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從內部崩塌的堡壘
- 大漢帝國全史(全5冊)
- 上醫治國
- 7099字
- 2023-09-07 15:25:12
李斯與秦朝
李斯,楚國上蔡人,諸子百家中法家的信徒,與戰國末期著名的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是同學。李斯早年間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獨自到秦國謀求發展,很幸運地受到當時秦國相國呂不韋的賞識,得以游說當時還是秦王的嬴政對其他六國的君臣行離間計,為秦統一六國出力頗多。隨后李斯逐漸升遷為九卿之一的廷尉,成為秦始皇嬴政的左膀右臂。
秦統一六國幾年之后,李斯由廷尉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是當時杰出的政治家、書法家。李斯的政治才能卓越,秦帝國統一后的各種改革大多出自李斯之手。他的兒子娶的都是公主,他的女兒嫁的都是皇子,李斯與皇家聯系之緊密可見一斑。
但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是這樣一個權傾朝野的名臣,也有致命的弱點。李斯的弱點是過于貪戀權力,甚至可以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犧牲其他一切東西。不幸的是,他的這個弱點被一個人抓住和利用,從而改變了秦帝國的命運。
抓住李斯這個弱點的人叫趙高,是嬴政的親信、小皇子胡亥的老師。說到趙高,這個人我們還要多提兩句,趙高是宦官出身,但當時的宦官并不等于太監,朝廷規定宦官必須是閹人是東漢以后的事情。實際上,趙高不是太監,他有女兒,女婿閻樂后來做了咸陽令。趙高本人出身于社會底層,生得孔武有力(長期的工作是中車府令,就是給始皇帝趕馬車的),精通法律,因此被任命為胡亥的老師。他辦事精明強干,而且寫得一筆好字(他參與創造了小篆),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嬴政的信任。
有一次趙高犯了罪,主管此案的大臣蒙毅要按律將趙高處死,嬴政卻出于自己對趙高的喜愛和信任要求網開一面,特赦了他。當時的嬴政萬萬想不到,正是自己這次特赦斷送了帝國的將來。
我們知道,嬴政自稱始皇帝,他自然是希望這個帝國能夠二世、三世、萬萬世地傳下去。萬萬世當然不可能,但如果秦二世的名字是扶蘇,而不是胡亥,那么秦統一六國后的急政持續實施、陳勝和吳廣起義等在當時都是有可能避免的。秦帝國也可能像之后大多數統一的帝國一樣壽終正寢,而不是猝死。
嬴政晚年的時候,讓誰做帝國的接班人是他難以解決的問題。嬴政有十八個兒子,皇長子扶蘇寬厚仁愛,很得臣民們的愛戴,是帝國最合適的接班人。小皇子胡亥乖巧,討人喜歡,最得嬴政寵愛。這兩人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誰能管理好這個龐大的帝國?嬴政最信任的人當然是他自己,所以長期以來,他一直沉迷于尋求長生的幻想難以自拔。可一旦自己求不死仙藥的計劃失敗,究竟讓誰來接替自己統治這個龐大帝國,嬴政始終難以決斷。
在大臣們中,最得人心的無疑是公子扶蘇。但由于扶蘇屢次直言上諫,反對嬴政做出的決定,表達自己對朝廷施政的不同看法,尤其是他在坑殺方士儒生一事上與嬴政持相反的立場,終于觸怒了嬴政。嬴政在盛怒之下把扶蘇趕出咸陽,發配到遙遠的上郡(今陜西榆林市內)。
嬴政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盛怒之后很快進行了冷靜的思考,旋即又讓扶蘇在上郡代其監軍。他實際上是讓扶蘇掌控了帝國最精銳的長城軍團。嬴政又是一個極端獨裁的皇帝,軍權是絕不會放手的。我們知道,當時帝國五十人以上的軍隊調動都需要嬴政的同意,嬴政的其他兒子既沒有寸尺的封地,也沒有實際的權力。現在他能讓扶蘇監軍上郡,使扶蘇在諸皇子中有超人一等的軍權,這足以體現嬴政對扶蘇愛恨交織的情感及對接班人人選舉棋不定的態度。
