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原則化賞罰,形成正向激勵
- 策略管理:不懂設計,你怎么帶團隊?
- 付志軍
- 3384字
- 2023-09-27 15:48:22
賞罰也是一種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手段,在管理實踐中,有些領導者不懂得賞罰之道。在賞罰過程中,失去分寸和節制,結果走向極端,過猶不及,反而導致約束或激勵無效。
我們都知道懲罰不適度就會影響約束或激勵員工的效果,獎勵不適度同樣也會影響員工工作的激情,并且還會增加激勵成本。獎勵過重會使員工產生驕傲和自滿的情緒,失去進一步提高的欲望;獎勵過輕會起不到激勵效果,或者讓員工產生不被重視的感覺。比如,有的時候員工的期望值是月收入2000元,你給了3000元,等到員工的期望值沒有升高的時候,你又漲到了4000元,萬一出現特殊情況,你再把收入降到3000元的時候,矛盾就會出現,那樣你的激勵就失去了意義。
獎勵和懲罰始終與激勵聯系在一起。獎功罰懶,自古以來,概莫能外。但如何掌握適度原則,就涉及領導者的藝術問題了。
如何賞罰適度,也許我們可以從古代的賢君名將身上得到啟發。曹操歷來堅持有功就賞,有罪就罰,無功不賞,無罪不罰,大罪大罰,小罪小罰,大功大賞,小功小賞,一視同仁,不分貴賤。部下只要有功,必給相應獎賞,而且針對不同的人、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曹操可謂對激勵的適度原則運用自如,實為歷史上罕見。所以,曹操網羅了許多人才,他們甘愿為其賣命、為其效忠,終于成就了他三國分其一的偉業。
賞罰有度的激勵原則主要應注意以下五點:
1.賞罰要出于公平。賞罰必須公平,該賞則賞,該罰則罰,不能照顧親疏。“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才能使大家心服口服。如果“對其所喜者,鉆皮出羽以掩其過,對其所惡者,洗垢求瘢以彰其疵”,那么,賞罰就失去了“強化”作用,有時會收到相反的效果,鬧得眾叛親離。
2.賞罰要注意講清道理。戚繼光從自己的治軍實踐中認識到:賞罰要合乎情理。他認為,“理興于心,情迫于理”,“賞罰”人人知其所以賞罰之故,則感心發而頑心消,畏心生而怨心止。賞與罰,先把道理講清楚,將善惡、功過分清楚,大家知道了受賞受罰的原因,賞則會使大家見其功而心悅誠服,罰則會使大家及本人真正受到教育而消失怨恨。
3.賞罰要注意有度。從管理學角度講,動力原理的運用要重視“刺激量”,“刺激量”不足,“刺激量”過大,都不能有效地運用動力原理。賞罰只有適度,恰到好處,才能達到激勵與懲戒的目的。賞不能過高和過濫,獎賞過高,群眾就會不滿意;獎賞過濫,無功受祿,無勞受賞、在獎勵上搞平均主義,會賞而無恩,起不到教育作用。賞無論是過高或過濫,都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處罰不當,處罰過輕,不能教育本人和他人;處罰過重,不給犯錯誤者以改過的機會,會將人“一棍子”打死,不符合“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不管是輕過重處還是重過輕處都是不合適的。
4.賞罰要嚴守信用。古代兵書《尉繚子》中說:“賞如日月,信如四時”,“賞者貴信,罰者貴必”。領導者實施賞罰,必須嚴格執行規章制度,言出法隨,說到做到,不能隨心所欲,說了不算。如果高興即賞,不高興即罰,會搞得部下無所適從,人心混亂,長此以往,領導者所說的話就失去了信度和效度。
5.賞罰要注意時效性。賞罰只有在恰當的時間實施,才會收到教育的效果。古人強調“賞不逾時”,“罰不遷列”,獎賞及時,是為了讓群眾盡快見到為善的好處,當場處罰,是為了讓群眾迅速看到不為善的害處。一般情況下,賞罰要注意及時性,時過境遷,賞罰的作用就不明顯了。
通過上述五點,不難看出及時和適度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的。適度原則的核心是賞罰和功過相一致。獎大于功或小于功,罰大于過或小于過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適度下的及時和及時下的適度,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激勵的作用。凡事都有一個度,掌握不好度,就有可能出現過猶不及或火候不到的結果,這二者都是我們在管理中所不愿發生的。
具體來說,領導者在進行賞罰之時,應分別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1.賞的原則。獎勵,是指對某種行為進行獎賞和鼓勵,促使其保持和發揚某種作用和作為,獎勵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以及兩種獎勵的結合。物質獎勵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精神獎勵滿足人的心理需要。為了增強獎勵的激勵作用,實行獎勵時應注意下列技巧性問題:
①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進行獎勵,不能搞“金錢萬能”,也不能搞“精神萬能”,應當把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
②創造良好的獎勵氣氛。要發揮獎勵的作用,就要創造一個“先進光榮,落后可恥”的氣氛。在獲獎光榮的氣氛下獎勵,能使獲獎者產生榮譽感,更加積極進取。未獲獎者產生羨慕心理,奮起直追。而在平淡的氣氛下獎勵,降低了獎勵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難發揮激勵作用。
③及時予以獎勵。這不僅能充分發揮獎勵的作用,而且能使職工增加對獎勵的重視,過期獎勵成了“馬后炮”,不僅會削弱獎勵的激勵作用,而且可能使職工對獎勵產生冷淡心理。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柳宗元認為“賞務速而后有勸”,他主張“必使為善者,不越月逾時而得其賞,則人勇而有焉”。他說的“賞務速”就是獎要及時地意思。同時,獎勵要及時兌現,取信于民。“信”是立足之本,言而無信,當獎不獎,職工就會感到受騙,從而產生反感情緒。
④獎勵要考慮受獎者的需要和特點。獎勵只有能滿足受獎者需要,才會產生激勵作用。因此,獎勵者應注意摸清受獎者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根據不同需要給予不同獎勵。
2.罰的原則。懲罰的作用在于使人從懲罰中吸取教訓,消除某種消極行為。懲罰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檢討、處分、經濟制裁,法律懲辦等。懲罰作為一種教育和激勵手段,本來是一般人所不歡迎的,因為它不是人們的精神需要,如果掌握不好,則容易傷害被懲罰者的感情,甚至受罰者為之耿耿于懷,由此消極和頹唐下去。但是,只要我們講究懲罰的藝術性,不僅可以消除懲罰所帶來的副作用,還能夠收到既教育被懲罰者又教育了別人,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效果。實行懲罰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懲罰與教育相結合。懲罰的目的是使人知錯改錯,棄舊圖新。因此,要把懲罰和教育結合起來。這個結合的常用公式是“教育——懲罰——教育”。就是說,首先,要注意先教后“誅”,即說服教育在先,懲罰在后,使人知法守法,知紀守紀。這樣做可以減少犯錯誤和違紀行為,即使犯了錯誤,因為有言在先,在執行法紀時,也容易認識錯誤,樂于改正。如果不教而“誅”,則人們就會不服氣,產生怨氣。其次,要做好實施懲罰后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正確對待懲罰,幫助他從犯錯誤中吸取教訓,改正錯誤。
②一視同仁,公正無私。懲罰對任何人都要一視同仁,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能感情用事。對同樣過錯,不能因出身、職位、聲譽和親疏緣故而處理不一,表現出前后矛盾,甚至輕錯重處,重錯輕處。這樣的懲罰只會渙散人心,松懈斗志,毫無激勵的價值。
要做到公正無私,首先要“懲不畏強”。不能欺軟怕硬,懲弱怕強。要敢于碰硬,特別對于那些逞兇霸道、蠻不講理之徒,要拿出魄力,看準“火候”,敢于懲治那些害群之馬。這樣做,能夠警醒一批協從者,教育一些追隨者,使廣大正直的人們為之拍手稱快,干勁倍添。其次,要“罰不避親”。要做到“親者嚴,疏者寬”,對于親近者的過錯更要果斷而恰如其分地處理,不徇私情,必要時要“大義滅親”。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從而激起人們的工作熱情。
③掌握時機,慎重穩妥。一旦查明事實真相就要及時處理,以免錯過良機,造成更大危害。適時是指掌握恰當的時機,瞧準火候。什么是懲罰最佳火候呢?其一,事實已查清,問題性質已分清;其二,當事人已冷靜下來,對問題有所認識;其三,其錯誤的危害性已為群眾所意識到。具備這三個條件,就是懲罰的恰當時機。這三個條件要靠懲罰者去創造,不能消極等待時機。懲罰,還應注意穩妥,不能一味蠻干,有的適當放一放,以免激化矛盾。特別是對一個人的首次懲罰,更要慎重穩妥,要十分講究方式、方法。當然,也不能久拖不行,否則,時過境遷,就會降低懲罰的效果。
④功過分明。功與過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行為要素。功就是功,過就是過,不能混同,也不能互相抵消。因此,在實施激勵時,有功則賞,有過必罰,功過要分明。決不能因為某人過去工作有成績或立過功,而對他所犯的錯誤姑息遷就,搞所謂以功抵過。這樣做對他自己、對集體都沒有好處,只有害處。同樣,也不能因為一個人有了錯誤,而一筆抹殺他過去的成績,或對他犯錯誤后所做的成績不予承認,不予獎勵。這樣做也是不利于犯錯誤者進步的。對于一個人犯錯誤以后做出的成績,更應注意給予肯定和獎勵,這樣才能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