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楚政權的博弈
- 大漢帝國全史(全5冊)
- 上醫治國
- 12972字
- 2023-09-07 15:25:12
熊心的反擊
項梁一死,楚軍失去了依托,項羽亂了分寸。項羽和劉邦在外黃、陳留兩地象征性地打了兩仗便匆匆忙忙地往東回撤,一直撤到楚軍的大本營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內)附近。
項梁原本的意思是把放羊娃出身的楚懷王熊心當成傀儡來使用。熊心本人也很識時務,項梁擁立他為王后將國都選定在邊遠的盱臺,擺明了是把他晾在一邊。熊心非但沒有表露出一絲的不快,還對項梁千恩萬謝,很順從地主動到盱臺去做自己的楚王。到盱臺的熊心還時不時地在別人面前大肆夸獎項梁是國家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說自己對項梁叔侄是如何如何感恩戴德,完全一副孫子的嘴臉。
終于,熊心的小心謹慎瞞過了項梁的耳目。熊心本人雖然早年以放羊為生,可他畢竟是楚王之后,王室的基因是無法去除的,一副對項梁阿諛奉承的表象下其實隱藏了很深的城府。現在項梁已死,熊心馬上翻身做主人,迅速收起孫子的嘴臉,換上了老子的面孔,想要奪回楚國政治的控制權。
項梁戰死后,熊心不再征求項羽等項氏集團其他成員的意見,而是自己做主,立即決定打點行裝,將國都由盱臺遷到彭城,并命令呂臣率部駐扎在彭城東面,項羽率部駐扎在彭城西面,而劉邦則獨率一軍駐扎在碭郡,與其他人互成掎角之勢將彭城保護起來。
緊接著,在彭城正式成為“真楚懷王”的熊心對以往把持楚國政權的項氏集團成員進行了清洗,提拔宋義等一批在項氏集團的壓制下不得志的官員作為自己的親信,一步步地削減項氏集團對楚國政權的影響。接著熊心開始著手處理項羽、劉邦、呂臣這三只有實權的老虎。
劉邦、項羽是何人自不必說,而呂臣原本是陳勝起義軍中的一員。在陳勝被自己的馬車夫莊賈殺死后,呂臣組織了一支蒼頭軍殺死了莊賈,重建了張楚政權,隨后又率軍歸屬項梁,也是項梁手下重要的將領。
面對項氏集團留下的項羽、呂臣、劉邦三人,楚懷王熊心在遷都彭城之后分別做了不同的決定:他收繳了項羽和呂臣的軍權,將呂臣明升暗降為當時沒有實權的司徒;項羽則只撈到個長安侯兼魯公的頭銜,回家賦閑;而同是項氏集團成員的劉邦則被正式提拔為碭郡長,封武安侯,統領一郡之兵。
打擊項羽、呂臣,拉攏劉邦,這當然可能是熊心瓦解項氏集團的一種手段,但劉邦作為項氏集團的核心分子之一,在項梁兵敗后居然能迅速得到熊心的認同和拉攏,可見劉邦此人對厚黑學的精通以及在處理人際關系上超凡的功力。也許正是因為有如此本事,他后來才能在鴻門宴上從項羽的手中保得一條命,最終成就一番偉業。
目標:巨鹿?咸陽?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在擊殺項梁后認為楚軍已經不成氣候,所以并沒有繼續東進消滅盤踞在彭城一帶的楚軍殘部,而是渡過黃河向北大破趙國反秦武裝,接著與北面過來支援的長城軍團一起將趙王趙歇及趙軍的殘部重重圍困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平鄉縣西南)城中。章邯命令長城軍團的主將王離(名將王翦的孫子)率軍攻城,自己則率領二十萬秦軍負責轉運糧草,擺出一副要踏平巨鹿的架勢。
在此之前,齊、楚兩國的反秦武裝主力已經被殲滅,如果再任由章邯將巨鹿從地圖上抹去,反秦起義的浪潮必將跌入深谷。于是應趙國的請求,也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各地殘存的反秦武裝開始摒棄前嫌,紛紛向巨鹿靠攏,準備和秦軍展開決戰。
此時遠在彭城的楚懷王熊心也收到了趙國的雞毛信,可他另有想法。熊心認為,現在秦軍主力在圍攻巨鹿,楚軍自然應當施以援手,哪怕只是表面上去搭把手。但熊心真正想的,是如何從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反復思考后,熊心終于想到了一個兩路出擊的方法:一邊援助趙國,一邊直撲咸陽。北上救援之軍如若能擊敗秦軍主力于巨鹿城下,然后西進會師當然最好;如果不能,西進之軍也可趁秦軍的主力被牽制、關中空虛之時一舉攻克帝國的心臟。熊心對自己的想法很滿意,他馬上召開會議,宣布楚軍下一步將同時北上和西進,而行動的最終目標是咸陽,并現場招募愿意擔此重任的將領。
熊心沒想到平日里被自己視為心腹、親信、得力干將的手下們都是一群被秦軍嚇破膽的膿包、廢物。不管是北上還是西進,皆非所愿,他們只求能夠安居一隅暫且保身。盡管熊心許出了“先入定關中者為王”的承諾,會場中他信任的人依然沒有一個敢出來主動承擔攻秦的重任,只有劉邦和賦閑在家的項羽愿意率軍攻秦。其中,項羽表現得尤其激動,擼胳膊挽袖子,立刻就要帶人去活剝了胡亥。