不可否認,嬴政是一位偉大的君王。在位的三十多年間,他戰勝了自己的母親趙姬,權臣呂不韋、嫪毐;吞并了土地、人口都十倍于己的東方六國;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征服了瘴癘橫行的嶺南;戰勝了荊軻的匕首、張良的鐵錘、高漸離灌了鉛的樂器和蘭池的盜賊,可以說已經做到了人力所能為的極致。即便是這樣一個人,也無法戰勝大自然的規律。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十月,嬴政開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出巡。這次出巡與以往不同的是,他帶上了小兒子胡亥,并有意對胡亥的執政能力進行最后的觀察考核。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仍然在巡游途中的始皇帝嬴政突發腦出血一類的急病,在沙丘宮一命嗚呼。嬴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終于對繼承人的人選做出了取舍,他只給皇長子扶蘇立下了遺囑。我們無從得知遺囑的具體內容,只知道一句意向性的話:“與喪會咸陽而葬。”
雖然嬴政沒有指明讓誰即位,但他對扶蘇能給出這樣一句話,意思已經很明確:“你回來處理我的后事,順便當皇帝吧。”這也是嬴政臨死之前對胡亥為期十個月的考核所做出的不合格判定。
如果當時這封遺囑能順利地送到扶蘇手上,之后的歷史也許就是另一個樣子,可這份已經蓋了璽印的遺囑被當時身為中車府令兼行璽府令的趙高私自扣留了下來。隨后趙高抓住李斯貪戀權力、害怕失去丞相寶座的致命弱點,在李斯的配合下導演了一出矯詔立胡亥、殺扶蘇的劇目,史稱“沙丘之謀”。
沙丘之謀后,李斯繼續在朝廷中擔任最重要的丞相一職,但此時的帝國統治者胡亥只聽信趙高一人的話,他自己居于宮中不見群臣,只與趙高商量政事。皇帝的政令也只由趙高代為宣布,帝國的管理權實際已經被趙高一步步地竊取了。雖然李斯的權力在一步步地被架空,但他仍恪盡職守。陳勝、吳廣起義后,李斯給予在前線作戰的章邯最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使得章邯指揮的秦軍能夠一而再地反敗為勝。
常言道: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趙高惦記李斯的丞相位子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在趙高的慫恿下,胡亥以農民起義屢禁不止的事情對李斯進行問責。雖然這事歸根結底責任并不在李斯,但他害怕失去自己的高官厚祿,最終他放棄了自己的立場、人格和尊嚴,對胡亥更是加倍地阿諛奉承,不顧百姓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事實,開始極力粉飾太平和滿足胡亥對奢靡生活的需求。于是,一時間,朝廷中收稅高的是明吏,殺人多的是忠臣,舉朝上下都在給二世皇帝胡亥營造一番虛幻的太平盛世。
即便李斯如此阿諛和討好,在一旁虎視眈眈多時的趙高也沒有因此放棄對丞相位子的覬覦,他要給李斯貼上謀反篡權的標簽,將他從丞相的位子上踢下來。然而,李斯也不是說干掉就能干掉的。再三思量之后,趙高決定先拿李斯的長子李由開刀。趙高找人誣告李由討賊不力,而且與叛賊私下有書信往來。對這種沒有根據的誣告,腦子不好使的胡亥當然信以為真,就下令讓趙高全權處理查辦李由的事情。
提前收到消息的李斯護子心切,馬上上疏反揭趙高的罪責,歷數趙高的多項大罪,請求殺趙高以謝天下。怎奈弱智皇帝胡亥已經視趙高為父,對他來說,胡亥即趙高,趙高即胡亥,說趙高有罪豈不是說他胡亥也有罪?于是,胡亥私自將李斯的上疏拿給趙高看。趙高看了以后,假裝嘆息地說:“現在丞相所忌憚的只有我趙高一人,如果我死了,丞相恐怕就要做當年田常做的事情了。”
胡亥雖然腦子不好使,但讀過不少書,知道當年齊國相國田常專政,后來田常的孫子田和篡位做了齊王的故事。于是,胡亥勃然大怒:“立即緝拿丞相李斯,交由郎中令趙高審理。”
位極丞相的李斯大概沒想到自己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就被趙高擊敗了。落在趙高手上自然是不好過,一千多板子打下去,李斯只能屈打成招(當時李斯已經七十多歲,可見其身體硬朗),但他還不想死,他認為自己沒有罪且有功于朝廷,又對自己的文筆、口才十分自信,堅信一旦自己得到向胡亥申訴的機會,一定能讓胡亥幡然悔悟,讓自己官復原職。為此,李斯在獄中強忍著身體上的劇痛,用浸著自己血淚的筆給胡亥上疏,歷數自己幾十年來對國家的功勞,試圖以此來為自己辯駁。但李斯大概沒想過,自己的這封上疏寫得再好也不能越過趙高送到胡亥面前。趙高怎么會讓已經成為囚犯的他翻身?
