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棄的勇氣:舍棄這21個你以為的“好習慣”
- (日)見波利幸
- 1436字
- 2023-09-26 18:23:46
2.放棄忍住抱怨
在職場中遇到令人厭煩或者失落的事情時,往往會想要抱怨一兩句。然而,不少人卻因為“不應該向別人抱怨”,“抱怨是令人羞恥的行為”而將委屈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我認為還是應當將不滿一吐為快的好。
將心中壓抑的情緒吐露出來,心情得到釋放,就會有凈化心靈的效果。
有報告稱,當人背負壓力時,相比將其悶在心里閉口不言的人而言,向他人訴說消解壓力的人更能在精神上獲得良好的影響。可以說科學已經證明,訴說抱怨是有良好效果的。
只不過,現實中是否會有好效果取決于聽我們抱怨的人。對方如果不能理解我們的心情,抱怨反而有可能讓我們更加失落。也就是說,你傾訴抱怨的對象應該選擇十分重視你的心情的人。在選擇傾聽自己抱怨的對象時應該慎重考慮。
以我所聽說的事情來舉例吧!
因工作的事情苦惱不堪的小A向認識八年的小B訴說了她的抱怨。對于小A來說,小B的人品是值得尊敬和信賴的,僅從她工作時候的樣子來看就感覺她是一個會關心別人情緒的人。
然而,面對小A的抱怨,小B的反應卻是冷冰冰的一句:“畢竟是工作嘛,能有什么辦法?實在討厭的話辭職不就好了。”
對于小B來說這句話毫無惡意,然而對于小A來說,情緒瞬間一落千丈,更別提得到寬慰。“不能讓這個人看到柔弱的自己”,小A這樣認為,這樣一來兩人之間就產生了巨大的隔閡。
無論對方是多么值得尊敬,也不能說明他一定就能關照到你的情緒。
那么,如何選擇傾訴抱怨的對象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判斷方式是看他“是否對自己感興趣”。這是我從熟人小C那里聽到的例子。
小C聽說離自己辦公桌很近的同事小D,不知道為什么許多人都愿意找他商量事情。似乎連其他部門的人也愿意特意過來找他聊天。小C十分好奇為什么小D如此受人歡迎,便觀察了小D的行為一段時間。于是他發覺了這樣的事情:
暑假結束的時候,小C在公司分發了去沖繩旅行帶回來的特產。小D當時正好不在工位,于是他把特產點心放在了小D的桌子上。回到座位的小D看到桌上的特產,就特意從座椅上站起身走到小C的座位處與他搭話。
“小C,去沖繩了呀,這次去了幾天呀?”“天氣不錯嗎?”“那兒還有這么好的點心啊,最近沖繩都是這樣子的特產嗎?”問了許多事情。
小C突然意識到,小D似乎一直是用這樣的方式和大家說話的。
雖然可能含有一些社交辭令,但是如果對小C的事完全沒興趣的話,小D也不會特意從座位上起身走過去對旅行的事問這問那。小D就是這樣表現出對他人的興趣,并善意地傾聽他們的意見。這樣想來,別人經常去找他商量事情也是理所應當的。
對他人不感興趣的人,很難會去照顧別人的感受。是否關心別人,從這個人的態度上就能看得出來。有時你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他卻一邊盯看電腦屏幕一邊回應你,這樣的人很明顯不會關注別人的情緒。
當你向別人傾訴的時候,仔細觀察一下對方的動作與態度,經過一定程度的溝通后,你就能看清對方是否是能夠理解自己心情的人。
當然,不要單方面輸出自己的抱怨,傾聽別人、去體會別人的心情也是很重要的。形成一種彼此之間都能互相傾訴的關系是最好的。
在傾聽別人的心聲時,不要否定別人的情緒,或將自己的世界觀強加給別人,而是去肯定接納對方的情緒。這就是所謂的“共情”。
但是,和抱怨上司的同事一起批判上司,乍一看似乎是在表達你的共情,然而這并非真正的共情。這是在助長煽動對方的情緒,不能說是肯定接納對方的情緒。
“他是否真的這么想?”請積極地感受對方的心情,嘗試接近對方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做的話,對方一定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的。當你真正收獲到別人的共情時,即為內心最為穩定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