熊心自然不能讓項羽脫離自己的掌控,所以任由項羽在下面說得唾沫星子橫飛,他只是默不作聲。楚軍的老將們也都是政治斗爭中的老油條,很快便領悟了領導的意思,紛紛表示項羽這個人雖然打仗厲害,但手段太過殘忍,打下一座城之后還要屠城,不留活口。有的人還把先人從土里刨出來說事,說陳勝、項梁這么厲害的人之前都失敗了,即便允許項羽帶兵攻秦,他又能有什么作為。最后大家的意見是,既然要西進關中,不如換個像劉邦這種寬厚的長者去試試,說不定還能取得一些成績。
熊心聽了老將們的話后很開心,馬上拍板表示同意,下令道:“命碭郡長劉邦率部西進進攻咸陽;另命項羽為副將,跟隨上將軍宋義率軍向北救援巨鹿。諸將即日啟程,不得有誤。”末了,熊心再次強調了一句:“先入定關中者為王。”
有時候,歷史前進的方向往往取決于一兩件小事,比如,熊心說的這句話就為劉邦和項羽的決裂埋下了伏筆,也無意中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對于讓項羽以副將的身份去救援趙國這件事,熊心可謂不懷好意:你項羽不是很想與秦軍決一死戰,為項梁報仇嗎?就讓你做一個副將,跟我的親信上將軍宋義去救援趙國,去找你的殺叔仇人報仇。我只要私下知會宋義一聲,到時候讓你帶少部分人做先鋒,去三十萬秦軍的陣中滾上幾個來回,任你有三頭六臂也必死無疑,那叫羊入虎口;如果你敢違抗軍令,上將軍宋義可以馬上將你軍法處置,那叫先斬后奏。總之,離開會場的項羽在熊心看來是再也回不來了。
既然命令已下,劉邦和項羽便起身回營,準備動身奔赴不同的戰場。劉邦和項羽兩人既同為項氏集團舊部,又有共同作戰的經歷,關系自然不同于常人,離別之際,兩人惺惺相惜(至少項羽應該是真誠的)。雖然從年紀上來講,劉邦做項羽他爹都有富余,但兩人仍磕頭拜把子做了兄弟。
隨后,劉邦往西,項羽朝北,各自去開創屬于自己的豐功偉績。然而,兩人的朋友之義、兄弟情誼也就此開始變質。
西進!西進!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盛極一時的秦帝國進入了最后一個年頭,而終結這個王朝的劉邦正帶著他不足萬人的隊伍經由碭郡向西進軍。
此時秦帝國內部可以調動的野戰部隊幾乎都集中在巨鹿,各地僅剩下為數不多的守備兵,即便是這樣,劉邦出征也并非一帆風順。雖然一開始在友軍(指其他的反秦武裝,只要反秦,皆視為友軍)的配合下擊敗了成武縣外屯駐的秦軍,但一遇到有城墻保護的重鎮他們就沒有辦法了。比如,劉邦聯合彭越等人一連數次進攻昌邑都沒有成功。但是,在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為王”的方針的指引下,劉邦西進的腳步沒有停下。他決定繞開昌邑,繼續向最終的目標咸陽前進。
這在其他人看來是一種很冒險的做法:劉邦帶領數千人的隊伍遠離根據地,深入帝國腹地,既沒有援軍也沒有補給,一般情況下很容易就會被對手集中兵力圍剿。但劉邦之所以敢繼續前進,是因為他看準了當時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起義接連不斷,秦軍的情況是防守有余而進攻不足。在巨鹿那場大戰結束之前,朝廷并沒有多余的兵力主動圍剿劉邦,因此盡管有諸多不利因素,他仍然堅定地西進。
不得不說,劉邦的軍事眼光確實高人一等,他明白自己雖然孤軍深入,但只要不主動往對手槍口上撞,自己的生命安全暫時還是有保障的。盡管開始的進軍并不順利,可劉邦也沒有過分擔心。劉邦每到一處不僅要向人打聽當地的風土人情,尋訪能人異士,行軍打仗之余還不時在軍營里享受一些類似于足底按摩之類的保健活動,擺出一副在戰略上重視對手、在戰術上藐視對手的架勢。
以這種看起來像半游山玩水的進軍方式行至陳留郡的高陽縣附近時,劉邦有了收獲。他手下一個籍貫在高陽的騎兵向他推薦了一個同鄉。騎兵說,他的這個同鄉很有意思,此人在陳留附近觀察來往的各路義軍已經很久了,對多如牛毛的義軍都是不屑一顧,唯獨這次主動要求見劉邦。
當時劉邦正在洗腳,窮極無聊之余正好用此打發時間,于是就召見了這個騎兵的同鄉。來的這個人叫酈食其,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頭兒。雖然一副儒生的打扮,但他平日里行為舉止狂放不羈且經常滿口酒氣,在當地是有名的“狂生”。老頭兒酈食其進得帳來看見劉邦愜意地斜靠在床上,叉開腿,身邊蹲著兩個小妹,正在給他泡腳兼足底按摩。被熱騰騰的蒸汽一熏,劉邦黝黑的腿毛一根根地黏在小腿上。
見到進來一老頭兒,劉邦既沒有起身歡迎也沒有請長者坐下的意思。酈食其皺了下眉頭,也只是深深作了個揖便大聲問道:“足下是來幫助各路諸侯消滅秦國的嗎?我看是來幫秦國消滅各路諸侯的吧。”
劉邦一聽這話立馬坐起身來大罵:“你個老小子一派胡言,老子是來消滅秦國的,怎么是來幫助秦國的呢!”
