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5章 包家橋·中華樓·“國營”水橋

124

包家橋·中華樓·“國營”水橋

一走完肇南小學西側的街面房屋,腳下的老街隨即向左拐了一個直角。沿街向西,沒走幾步,再順著街面一個直角右拐。沿街向北繼續前行的話,前方的街面就基本沒有拐彎甚至曲折了。

——“曲折”叫“兜扎”。

整條三里長的老街,自南向北幾乎都是條直線,恰恰就在這個地方來了個“之”字形的折彎。估計是最初的街面形成時,當時的海岸線在這里有個凹口吧。

過了肇南小學,不愿意沿街面向西拐,仍舊向北抄小路朝前走的話,路還是有的,只不過是泥土摻雜著碎磚、小石頭的小道了。踏上去,特別的高低不平。曲曲彎彎向北再向東穿行在排列沒有規則的廠房、民居的間隙,很快就能進入南北向的鎮區最東邊緣的街巷。

——“抄小路”叫“穿小路”。

過了“三里長街”唯一的“之”字形街面,繼續沿街往北前行的話,用不了幾步路就來到了包家橋,也就是傳說中的“受恩橋”。從南街口過來,一直風輕云淡著的“三里長街”,從這里開始,你就能見識到千年古鎮應該有的店鋪林立、人頭簇擁、吆喝四起的繁華、熱鬧、煙火氣了。

——“包家橋”發音“包嘎轎”。

這座石橋,是新場鎮中心地帶的“三里長街”上僅有的兩座石橋之一,于明正統八年即公元1443年由御醫沈文正捐資、籌募建造而成。

此橋剛建造好并不叫“包家橋”。相傳當年的農歷十月十八,石橋竣工之時,恰有飛馬送來誥封,英宗皇帝念沈御醫救命之恩,賜銀以謝。沈御醫下跪接旨受賞后,當場毫不猶豫地把皇上所賜銀兩分發給了募資者。在場百姓無不拍手道謝,并把此橋稱為“受恩橋”。

數百年后,“受恩”之名漸漸淡出,因石橋建在包家港之上,人們慢慢以“包家橋”稱呼它,并一直沿用至今。橋名叫順嘴了,連河也成“包家橋港”了,也算是相互成就、依存吧,嘻嘻。

如今的包家橋,名氣依然顯赫響亮,不僅僅因為那“石筍”、那位有善心的御醫,還與近代的一座樓有關呢。

——“顯赫響亮”也可以叫“乓乓響”等。

包家橋南堍街西,民國初期由當地商人王東厚置地建造了一座坐西面東、占地兩畝的兩層建筑。建好不久,革命先輩黃炎培先生攜同道好友路過此地,便進去歇腳喝茶,和樓主聊天。當聽到新蓋的樓房還沒有名字,便饒有興致地建議,新樓建于“中華民國”成立之際,不妨叫“中華樓”吧。主人一聽,大喜,“好,先生所言極是,謝了!以后這樓就叫‘中華樓’了!”

——“畝”叫“畝腳”發音“謀甲”。

這座“中華樓”,歷經了百年的風風雨雨,衰落破敗在所難免。好在如今已由當地政府重新予以了修繕,舊貌換新顏,又煥發了生機活力。

下了包家橋,沿橋下河道的北側堤岸一直往東走,就能到達鎮區的最東南角。不能再往前走了,往東一過橋,就出鎮區進入農村的廣闊田野了。

鎮區東南角一長溜岸上區域,排排坐似的設置著鎮上、公社的國營糧管所、生產資料部、卷面廠、屠宰場等單位,連我爺爺工作的交通管理站也在那里面。

為方便糧食、牲口及各類生產生活物資的水上運輸,長長的河岸線都被水泥磚塊砌成的階梯式駁岸、作業平臺所覆蓋,猶如安放了一座超大型的連綿不斷的“國營水橋”,呵呵。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那時走水路比走陸路要快捷得多得多。

——“牲口”統稱“宗桑”。

我爺爺或父親搖著小船去賣稻谷、軋大米,我們哥仨推著板車去賣白豬、買飼料,就都是到這里的。在那會兒,也別無他店可去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芒康县| 凤冈县| 锦屏县| 信阳市| 新河县| 安阳市| 永德县| 洱源县| 聂荣县| 吉木乃县| 遂溪县| 望城县| 南充市| 师宗县| 布尔津县| 余庆县| 双峰县| 汕头市| 米易县| 安阳县| 孙吴县| 澎湖县| 林周县| 东明县| 崇左市| 德兴市| 呼和浩特市| 阳原县| 栾城县| 富川| 安丘市| 华安县| 英吉沙县| 凤凰县| 湄潭县| 乐亭县| 都江堰市| 永清县| 丹寨县| 岑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