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川南奉公路·驚動皇上的城·“腸梗阻”
- 鄉愁,香稠
- 震話不黃
- 1814字
- 2024-02-03 15:19:45
144
川南奉公路·驚動皇上的城·“腸梗阻”
我們祖孫四人你推我搡地擠上了去南匯縣城的公交車。經過半個多小時的上上下下、搖搖晃晃、走走停停,三兄弟暈暈乎乎地隨爺爺出了東門車站。
東門車站在南北向的川南奉公路的東側,出口面西。
這條川南奉公路,是川沙、南匯、奉賢三縣東部的一條省道,沿欽公塘自川沙王家灣起,經江鎮、施灣進入南匯,經祝橋、鹽倉、惠南、黃路、三墩、大團入奉賢,經四團至柘林。公路在南匯境內長達22公里,并在南匯縣城的東邊緣穿過,和鎮區的城東路重疊。到了東門加油站后左拐,沿惠東路向東,一過惠東菜場再右拐,便一路向南。
——“祝橋”發音“作轎”。
如今,川沙、南匯都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大上的浦東新區。原來的川南奉公路也已從祝橋開始向東移位、改道,與惠南黃路段公路南北拉直。原先經過老縣城的惠南到祝橋的那一段公路,同步更名為“南祝路”。
東門車站西大門對面即川南奉公路的西側,就是偌大的南匯縣城了。
——新場當地原住民口中,都把南匯縣城、惠南鎮稱為“南匯”,惠南鎮之外的其他區域人去縣城、惠南鎮,就叫“去南匯”發音“起餒圍”、“南匯去”發音“餒圍起”。同理,把市中心、浦西乃至黃浦江畔都稱為“上海”發音“桑黑”,上海郊區人去市區,就叫“去上海”發音“起桑黑”、“上海去”發音“桑黑起”。至今仍有不少外地的朋友聽到一個上海本地人明明身在上海,卻說“馬上要到上海去”,一臉的蒙圈、不可思議,以為在和他或她開玩笑呢。
南匯地處杭州灣出海口北岸,瀕臨東海,整塊地域由長江水夾帶的泥沙出海年后受海潮頂托,折旋南下,與錢塘江出海水交匯時沉積而成。因縣境東南部曲突入海,形狀如嘴,史稱“南匯嘴”。清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當時的上海縣劃出長人鄉與下沙鹽場,建立了新的縣,縣治就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的惠南鎮,“南匯”縣因此得名。
歷史上,南匯縣城因防御外敵入侵的需要,建成了四方城,造得氣勢恢宏、氣度不凡。被護城河即如今的惠新港環繞著的四面,均為長約一公里的城墻。在東、南、西、北四垛城墻各自的正中央,分別建了東門觀海門、南門迎薰門、西門聽潮門、北門拱極門四座城門。
——“氣勢恢宏”叫“仰面朝天”發音“釀米掃體”。
說來挺有意思的,大多數地方保存至今數百年、建有高聳入云的四方型城墻的古城,其南城門都叫“迎薰”。古書上曰,南門為龜之頭,按照中國古代城建制“山水朝陽,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的說法,迎納東南方的和薰之風,為“迎熏門”。
我的理解卻有些不同。大開城門,同樣的迎納燦爛的陽光、和煦的東南風,更重要的是迎納出征的英雄們凱旋而歸的,這不是挺激情洋溢、蠻有象征意義的么。可能是字眼的忌諱避嫌緣故吧,“勛”字都記成了“薰”字。唉,純屬個人的胡思亂想,不作數的。
——“不作數”發音“勿造數”,叫“不算數”發音“勿隨數”、“嘸嘎似”等。
而北城門呢,都叫作“拱極”,還是古書之言,北門是龜尾,北門的外門向東彎曲,好像龜尾東甩,取四方歸向,眾人共尊之意,稱“拱極門”。
唯有東城門和西城門的名字多多少少體現了所在區域的地方特色和風貌。真如曾經的南匯縣城,由于建城時臨近大海,你站在東城門之上,能一覽無余地看到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因而稱之為“觀海”,名副其實呀。而端坐在西城門上,確能清晰無誤的聽到東邊大海傳來的浪拍堤岸、波濤翻滾的隆隆聲響,叫上“聽潮”,也是實至名歸哦。
作為江南少有的四方城,南匯縣城因建筑規格遠超應有的配置,清代時曾引起朝廷過問。于是乎,民間就有了南匯縣城是“驚動過皇上的一座城”的戲稱,面子足哇!
當時的城池內、護城河外,是沒有那么多的路的。隨著縣城人口的不斷集聚,進出、來往的官員、百姓漸頻日盛,圍繞、連接縣城的“馬路”也漸漸多了起來。開始的“馬”路,應該就是“馬車”走的路吧。時至今日,縣城內部、四周,早已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猶如鋪展開的巨型蜘蛛網。
近幾十年來,因為歷史遺跡的深厚積淀、歷屆政府的持續呵護,整個老城區的城市面貌越來越耐看、服務功能越來越健全。
伴隨而生的小小遺憾是,不少道路周邊的歷史遺跡、陳舊建筑很難去驚動、觸碰,城區道路交通布局基本保持著原貌。部分城市主干道雖有拓寬,仍抵不過日漸膨脹的車水車流,通行“腸梗阻”現象隨時隨處可見。哪怕是一天當中的尋常時候,從城區的這頭到那頭,開車沒有半個小時是很難過得去的。遇到上下班、上下學高峰時段,更能讓你在這間本該移動著的鐵殼小房子里,有著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一下自己乃至他人的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