酈食其不慌不忙地欠了欠身,挺直腰桿回答:“那你怎么能用這種態度來見我老人家呢?”
這句話讓劉邦幡然醒悟,想來眼前這老頭兒不是普通人物。他立即喝退了洗腳的小妹,回到后室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接見了酈食其。
賓主坐定之后,酈食其先講了一番戰國七雄合縱連橫的古事,又為劉邦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指出劉邦以手下不滿萬人的烏合之眾就想擺平秦朝,簡直就是虎口拔牙的危險之舉。劉邦漫不經心地問:“你說得都對,那該怎么辦呢?”酈食其只回答了三個字,直聽得劉邦連連點頭。劉邦真正討厭的是那種一見面就說前三皇后五帝、薄古非今,嘴上似有千言、胸中實無一計的迂腐儒生。他需要的是能真正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人。酈食其就是這么一個人。他的辦法是,停止前進,拿下陳留(止陳留)!
陳留也是當時的兵家必爭之地。酈食其告訴劉邦,陳留城內囤積了非常多糧草,陳留的縣令是他的好朋友。他可以利用這層關系說降他或者在城里給劉邦做內應。劉邦聽了自然很高興,馬上命令隊伍收拾行裝,偃旗息鼓,秘密前進,隱藏在陳留城外。
酈食其只身進了陳留縣城,見到老朋友也不客套,當場就對縣令進行一番口吐蓮花般的游說。盡管酈食其說得天花亂墜,但投降這種事情對縣令來講是抄家滅門的大罪,縣令自然不會答應。他婉言拒絕了酈食其,并把他禮送出門——在當時“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的苛政背景下,酈食其發表一通反動言論已經是大逆不道,按律應當抓起來砍頭,量刑的話死十次都有余。而把他當朋友的陳留縣令仍然對他以禮相送,算得上仁至義盡了。不承想,求功心切的酈食其見游說不成,直接趁縣令不備一劍將其殺死,然后馬上給早就埋伏在城外的劉邦發了信號。劉邦收到信號立即率兵攻城,還在城外嶺高林密處設了疑兵,又是搖旗又是擂鼓,故意把聲勢搞得很大,讓人覺得來了十萬大軍一般。
陳留城里,因為縣令被殺,衙門里已經亂作一團,城外劉邦的軍隊再一嚇唬,城里的秦軍就放棄了抵抗,劉邦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順利拿下了陳留。事實證明,拿下陳留對劉邦來說意義重大,至此,劉邦不僅在兵力上獲得了補充,還獲得了秦朝囤積在陳留的大量糧草,實力得到很大的加強。手上要兵有兵、要糧有糧,劉邦第一次感到底氣十足,行動前再也不用畏首畏尾。
為了感謝酈食其,劉邦封他為廣野君,讓酈食其做了自己手下的謀士兼說客,又任命酈食其的弟弟酈商做了將軍,統領在陳留入編的新兵。
順利拿下陳留后的一段時間里,劉邦的軍事行動擺脫了西進后到處吃癟的局面,開始接連獲得勝利,并且與謀士張良重新合兵一處,攻下了原來地處韓國的十余座城池。
為什么是“重新”呢?原來,復國主義者張良與劉邦共投項梁帳下之后,并沒有停止復國的決心。他主動游說項梁,希望找到原韓國的公子橫陽君韓成,將韓成立為韓王,恢復韓國。項梁同意了張良的提議,很快派人找到了韓成,還派給張良一千多人的軍隊幫助韓成復國。
從“一千多人”這個數字可以看出,項梁對張良并不重視。在歷史上一個械斗人數動輒就數以萬計的亂世,一般情況下,一千多人干不出什么事來。好在這不是一般的亂世,兵力幾乎處處捉襟見肘的秦軍根本顧不上這么一小撮亂黨,于是韓軍趁亂渾水摸魚,很快便收復了幾座城池。
要說張良是當時世上一等一的謀士自然不假,但謀士所長在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不是真刀真槍地在戰場上廝殺。所以,要張良規劃戰略部署可以,但具體的作戰指揮則并非其所長,而且韓成手下也沒有什么像樣的將才。當他們的行動引起朝廷當局的重視,朝廷派出軍隊鎮壓之后,韓軍戰斗力不足的缺點馬上就暴露無遺,剛到手的幾座城池很快又被秦軍奪了回去。
失去城池依托之后,張良等人的處境更為尷尬,書面上隱晦的說法叫“往來為游兵潁川”。說白了,就是整天被秦軍追著屁股到處跑,一幫人在潁川(主體部分在今河南禹州市)地區東躲西藏,到處鉆山溝、蹲草坑,提心吊膽,日子過得相當苦悶。
這段不愉快的經歷讓張良明白了自己的劣處。當劉邦在軍事上獲得節節勝利之時,張良帶著韓成和已經在山里當了幾個月野人的殘兵敗將再次投到劉邦的帳下。這時已經財大氣粗的劉邦看在張良的面子上出兵幫助韓成收復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但劉邦幫助韓成也不是義務勞動,他在意的只是張良而已,他根本看不上韓成這個窩囊廢。隨后劉邦便命韓成帶著自己的那幾個手下守著這十幾座城池,讓張良跟隨自己的大軍繼續西進。
