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谷的藏書架:100本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
- (美)角谷美智子
- 1354字
- 2023-09-04 14:50:29
《那世上的光:回憶錄》
(2015)
伊麗莎白亞歷山大 著
? ? ?
這本關于愛和喪親之痛的回憶錄令人動容。在本書中,伊麗莎白·亞歷山大描述了她在心愛的丈夫菲克雷·蓋布雷耶蘇斯去世之后痛徹心扉的情感創傷,以及同她的兩個兒子——所羅門和西蒙彼此安慰和引導著走過了暗無天日的悲傷長廊,得以重見天光的故事。
她回憶說,有一天晚上,13歲的西蒙在睡覺前問她,是否想和他一起去天堂看望菲克雷:
是的,我說,然后躺倒在他的床上。
你先閉上眼睛,他說,然后乘坐這個透明的玻璃電梯。我們出發了哦。
你看到了什么?我問。
上帝坐在大門口,他回答說。
上帝長什么樣?我問。
就像上帝一樣,他說,現在我們去找爸爸吧。
他有兩個房間,西蒙說,其中一個放著一張單人床,還有他的書。另一個房間是他畫畫的地方。畫室非常大。他可以從任何一扇窗戶往外看,然后畫下自己看到的風景。
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他們又乘電梯回來。“你可以隨時和我一起去。”西蒙告訴媽媽。
亞歷山大——一位獲獎詩人、前耶魯大學教授、現任安德魯·W.梅隆基金會主席——表達了喪夫15年來的切膚之痛。她的書實際上是一封寫給丈夫的情書,給我們留下了一幅蓋布雷耶蘇斯作為丈夫、父親和藝術家難以磨滅的肖像。她把他色彩鮮艷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書頁上。她描述了他們相遇的過程。她仍記得他們如何墜入愛河,一起下廚,在共用的筆記本上給對方寫俳句,一起聽艾哈邁德·賈馬爾、貝蒂·卡特、艾比·林肯、蘭迪·韋斯頓和唐·普蘭的歌,“這些都是我們欣賞的非裔移民中的天才”。
正如她的詩歌(《美國的崇高》《霍屯都的維納斯》《戰前夢之書》)探索的是現在和過去之間的聯系以及身份的復雜性,這本回憶錄也在緬懷讓兩人走到一起的奇特曲折的命運。原來,亞歷山大和蓋布雷耶蘇斯的出生時間相差不到兩個月,他們分別出生在地球的兩端——她出生于紐約的哈萊姆區①;他出生于飽受戰爭蹂躪的厄立特里亞②,16歲時逃離該國,途經蘇丹、意大利和德國來到美國。
他離世后,亞歷山大感到他們的房子里彌漫著悲傷。她覺得自己“可以永遠等他回來”;她會“讓客廳的燈開著,就是那盞面朝大街的燈”。她夢想著他令人不可思議地腳踏滑板回家。她想:“我在慢慢變老,但他不會。”

正如她的詩歌(《美國的崇高》《霍屯都的維納斯》《戰前夢之書》)探索的是現在和過去之間的聯系以及身份的復雜性,這本回憶錄也在緬懷讓兩人走到一起的奇特曲折的命運。
她意識到自己不會用錄像機,因為以前沒必要兩個人都學會用。之后的一年半里,她繼續為他支付手機話費,因為她不想失去和他的短信聯系。她不再去書店,因為她幻想會在那里的歷史區、藝術區或園藝區看到他。
亞歷山大和蓋布雷耶蘇斯在紐黑文相識,并在紐黑文以及附近的哈姆登將兩個兒子撫養長大。她以詩人和長期定居居民的身份寫作,完美地捕捉了紐黑文“新英格蘭樹木和工業廢墟的混合隱喻景象”、出人意料的美食,以及大學生活和街頭生活交織的節奏。
在本書結尾,亞歷山大和她的兒子離開紐黑文,前往紐約。他們本打算去格羅夫街公墓和菲克雷告別,但因為要去看醫生而耽擱了時間,沒能在公墓關門前趕到。沒關系,她的兒子西蒙說:“ 墳墓讓我想起爸爸的離世,而我卻想記住爸爸的一生。”
腳注
①?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一個社區,20世紀美國黑人文化與商業中心。
②?位于非洲東北部,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