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講論語:性格養成
- 樊登
- 1529字
- 2023-09-19 15:43:43
當我們貧窮時,如何自在地生活
子曰:“君子食①無求飽,居無求安②,敏③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④,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①食:這里指飲食。
②安:安逸,舒適。
③敏:勤勉,“敏于事”指工作非常努力。
④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接近;有道,指有道德與學問的人;正,糾正。這里指接近有道德與學問的人,向他們學習并糾正自己的缺點。
這一段話很有力量。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我們在物質上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住房問題,也就足夠了,即便只是租住的居所,穩固安全就好。
但在孔子的那個時代,很少人能真正解決溫飽問題。連他最得意的學生之一顏回,都是營養不良的狀態,居在陋巷,吃飯的時候連碗都沒有,用菜葉子卷點東西果腹,拿個瓢舀水喝。
但是孔夫子卻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讓我們別一心追求物質生活。
孔夫子提醒我們,如果你特別希望食求飽、居求安,只想著謀求更好的物質條件,比如有的同學追求吃得更好、穿得更時尚、用的電子產品更高級,那就失去了學習東西的純粹之心。而你年少的時候,是學東西的最好時機,因此,你不妨用“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句話勉勵自己。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意味著一個人在還沒有獲得理想中的物質條件時,已經應該開始學習了。不是非要等到安居立業、衣食無憂,人才能去學習和成長。物質的壓力是很大,但這并不代表我們沒有時間和能力去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
“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指的是勤勉,它的對立面是拖沓和遲鈍。
一個人為什么會拖沓、遲鈍?大抵是因為缺乏生活目標,也不夠自律,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不夠自律就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自然也無法全心全意做一件事。也有很多人是囿于物質條件,比如有的學生,總覺得“我沒有其他同學家庭條件好,所以我學不進去是自然而然的”。這其實源于他內心沒有力量,自尊體系還不夠高,找不到奮斗的熱情。
“慎于言”就是不夸夸其談。很多人都喜歡夸夸其談,蒙蔽自己也欺騙他人,只是利用語言虛張聲勢而已。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也非要說自己能做到,這樣是不可取的。
“有道”代表有道之人,就是你要好好地做事,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向高尚之人學習怎么做人。
“正焉”,就是見賢思齊,向那些有學問、品德高尚的人學習。“可謂好學也已”,就是如果你能夠把這幾點做到的話,你便能算是一個好學的人。能夠被孔子點名表揚認為“好學”,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
那么,什么是好學?好學就是不斷地擺脫個人的動物性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動物性和社會性這兩種特性。假如動物性占了上風,天天想的就是吃飽、穿暖、住更好的地方、用更高級的東西,對物質有極度的追求,慢慢地,你就會發現這種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不約束你的動物性,你會深陷于焦慮之中,被欲望主導,即使你在床底下塞很多錢,在墻的夾縫里塞很多錢,你依然覺得空虛。因為你是一個只為謀生的動物,沒有意識到你作為社會的個體,也需要為集體做貢獻。
當你能夠做一個好學的人時,你便開始降低你的動物性,而去提升你的社會性。你的理性會逐漸代替欲望,能夠感知到社會上還有其他人,我們不要只為了自己謀利,還要為了別人去付出、去協作。
希望我們都能時時反思,記住這段話:“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一段話,是可以作為座右銘的。
本節打卡小知識
孔子非常推崇“慎言”,他曾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不喜歡夸夸其談、過于伶牙俐齒的人。
分享一個小故事:北宋有一個人叫郭京,金人攻打東京(現在的開封)的時候,他向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吹噓自己會法術,可以擊退金兵,結果派他去守城,很快就被擊敗了,此后便發生了著名的“靖康之恥”,據說本人也被守城將領殺了祭天。
不慎言會帶來許多危害,輕則害人害己,重則誤家誤國,因此大家平時切記謹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