之后,劉邦屢屢在軍事行動上獲得勝利,不僅粉碎了趙國的一支隊伍想渡過黃河入關的企圖,還開始在隊伍里組建非正式的騎兵隊伍,然后依靠機動性能極高的騎兵連連擊敗秦軍,并包圍了軍事重鎮宛城。
宛城是經由南陽郡通往關內的必經之地,秦政府在此地囤有相當多的兵力。這時候宛城守將是南陽郡的郡守,這個人雖然沒什么出眾的軍事才能,但好歹知道固守待援。一聽說劉邦的義軍殺過來了,南陽郡守早早命人堅壁清野,把宛城的大門一關,門后還用重物頂住,任由劉邦的人在城外如何叫罵都只當聽不見。劉邦見罵陣無效,就命令士兵攻城,又遭到城頭秦軍滾石和箭矢的伺候。
秦軍死守宛城讓劉邦的多次攻城之舉都徒勞無功,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逐漸變得焦躁起來。他時刻惦記著楚懷王那句“先入定關中者為王”的口頭約定,生怕被項羽搶了先。應該說,這個時候的劉邦還是有點兒小家子氣的,農民出身的娃子沒見過大世面,一天到晚就抱著“入關稱王”這個念頭,恨不得肋生雙翅飛進咸陽,然后大聲宣布“我是王”。戰事順利時,劉邦心里還能平靜,知道步步為營,一旦戰事膠著,他內心就會急躁不安。焦慮之下,他干脆命令部隊開拔,繞開宛城繼續前進,反正他的目標只有咸陽。
這個時候,張良對劉邦繞道的行動表示強烈的反對。他一路上反復勸阻劉邦:“雖然你急著入關,但現在關中的秦軍力量依然強大,而且他們據險而守。如果現在你不先想辦法拿下宛城,而是直接攻擊關中,到時候一旦戰事不利,就很容易落到被前后夾擊的境地。”
劉邦是個會接受他人意見的領導,不管在何種情況下,他都能虛心納諫(這讓他有別于當時的其他義軍領袖)。急切的心情一旦得到緩解,他便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接納了張良的正確建議。之后,劉邦連夜帶兵抄近路折返,重新包圍了宛城。
宛城的南陽郡守頭天好不容易盼到了劉邦撤軍,第二天黎明一上城頭,又看到城外里三層外三層密密麻麻的全是“劉”字大旗,頓時崩潰了,拔出劍來就要自行了斷。這時候郡守手下一個叫陳恢的舍人趕忙上前阻止,他勸郡守暫時不要尋死,不如讓他見劉邦一面,看看能不能投降保命,如果不能保命再尋死不遲。
南陽郡守其實根本舍不得自己這百八十斤的皮囊,沒有猶豫就答應讓陳恢出城去游說劉邦——為了防止劉邦的軍隊趁亂攻破城門,郡守沒敢讓陳恢從城門口大大方方地出城,而是讓人用籃子把他從城墻上放下來的。
從土制升降梯里下來后,陳恢見到了劉邦,他先是陳說了一番利害:宛城是一座大城,兵多糧足,如果現在強攻宛城也許能拿下,但損失必然也很大,而且這樣會堅定其他城池將領死守的決心,增加劉邦進軍的困難;如果放任宛城不管,繼續西進,那就可能被前后夾擊。這和張良的見解是大體相同的,劉邦也表示贊同。但此時的劉邦對拿下宛城自信滿滿,他很得意地問陳恢:“你說了這么多,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
陳恢不慌不忙地把葫蘆里的藥倒出來給劉邦看。他告訴劉邦:“不如你放死守宛城的軍民一馬,再給郡守封個爵位穩定人心,那你不僅可以收編宛城的兵馬繼續西進,一路上其他沒有被攻克的城池的軍民也會被你的寬宏大量所感動,必然早早地大開城門,等著你的到來,不敢有絲毫抵抗。”
陳恢的主意倒是很合劉邦的胃口,劉邦聽了很高興,立即同意開出封侯的條件約降南陽郡守。宛城投降后,劉邦馬不停蹄地集結隊伍繼續西進,自宛城向武關逼近。之后的事情果然如陳恢所說,一路上秦軍望風披靡,劉邦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就到了武關腳下。
這樣的結果當然與劉邦寬和的政策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當時除關中平原以外的廣袤地區,秦政府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控制,再也無法組織力量進行有效的抵抗。因為北面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已經有了分曉。
斬首行動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依照楚懷王熊心的指示,項羽跟隨上將軍宋義率五萬楚軍北上救趙,開始了他人生最輝煌的征程。
