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自家“窩”里“出”頭“露”面
- 鄉愁,香稠
- 震話不黃
- 1764字
- 2024-01-13 08:26:14
16
自家“窩”里“出”頭“露”面
那時,新場農村的大部分家庭生孩子是不去醫院接生的,大都選擇在自己家里“出頭露面”。怎么了?能不用花錢的就盡量不花錢呀。當然,接生婆的“辛苦錢”還是得出的,好在都是鄉里鄉親,只是一點點的“意思意思”。
——“生孩子”叫“養小囝”或“養小囡”,均發音“養小暖”。
——在新場農村,“小囝”或“小囡”這個稱呼,除了稱呼自家孩子外,還時常會在相互間沒有血緣關系的長輩招呼晚輩時出現,雖隨意、自然,卻特別親切、溫馨。假如當面直呼晚輩名字了,倒顯得生分、古怪了。當然,在長輩眼里、口中,小一輩的人都是他或她的“小囝”或“小囡”,和實際的年齡未必相關。如八九十的長者照樣會稱呼四五十的人叫“小囝”或“小囡”,你還得爽快的應著,嘻嘻。
——“辛苦錢”叫“辛苦銅鈿”發音“辛苦洞低”或“薩度洞低”:勞務費。
——“辛苦”叫“薩度”。
——“一點點”叫“一念念”發音“噎念念”、“一丟丟”發音“噎丟丟”等。
——“意思意思”叫“小意思”、“小兒拔泥”,還可以叫“馬馬虎虎”發音“馬馬服服”等:給到的錢物與實際的付出或實有的價值有著明顯的距離。
由接生婆“操刀”,這“刀”,不是手術刀,是家用的剪刀哦,難免會遇上難產并落下終身病痛甚至當場大出血死亡。或是家離醫院太遠根本趕不及,或是出現最壞的結果畢竟少之又少、怎么著也不會降臨到我的頭上的心理占了上風,更或是家境實在清貧得很,那會兒的農村鄉下,絕大多數家庭有孩子降生,首先想到的都是請接生婆來家里張羅。幸好,我周邊的四方相鄰沒聽說過哪家出了意外和偏差,包括我們三兄弟,嘻嘻。
——“難免”發音“奈米”。
我哥哥是1963年10月21日生在家里的。
1966年1月11日,農歷臘月二十,星期二,黃昏,天氣格外寒冷。在黃家宅最南端的一間低矮破舊的磚瓦房里的大木床上,接生婆不慌不忙地從孕婦的大肚子下緩緩拉出一個瘦了吧唧的男嬰。緊隨而來的,是一陣無所顧忌、聲嘶力竭的啼哭。我,貌似“斗志昂揚”的來到了這個世界。
——“冷”發音“郎”。
——“瘦了吧唧”叫“癟刮涼架”。
——“無所顧忌”叫“無枉糙思”、“燒香趕出和尚來”發音“燒香跪策無桑雷”等。
很多年之后的一天下午,在南匯縣城工作的我,攜妻帶兒返回黃家宅探望哥哥嫂子和大侄女。
——“下午”叫“下半日”發音“窩備捏”。
剛吃完哥哥親自掌勺的大餐,就遇到了來哥哥家串門的老鄰居宋家“娘娘”。她的三兒子玉明先生也在縣城大院子里“坐辦公室”,我和玉明兄弟算得上是潘家橋目前進駐縣城發展的僅有的兩棵“鄉間小草”。
——“娘娘”即“阿姨”:父親的妹妹、堂妹。“娘娘”這個稱呼的用途同樣非常寬泛,比父親年齡小的同輩女性,不管有沒有血緣關系,都可叫“娘娘”。
——“坐辦公室”發音“素辦公澀”:機關公職人員。
宋家“娘娘”半認真半玩笑地告訴我,“震震,你娘懷你的時候,家里沒啥吃的。你呢,一生下來就皮包骨頭,瘦啊!面孔往里凹,額頭朝外凸,兩只小肩胛朝上聳著。你爸當時是大隊干部,還在外面開會。估計呀,你比預產期早了好幾天出來的,呵呵。等你爸趕到家,你早已在‘哇哇’哭鬧了。”“嶄露頭角”的我形象有這么不堪嗎?我還以尷尬的“呵呵”。
——“骨頭”發音“刮豆”。
——“面孔”發音“米孔”。
——“額頭”叫“額角頭”發音“阿高豆”。
——“肩胛”發音“機嘎”。
——“聳”叫“杠”。
——關于“面孔往里凹,額頭朝外凸”的頭部形象,可能就類似北方地區形容的“豬腰子臉”,在我們當地原住民口中形容為“凹面凸額角”發音“凹米沖額高”。嗨,有點傷人自尊啊。
——“外面”叫“外頭”發音“阿豆”。
——“開會”發音“剋為”。
——形象的“不堪”叫“特副鼟頭勢”發音“特副鼟豆思”、“這副鼟頭勢”發音“疊副鼟豆思”等,有嘲諷之意。
——“尷尬”發音“蓋嘎”。
我對長成什么樣,沒啥興趣,父母給的,感激還來不及呢。倒是宋家“娘娘”說笑間透露的那個時代里父輩們的不易不屈、不離不棄,讓我傷感苦痛了許久。
——“來不及”發音“雷勿結”。
1968年9月16日,伴隨著我弟弟來到這個世界,我這個“黃”家的“黃”氏家族第三代的三兄弟算是齊了。
爺爺、父親、母親自然都是歡天喜地的。三個大的帶三個小的,日子盡管比往常艱難了不少,好在大人們互敬互愛、和睦相處,三個小家伙也沒毛沒病,個個活蹦亂跳著。
——“歡天喜地”發音“揮體喜地”。
——“艱難”發音“機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