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分家”不離“家”

15

“分家”不離“家”

什么是“家”?“家”是個怎樣的存在?

在當地所有的鄉親們的心目中,屬于自己的房子才能算“家”,哪怕再小,哪怕再破,租人家的、臨時搭的都不算。有了這樣的“家”,身才能得以安定,心也不再四處飄蕩。

我爺爺從降臨人世起就在自家的房屋里生活。成年后,與我奶奶依然在里面成家立戶。

——“里面”叫“里廂邊”發音“里廂壁”、“里廂頭”發音“里廂豆”。

我父親自然和他父親、我爺爺一樣,也在自己家里出世來到人間。我父親成年后,和我母親結婚成家還在這里,并繼續在這個屋里迎接自己的孩子們的到來。

1963年7月31日,星期三。經同一宅村里的熱心人王家女主人的朱勤海“姆媽”撮合,父母同意,政府批準,二十一歲的父親和新場王橋唐家宅十九歲的母親登記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家。

——“批準”發音“批診”。

王家“姆媽”芳名勤海,人高馬大,爽快潑辣,人稱“長腳女人”,在潘家橋是個“老娘娘”的存在,后來還當過我們生產隊歷史上唯一的女隊長哩。她愛人龍官先生是位老師,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兩人育有四個兒子建超、建平、建國、建東,全是英氣灑脫的成功人士。小兒子建東先生和我哥哥同歲,我們是從小玩在一起的“發小”。他自小喜歡打籃球,進入南匯少體校后,應征入伍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還在戰場上入了黨、立了功,是我們整個宅村的驕傲哦。

——“人高馬大”叫“長一碼大一碼”發音“桑噎魔肚噎魔”。

——當地原住民口中,對自然宅村里甚至更大區域內極有威望、很有話語權的人士,男性會被冠以“老爺叔”發音“老雅縮”、“老娘舅”,女性會被稱為“老娘娘”、“老舅媽”,屬于非常受人尊敬的存在,非德高望重者想都不要想哦。

——“發小”:當地原住民口中專指從小玩到大的男伙伴。還可以叫“小弟兄道”、“小弟兄朋友”發音“小弟兄幫友”、“老弟兄道”、“老弟兄朋友”發音“老弟兄幫友”、“赤卵弟兄”發音“赤瑞弟兄”等。

——那么,從小玩到大的女伙伴叫什么呢?書面用語當然是“閨蜜”,當地原住民口中就叫“小姊妹道”、“老姊妹道”等。

和時下周邊的新婚小夫妻一樣,父親和母親喜氣洋洋的到新場鎮上的照相館拍了各自一生中的第一張照片,半身合影,黑白的。沒有著色,國營照相館應該有這個技術了吧,估計是新玩意,要不少錢呢,舍不得。

——“舍不得”發音“所勿得”,也可以叫“肉麻”發音“裊魔”。

說是組建新家,名義上和父母分了家,其實根本不存在如今的造新房、買新居,搬出去單獨過日子的可能。至少在我家,哪來的“家”可“分”啊!說是“分家”,也就只是把原有的房間布局作一下調整而已。

怎么調?對調呀。原本屬于我爺爺奶奶的正屋西半間,改成了我父親母親的婚房,我爺爺奶奶則搬到了我父親原來住的南側小屋西半間。

這樣的居室新舊互換,在當時的新場農村司空見慣、家家差不多,就是委屈了老夫老妻了。雖不得已而為之,卻還算正常套路。畢竟房間富余的人家不多,能造得起、買得起新房子的更是少之又少。

——“委屈”可以叫“眼淚一包”發音“念離噎包”:受委屈得眼淚水汪汪了,很形象。

父親和母親成親成家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家盡管日子過得依然緊巴巴,但我父親是大隊的條線干部,我爺爺在新場交管站的運輸船隊當船老大,我母親和我奶奶在自家生產隊里出工務農,加上很快來到人間的小生靈,我哥哥,我這個“黃”家的小日子過得算不上顯山顯水,卻清淡平靜、溫情祥和。

——“條線干部”發音“調細跪部”,還可以叫“部門干部”發音“部門跪部”,當地原住民還有一種比較調侃式的叫法為“弄堂干部”發音“龍堂跪部”。

——“船隊”發音“腮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婺源县| 峨眉山市| 阳西县| 宜宾市| 怀柔区| 罗田县| 武胜县| 包头市| 新昌县| 灵山县| 杭锦旗| 门头沟区| 南开区| 西安市| 江孜县| 祥云县| 大姚县| 南木林县| 稷山县| 庄浪县| 贵南县| 广南县| 淅川县| 弋阳县| 张家川| 新和县| 盐亭县| 汤阴县| 尤溪县| 达拉特旗| 嘉黎县| 龙南县| 瑞丽市| 南陵县| 综艺| 新宁县| 朔州市| 太和县| 仪陇县| 天祝|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