上將軍宋義的號也很有意思,叫“卿子冠軍”。“卿子”是上流人士相互拍馬屁時對對方的褒稱,其實就是“公子哥兒”的意思。“冠軍”就是軍中之冠的意思。“卿子”和“冠軍”加在一起怎么聽怎么像一個公子哥兒統領三軍,甚不吉利。
實際上,宋義或者說熊心本人并不熱衷去巨鹿救援趙國,那里秦軍兵多糧足,士氣正旺,這個時候去捋章邯的虎須在正常人看來簡直就是去送死。大概是出于熊心的授意,宋義率領的楚軍剛行進到安陽就駐扎下來,前后一連待了四十六天都沒有拔營起程的意思。
宋義不慌不忙,求戰心切的項羽卻顧不上這么多,等不到宋義有進一步的動靜,他忍不住去面見宋義,開門見山地問:“上將軍,我聽說現在秦軍圍攻巨鹿情勢甚急,為今之計我們應當趕快渡過黃河與趙軍內外夾擊,這樣才有可能打敗秦軍,如若像現在這般干等下去,何時才能擊退秦軍?”
宋義怎么可能理會項羽,他想給項羽一個下馬威,于是微笑著回答道:“項將軍所說不然,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消滅秦國,而不僅僅是和章邯打上一仗。現在秦趙雙方正在決戰,我們就應當在一旁坐山觀虎斗。如果秦軍勝了,損失必然不小,那時候我們可以趁機攻擊秦軍,就很容易獲得勝利。如果趙軍勝了,那對付秦軍就更容易了,我們可以趁他病要他命(承其弊),一鼓作氣攻入咸陽。”
宋義捋了捋自己的胡子,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表情繼續對項羽說:“要說在戰場上廝殺,我比不上項將軍你;可要說運籌帷幄,將軍你可比不上我啊!”
隨即宋義臉色一變,不再理會項羽,轉而厲聲對手下頒布了一條軍令:“軍隊中但凡有像老虎一樣兇猛、羊一樣倔強、狼一樣貪婪、厲害卻不聽指揮行動的人,一律按軍法處置。”
項羽是決心攻秦的,隊伍遲遲不進,他自然心急如焚,但宋義的一番話語頗有深意。想那宋義也曾在項梁的手下當差。定陶之戰前,宋義勸說項梁對章邯不要掉以輕心讓項梁很不爽,結果被打發出使齊國,湊巧躲過一劫。項梁兵敗后,楚懷王迅速清洗項梁舊部并培植自己的勢力,宋義馬上被破格提拔為上將軍,這證明此人是楚懷王的心腹無疑。所以,宋義的行動應該是得到了楚懷王的授意,他的這番想法是得到楚懷王默許的。在楚懷王熊心看來,救不救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在秦趙之爭中獲得最大的利益,當然最好能一并處理了像項羽這種并不服從自己的項梁舊部。所以宋義才會在安陽安營扎寨,遲遲沒有動作,并且頒布了這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針對項羽的軍令。此令一出,想必宋義就準備等著項羽自己往槍口上撞了。
不得不說,宋義就是趙括那種紙上談兵的角色,在軍隊中當當參謀還可以,是不能夠當統帥的,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毛病:說起理論來頭頭是道,實際操作又是另一回事。
宋義和項羽對話過后,兩人實際上已經撕破了臉皮。然而,宋義在之后的行動中接連犯錯。首先,在十一月天寒地凍、糧草不足的情況下,宋義自己依然每天置酒高會不理軍事,這讓他脫離士兵,不得人心。如果說這只是他為了擺脫像項羽這樣的主戰派的糾纏故意買醉而導致的失誤,那他下一個決定則是致命的錯誤:在軍中百無聊賴之際,宋義居然派遣自己的兒子宋襄去齊國做國相,他自己還離開軍營親自到無鹽(今山東東平縣)給兒子送行。
宋義并非將門出身,也不是從行伍中逐層升上來的將領,而是被楚懷王破格提拔的上將軍,在軍隊中缺乏支持和人脈基礎,因此,宋義對軍隊的掌控力并不強。而楚軍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項梁叔侄從江東帶過來的八千子弟兵的力量,項羽在軍隊中的影響力、號召力是宋義遠不能比的。宋義對軍隊的控制基于身在軍營之中,當他脫離大部隊之后,實際上對楚軍也就失去了監督、控制的能力。可以說,宋義給兒子送行的同時,也一并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項羽平時就與宋義不和,為了是否進軍的事情,兩人更是勢同水火。從宋義的大帳里出來后,項羽就開始對手下的將軍們發牢騷:“我剛才跟宋義說了,大軍應該全力向秦軍發動攻擊,現在戰事連年,收成又不好,軍中都快斷糧了,將士們都在吃糠咽菜。宋義這小子不讓大軍馬上渡河去趙國境內獲得補給,居然每天躲在帳篷里飲酒作樂。我說應該盡快和趙軍里應外合夾擊秦軍,他卻說什么要‘承其弊’。我呸!”
