歷史怎么這么短呢?咋還有半代的說法呢?我太爺爺是半路上撿來的?天上突然之間掉下來的?和孫大圣一樣,從石頭里蹦出來的?

——“會”發音“為”。

——“有點”叫“有念”。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發音“桑二伍桑冒勿撒豆腦”,叫“摸哄聾懂”發音“冒哄聾懂”、“懵懵懂懂”發音“茫茫懂懂”、“稀里糊涂”發音“稀里武肚”等。

——“傻掉”發音“戇特”,還可以叫“呆掉”發音“耐特”。“呆”這個字,在當地原住民口中的發音和令人望而生畏、生無可戀的“癌”字發音相似,但就是找不到發音完全一樣的對應漢字。為防止看官瞧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里姑且用“耐”字代替吧,還必須發短促音哦。同理,類似“呆板”叫“耐掰”、“呆頭呆腦”叫“耐豆耐腦”等,諸如此類,不一一列舉了。

——“腦袋”叫“腦袋瓜”發音“腦袋鍋”、“窟榔頭”發音“窟榔豆”、“六斤四兩”發音“絡斤思兩”等。“六斤四兩”代表“頭”、“腦袋”,在當地原住民的口語里出現的頻率還是蠻高的。可能與大多數人的腦袋重約“六斤四兩”有關吧。當然,也沒人傻了吧唧的去稱一下的,找死不是,自然也就沒人予以否定了。

——“乖巧”發音“呱巧”,還可以叫“生死”、“俠雜”、“乖靈”發音“呱靈”、“靈翻”、“門檻精”等。

——“轉圈”發音“醉缺”。

——“怎么”叫“哪能”。

——“說法”叫“講法”發音“綱法”。

——“半路上”發音“備路囊”,還可以叫“半路里”發音“備路里”、“半當中間”發音“備當中蓋”等。

——“突然之間”發音“特腮子蓋”,叫“冷沒生頭”發音“浪么桑豆”、“冷沒山頭”發音“浪么賽豆”、“冷么之間”發音“浪么子蓋”、“好沒嗒嗒”發音“好么嗒嗒”等等。

——“下來”發音“窩雷”。

——“石頭”發音“撒豆”。

“千真萬確!”我爺爺信誓旦旦,一副愛信不信、高深莫測的神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榕江县| 镇平县| 诸城市| 井冈山市| 民县| 璧山县| 什邡市| 蒙自县| 永川市| 巴彦县| 东丰县| 芷江| 盐源县| 凯里市| 郴州市| 兴化市| 集安市| 合阳县| 陆川县| 博野县| 秭归县| 鹿泉市| 永川市| 大荔县| 吉木萨尔县| 唐海县| 饶河县| 水城县| 同心县| 安塞县| 高碑店市| 常山县| 察隅县| 磐石市| 昆明市| 英德市| 行唐县| 太谷县| 西安市| 垣曲县|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