結果,李斯的上疏剛寫完就落到了趙高的手里。誣陷和折磨人,趙高太在行了,他不僅要誅人,還要誅心。他拿著李斯的上疏當著李斯的面丟到地上,輕蔑地笑道:“囚犯哪有什么資格上疏朝廷!”
為了置李斯于死地,趙高又派自己的手下偽裝成皇帝派來的御史、謁者[1]輪番審訊李斯。一旦李斯以實情相對,他們便辱罵、毒打李斯,直到下一個人來審訊李斯,李斯不再為自己辯解為止。等到胡亥派出御史去審訊李斯時,李斯以為和以前來的人一樣,于是他只能表示認罪,不再發一言。結果御史回復胡亥李斯已經認罪的時候,胡亥拍著胸口,心有余悸地表示:“正如老師說的,丞相果然有罪,朕差點兒就被他蒙蔽了!”
兩年來,李斯為了保全自己的高官厚祿,放棄了立場、尊嚴、人格,甚至放棄了做人最起碼的良心,不顧歷史對自己的評價。即便這樣,最后他依然失去了一切。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一代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秦帝國丞相李斯被腰斬于咸陽,并夷三族。
在此之前,李斯的大兒子李由因為想立功救父,主動出擊,已經被項羽和劉邦斬殺于雍丘。這個時候,與李斯一起被行刑的還有他的二兒子。臨刑前,他握著自己二兒子的手,涕淚橫流地說道:“兒啊,我想和你牽著家里的那只大黃狗,出我們老家上蔡縣的東門去打打獵,還可以嗎?”
此刻的李斯終于醒悟,什么高官厚祿,什么富貴榮華,都只是過眼云煙而已,可惜他再也沒有機會去改變什么了。李斯一死,朝廷的大權便完全落入趙高手里,曾經堅固而強大的秦帝國很快便化為一堆齏粉。
趙高終于坐上了丞相的位子。在大廈將傾之際,他對如何力挽狂瀾復興帝國沒有任何興趣,只關心如何排除異己,做這個已經破敗不堪的秦帝國的實權皇帝。在朝廷內部,趙高為了確保人人都俯首聽命于他,在大庭廣眾之下演了一幕流傳千古的鬧劇:他命人牽來一頭鹿,故意跟胡亥說這是一匹難得的千里馬。胡亥又不是瞎子,是鹿還是馬,他當然分得出來——頭上長著角嘛!于是胡亥哈哈大笑:“丞相糊涂了,這明明是鹿,怎么說是馬?”
趙高正色道:“陛下,這確實是一匹馬,不然陛下可以問下諸位大臣。”
站在朝堂上的大臣們大多見識過趙高的手段,都紛紛附和說那是馬,少數幾個大臣默不作聲,也有個別正直的大臣說那是鹿。沒過幾天,不說話的和說那是鹿的大臣就被趙高以各種理由殺掉了,這下朝廷再沒有人敢反對趙高了。
這件事讓胡亥受驚不小,等回到寢宮里,他越想越覺得自己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把一匹馬看成了鹿,是不是腦子出了什么毛病。一通胡思亂想之下,他又做了幾個噩夢,很快就得了神經衰弱一類的病癥,最后聽了宮里巫師的話,干脆躲到望夷宮里休養去了。
胡亥躲進了望夷宮,朝廷上的事就全權交給了趙高。趙高得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來行事。這樣一來,秦朝偌大的天下除了皇帝還姓嬴,其他都不姓嬴了。
趙高掌管了朝政后,假借胡亥之手多次斥責章邯進軍不利,對章邯的求援置之不理,直接導致了秦楚兩軍對峙將近半年之后,章邯在“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這種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率領二十萬秦軍向楚軍繳械投降。隨著章邯的軍隊放下武器,曾經盛極一時的帝國無可挽回地走到了末路。
項羽在巨鹿打敗了王離的長城軍團,在漳水牽制住了章邯的二十萬秦軍,是整個反秦斗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人物。秦楚兩軍接近半年的僵持卻讓另一個人漁翁得利。