項羽一邊說一邊往地上狠狠地吐了口唾沫,再一腳踩住使勁地蹍了好幾下,仿佛腳下踩的是宋義,又繼續說道:“以秦軍的強大,要消滅趙軍簡直是易如反掌。一旦趙軍被消滅,秦軍挾大勝之勢士氣大振,到時候看他承什么!”
雖然項羽憋了一肚子的火氣,但此時宋義還在軍中,項羽除了發牢騷也做不了什么,但宋義離開軍營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宋義前腳剛走,項羽就開始在軍隊中做策反工作。他讓手下在軍隊中宣傳宋義的三大罪狀:一是不恤士卒;二是決策失誤;三是徇私情。后兩條也就罷了,第一條罪狀想必在當時缺衣少糧的軍營中是會引起士兵們的廣泛共鳴的,隨后宋義本人被項羽定性為“非社稷之臣”。
既然宋義不是社稷之臣,那就應當讓位于社稷之臣。在宋義從無鹽回到軍營之后的第二天,項羽借著早晨去拜見上司的機會,準備實施自己的計劃。
兒子就要做齊國的國相了,宋義自我感覺良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已至。項羽見到宋義后,什么鋪墊都沒做,上前拔出腰間的佩劍,一劍便將宋義的頭顱砍下,隨后出了大帳大聲宣布:“宋義和齊國勾結要謀反,楚懷王密令我殺了他。”
這當然是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而且不是十分高明。宋義是楚懷王的左膀右臂,就算有類似的密令,也是要宋義殺掉項羽。但由于宋義平時的作為及項羽私下的宣傳,楚軍將士上下早已對宋義產生了很大的不滿。加之懾于項羽的威名,現在即便有個別人對項羽的說法心存疑慮也不敢吱聲,于是楚軍將士紛紛表態:“楚國是將軍一家恢復的,現在將軍您為國誅殺叛賊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隨后眾人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重新獲得了軍隊的指揮權。
這是項羽在會稽起兵之后的又一次斬首行動,顯現出了項羽處理軍事問題的特點:行動迅速、果斷,無視其他情況,只認準對手的領袖和關鍵點,并予以堅決的打擊。這是他一貫以來不斷取得戰斗勝利所采取的策略,也是他最后失敗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很重要)。
代理了上將軍,項羽并沒有得意忘形,而是采取進一步的行動鞏固自己的勝利。他一邊秉著斬草要除根的原則,派人在齊國境內追上了毫不知情的宋義之子宋襄,不由分說便將宋襄殺死;另一邊命人將發生的事情回報楚懷王。
接到報告后,熊心一下子蒙了,事態的發展遠超出他的預料。他沒想到項羽會完全不按照自己的規則玩游戲。宋義被殺完全打亂了熊心原先所有的部署,又打聽到宋義的兒子宋襄已經身首異處,熊心意識到項羽派人回來報告其實也就是知會他一聲,不管他如何回復,現在軍隊的指揮權在項羽的手里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對項羽來說,如果楚懷王的回復讓他滿意,他殺宋義就是名正言順的;如果楚懷王的回復讓他不滿意,那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宋義被殺標志著項羽或者說項氏集團與楚懷王熊心之間的政治博弈基本上分出了勝負。熊心無奈之下只得認栽服軟,任命項羽為上將軍,就相當于默認宋義之死出自他的授意。
熊心雖然在宋義被殺的事情上失算了,但依然不死心。他還有最后一次不算機會的機會,就是寄希望于章邯這個曾經干掉項梁、間接幫助他奪得楚國政權的對手能再次幫他干掉項羽。于是熊心決定暫時繼續認慫,反正他本來就對此駕輕就熟。在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的同時,他命令楚軍繼續按“原計劃”迅速救援巨鹿。
對項羽來說,與章邯作戰根本不需要命令,為人為己他都要和章邯一決雌雄。當時的安陽與巨鹿之間橫亙著兩條大河,與安陽臨近的是黃河,與巨鹿臨近的是漳水。殺了宋義又正式當上上將軍的項羽命令隊伍馬上開拔,迅速渡過黃河向巨鹿挺進。
雖然項羽是天生的戰士,但如果說這個時候的項羽是充滿必勝的信念和無畏的決心帶領楚軍主動向秦軍進攻的,我認為純屬胡扯。當時項羽手上只有五萬人,而巨鹿的秦軍包括王離的長城軍團十萬人、章邯的帝國中部集團軍二十萬人。之前秦軍接連大勝,正是糧草充足、兵強馬壯、士氣如虹的時候,論實力,雙方差了好幾個檔次。這時候的項羽和章邯就好比一個小財主和富豪進行一場賭博,富豪家大業大輸一點兒沒什么,小財主如果輸了就要傾家蕩產,一無所有。無論是誰,碰到章邯這么強勁的對手都會感到恐懼。但恐懼并不能成為項羽退縮的理由,哪怕不是為了報仇,只是為了生存,項羽也只能前進,不能后退!
即使再艱難,只要敢于嘗試,就有成功的可能。在以往的戰斗中,項羽總是沖鋒在前,絕不喊“兄弟們上,我掩護”一類的話。然而,這一次項羽謹慎起來,他知道自己決不能就這么孤注一擲地把手上的本錢一次性地投進去。經過反復思考,項羽覺得自己需要尋找一個信得過的,又具備軍事才能且足夠勇敢的人做先鋒,去試探秦軍的虛實。從這三個標準看來,這個人要是如項羽一樣的存在。嗯——好吧,要求好像太高了一點兒……要是僅次于項羽的存在呢?
楚軍里有這樣的人嗎?還真有……楚軍里一個叫英布的人可以擔當這個重任。
英布出身于貧民家庭,因為犯法曾被處以在臉上刻字的黥刑,故又稱“黥布”。早年間,曾有看相的給英布算過命,說他以后會因為犯罪而被處以黥刑,之后又可以做諸侯。當相士預言的前半部分成真以后,英布并不感到沮喪,反而很得意,時常有做一番大事的念頭。之后英布曾做過驪山工地的役徒,從工地逃脫后又做過一段時間的江洋大盜,隨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大亂,英布也拉起了自己的隊伍,輾轉投奔了項梁。英布武藝高強,勇冠三軍,在項梁的麾下常充當急先鋒的角色,隨項梁征戰立過不少戰功,被封為當陽君。這次宋義帶軍出征,英布也在軍中擔任將軍,現在項羽需要選一個先鋒,英布自然是不二人選。
有了合適的人選,項羽立即開始行動。他命令英布做先鋒,帶兩萬人渡過漳水與秦軍交戰。英布的軍隊渡過漳水之后沒有做過多休整,馬上就投入與秦軍的戰斗。人數明顯處于劣勢的楚軍在英布的指揮下勇不可當,幾次擊敗數量眾多的秦軍,很快在前線建立起穩固的灘頭陣地。隨后,英布派人渡河向項羽匯報戰況。
項羽接到英布的報告,意識到決戰的時刻到了,勝負在此一舉!他帶上自己剩下的所有本錢——三萬將士,收拾行裝渡過漳水,與英布的兩萬人會合。
大戰一觸即發!
巨鹿決戰
這里要詳細說明的是當時巨鹿周圍對陣雙方的情況。
秦國一方:圍城的是王離的十萬秦軍,他們的責任是每日吃飽了飯就三班倒日夜不停地攻擊巨鹿城,而王離他們需要的糧食經甬道源源不斷地送達。所謂甬道,指兩旁有墻或者其他屏障物體遮擋的運糧通道,有的甚至不僅兩旁有墻,頂部也是封閉的,修得就跟管道或隧道差不多,可以保證糧草在受到外界影響最小的情況下運送到目的地。守護甬道安全、保障甬道暢通的是章邯的二十萬中央集團軍。
反秦武裝一方:除了項羽和他的五萬楚軍外,巨鹿城里是茍延殘喘的趙王趙歇和他的殘部,每日在死亡線上掙扎,已經自顧不暇,所以是不能指望他們作戰的。巨鹿城外倒是匯集了十幾支大大小小的反秦武裝,起先有不怕死的率軍沖擊秦軍陣營,沖進去的人很快就跟泥牛入海般沒了消息。其他反秦武裝的首領一看這陣勢都不敢有所動作,只能遠遠地安營扎寨,搭好防御的營壁,選好撤退的后路,每天派人坐在營壁上遠遠地眺望巨鹿城下的戰斗情況,時刻準備著一旦巨鹿城破則立即開溜,真正的作壁上觀。
對項羽來說,除了自己手上的五萬人馬以外,沒有任何一支友軍可以幫得上忙,要贏就只能靠自己!我們知道,在戰斗中要以寡敵眾、以弱克強,就不能瞻前顧后,需要的是一往無前的精神。為了表示自己不成功則成仁的決心,斷絕自己和手下的雜念和退路,項羽在漳水邊集合了所有的人馬,當眾燒毀了一切多余的輜重及所有可以渡河的船只、器具,并且只留下了夠軍隊吃三天的口糧,其余的食物一律沉到江心。他的意思非常明確——三天之后的糧食就在敵人的軍營中,消滅敵人就能吃飽飯。
所有人的生死存亡在此一舉!