帝國的終結
沒錯,這個人就是劉邦。
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項羽軍中有劉邦的臥底和眼線,或者說項羽軍中有人與劉邦“暗通款曲”。這個人不斷給劉邦傳遞一些有關項羽軍隊的最新信息,使得劉邦對項羽軍隊的最新動向至少有個大概的了解,相反,項羽對劉邦的行動則基本上全然不知。
劉邦的軍事實力遠不如項羽,在進軍關中的過程中,劉邦要想取得先機,項羽與章邯兩軍的僵持應該是他最愿意看到的局面。一旦這個局面被打破,不管誰勝誰負,對想要入主關中的劉邦都極為不利。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當章邯準備向項羽投降的時候,劉邦正在從宛城向武關進軍的路上。雖然劉邦隊伍一路上的軍事行動都頗為順利,只是在武關前受到秦軍的阻撓,但劉邦仍然怕項羽會搶在他的前面攻入關中。于是,情急之下,他偷偷地向秦政府派出了一名使者。
這名使者叫甯昌,是魏國人。喬裝打扮過了武關后,甯昌日夜兼程地趕往咸陽,他此行的目的是面見趙高,傳達劉邦想勸降他的意愿。甯昌雖然進了咸陽,但當時趙高因為“關東群賊作亂”的事情受到胡亥的斥責,躲在家里不見任何人。甯昌在咸陽一連等了多日,最終也沒有機會和趙高見面。
這時候,劉邦的軍隊受阻于武關堅固的城防,遲遲不能前進分毫。一連多日收不到使者的回音,心急的劉邦隨即展開“B計劃”:派遣手下兩位得力的說客酈食其和陸賈去說降武關的守將。正好這個時候趙高也派出使者和劉邦接觸,提出了由他與劉邦兩人“分王關中”的建議。雖然趙高沒有見到甯昌,但他知道自己沒有能力阻止反秦武裝的前進。與其坐等別人殺上門來滅了自己,還不如主動媾和,說不定還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
雖然有了使者的通信,但劉邦知道此時章邯已經投降,項羽的大軍勢不可當,隨時可能在他之前入關。劉邦心急如焚,等不得使者們三番五次地往來溝通,又擔心這是趙高的緩兵之計。即便武關的守將原則上已經同意投降,但劉邦不愿意再拖延時間,命令軍隊趁秦軍守備松懈時發動突然襲擊攻破了武關。我們知道關中地區是八百里秦川,一望無際,基本無險可守。劉邦攻破了武關,咸陽差不多就相當于直接暴露在他的眼前。
占領武關后,劉邦揮兵疾馳,一路上嚴令軍隊不得騷擾百姓——實際上,急于攻入咸陽的劉邦可能也來不及騷擾百姓。隨后,劉邦又在藍田(今陜西藍田縣)的南邊和北邊兩次擊潰了秦軍最后的抵抗。終于,劉邦第一個到達了咸陽城外的霸上。出乎當時眾人意料的是,在霸上迎接劉邦的是坐在白車上、脖子上系著白布(表示要自殺)的秦王子嬰,他向劉邦納璽投降。
也許有人問,趙高、胡亥去哪兒了呢?子嬰又是何許人也?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兩個人都死了。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率軍投降項羽后,帝國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斷了,秦朝的大勢已經徹底無法挽回。趙高由于擔心得知實情的胡亥會殺了自己,于是搶先發難,命令自己的女婿咸陽令閻樂帶兵去殺死當時正躲在望夷宮里的胡亥。
得到命令的閻樂以宮里有賊為由,帶著一千多如狼似虎的手下沖進望夷宮里,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殺,嚇得宮里的大臣、宦官和侍女們紛紛逃命,只有一個還算忠心的侍從仍然留在胡亥身邊不敢離去。胡亥這個時候才明白誰是披著人皮的狼。他責怪侍從為什么不早跟他揭發趙高的狼子野心,侍從委屈地說道:“我就是沒說才活到今天,要是說了,不早就死了嗎?”