當然,項羽不是笨蛋,完全沒有把握的事情他是不會去做的。通過英布前期的試探,項羽準確地意識到秦軍并非強大到無懈可擊。三十萬人聚攏在一起確實是好大一片,但如果分開來,既要四面圍城,又要保護甬道,單位面積上的人數也就變得有限。秦軍要防備的地方很多,在那個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各個隊伍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支援都不那么及時。加上戰役持續了這么長時間,各路反秦武裝雖然陸續在巨鹿周圍集結,但都不敢有實質性的動作,讓秦軍有了輕敵的思想,這些都給了楚軍可乘之機。
為了三天之后能吃上飯,楚軍將士們馬不停蹄地趕往前線,迅速投入激烈的戰斗。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敵則戰之。”楚軍反其道而行,以一圍十主動進攻,反過來分次包圍王離率領的秦軍,準備在局部集中兵力將秦軍各個擊破。
在項羽的帶領下,以及“覓食”這個動物最原始的生理需求的驅使下,楚軍上下迸發出驚人的戰斗力,抵達前線的第一天就連續與秦軍交戰九次。在戰場上,楚軍將士個個以一敵十,青筋暴露,喊聲震天,楚軍將士刀鋒所過之處,秦軍像被割的麥子一樣一大片一大片地倒下。
楚軍的行動不僅出乎秦軍的意料,打了秦軍一個措手不及,更是震懾了各路反秦武裝,他們光是在營壁上眺望巨鹿戰場就已經嚇得心膽俱碎,根本不敢有任何動作。
秦楚兩軍從日出一直打到日落,最終楚軍大敗秦軍,不僅奪取并破壞了秦軍供糧的甬道,還擊殺了秦將蘇角。僅僅一天時間,楚軍便基本上將秦軍的長城軍團打得失去了戰斗力,軍團主將王離被俘,副將涉間拒不投降,自焚而死,而章邯則率兵撤退到漳水南岸。
身為軍隊副將卻敢擅自殺死主將宋義,已經讓項羽名聞于諸侯,而巨鹿城下扭轉乾坤的一戰更讓項羽威震天下。巨鹿之圍解除后,四周援趙的反秦武裝首領去拜見項羽時還沒有從親眼所見的這場驚天大戰中回過神來,入了楚軍軍營,不由得心生一種朝圣的感覺,每個人都五體投地、跪伏前行,不敢抬頭直視項羽,心悅誠服地推舉項羽做了所有義軍的統領。
項羽問他們今后準備怎么辦,大家都面面相覷、默不作聲,心想:“您這么猛,以后自然是一切聽您的指揮,我們怎么知道怎么辦?”
憑借巨鹿一戰,項羽從一支反秦武裝的副將一躍成為天下反秦武裝的首領,但實際上,戰斗并沒有因為長城軍團的覆滅而結束。楚軍能夠取得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項羽的行動過于迅速,秦軍準備不足,章邯的二十萬秦軍撤退到漳水南岸后便逐漸穩住了陣腳。說到兩軍正式擺開陣勢交戰,身為秦軍名將的章邯并不怵項羽。于是秦楚兩軍再次僵持起來,這一僵持就僵持了將近六個月。
章邯是秦朝最后一位名將,對他的身世背景我們知道得不是很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章邯與以往的名將不同,并不是行伍出身。在成為帝國最后的軍事支柱之前,他出任的是替皇帝管理小金庫的少府一職,卻因為帶領一支由罪犯和刑徒臨時組成的烏合之眾擊敗周文數十萬的大軍而一戰成名,成了秦帝國繼白起、王翦、蒙恬之后的又一位名將。由此可見,天賦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地存在。
作為名將,章邯尤其擅長打逆風仗,常常能迷惑對手,敗中求勝。在此之前,章邯曾經在戲水(今陜西臨潼縣內)邊擊潰周文的數十萬大軍,在定陶外偷襲項梁的楚軍,可以說每次都像為奄奄一息的秦帝國注入一針強心劑,使得秦朝能得到暫時的喘息機會。但章邯的成功主要在于他獲得了朝廷在后方的全力支持,可惜這次幸運女神沒有再眷顧章邯,因為在巨鹿之戰發生之前,秦政府的內部出現了巨大的變故:章邯背后的支持者秦朝丞相李斯被腰斬于咸陽東市。
李斯可以說是嬴政駕崩后秦帝國這艘巨輪上最后一名合格的舵手。他的死意味著這艘在風雨中飄搖的秦帝國巨輪的傾覆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