死到臨頭的胡亥沒有一點兒君王的氣概,最大的愿望竟然是見趙高一面。但趙高怎么會見他?最大的愿望沒能實現,胡亥天真地想退而求其次,皇帝做不了,那就做一個諸侯,不行的話就做一個萬戶侯,實在不行就做個平民百姓。
估計這個時候閻樂也服了胡亥的傻勁兒,他用一種看白癡的怪異目光看著眼前這個二十四歲的年輕人,心里嘀咕:事到如今還不了解情況,都不知道他這樣的人是怎么活到現在的。于是閻樂也懶得再跟這樣的傻子多說廢話,隨手把劍丟在地上,催促胡亥自行了斷,不讓他再丟人現眼。
話說“天子升天,自有其道”,到了這個時候,雖然胡亥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抹脖子自殺了,算是保留了天子的最后一點兒尊嚴。
這正是:
一朝閻樂統群兇,二世朝廷掃地空。(唐·胡曾《咸陽》)
胡亥死后,趙高自己也想過一把皇帝癮,但當他將玉璽掛在身上,大搖大擺地坐到皇宮正殿里的龍椅上時,整個大殿一陣地動山搖,將他從椅子上震落下來。迷信的趙高認為這是上天不讓他坐皇位,只好訕訕作罷,從殘存的皇室成員中選了一個叫子嬰的來當皇帝。
這是一個謎一樣的男人。
要猜測子嬰的身份,關鍵點在于他有兩個能和他一起商量著殺趙高的兒子,也就是說子嬰的年紀不會太小,怎么著也得有三十多四十歲的樣子。因此,關于子嬰的出身,現代人有四種猜測。
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子嬰是胡亥兄長的兒子。有人甚至指明,子嬰是嬴政的大兒子扶蘇的兒子。但這種說法不一定站得住腳,因為嬴政駕崩后不久扶蘇也被逼自殺。這個時候扶蘇頂天兒三十出頭——考慮到嬴政當時不過虛歲五十的年紀,這已經很過分了。三十出頭的扶蘇,他的兒子能有多大?十幾歲?十幾歲的孩子要在三年之后有一對能與之商量殺人之事的兒子,屬實有點兒強人所難。
第二種說法是,子嬰是嬴政的弟弟。但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長期在趙國做人質,回國后也不過做了三年秦王,有明確記載的后代除了嬴政外只有一個成蟜,而史書明確記載成蟜在公元前239年叛秦降趙,所以這種說法也靠不住。
第三種說法是,子嬰是胡亥的哥哥。這種說法最不靠譜,因為史書中明確記載,胡亥當上皇帝之后,為了確保自己的帝位,把他的兄弟姐妹二十多人全部殺光,而且手段是極其殘忍的分尸。如果子嬰是胡亥的兄長之一,他憑什么能逃出生天。
如果以上三種說法都不成立,那子嬰的身份只存在最后一種可能:他是胡亥的堂兄,也就是成蟜的兒子。因為成蟜只比嬴政小三歲,他如果有后代在秦國,從年紀上是符合的,而且子嬰不是嬴政的后代,也更有理由逃脫胡亥的毒手。
作為胡亥的堂兄,子嬰在剩余的皇室成員中年紀最長,且素有賢名。子嬰雖然答應即位,卻并不愿意做趙高的棋子受他操縱,便在與自己的兒子商量后決定先發制人,誅殺趙高。
計議已定,子嬰齋戒完后故意裝病,遲遲不去祭拜宗廟宣誓登基。平日里趾高氣揚做慣了大爺的趙高一看子嬰這小子如此不配合,便上門指責,見了子嬰也不寒暄,直接劈頭蓋臉地罵道:“即位延續宗廟的香火是國家最大的事,你怎么可以再三推辭!”
面對趙高的詰難,子嬰沒有反駁,他先是低聲下氣地認錯,然后緩步接近趙高,突然從衣袖中拔出事先藏好的匕首將趙高刺死,隨后立即派人滅了趙高的三族。
趙高死后,由于秦帝國已失去了大半個天下,子嬰不敢再自稱皇帝,只能改稱秦王。雖然他除掉了趙高,但為時已晚,這時在整個朝廷里,無論是誰都沒有能力扭轉局勢。當劉邦在藍田擊敗秦軍最后的抵抗順利抵達霸上的時候,這個只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只能向劉邦投降,做了劉邦的俘虜。一個強大的帝國,僅僅經歷了十五個年頭,就以一種略帶諷刺的方式走到了終點。
公元前207年十月,時間進入了漢紀元,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
注釋
[1]官名,相當于近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