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楚漢之爭的勝者(2)
- 大漢王朝1
- 王新龍
- 5197字
- 2014-12-03 16:23:51
楚懷王派軍隊入關伐秦時,秦軍還很強大,諸將都不敢爭這個先,劉邦卻敢于接受“西略地入關”的命令,說明他有膽略,不怕死。但項羽想與劉邦一起入關,卻始終沒有被準許,原因是懷王身邊的“諸老”反對。諸老認為項羽“為人慓悍猾賊”,經過的地方都被他燒殺破壞,而劉邦一向是“寬大長者”。其實,諸老對劉邦的了解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只是劉邦的表面文章做得更好,又重視公關。
諸老對項羽的壞印象之一是他曾將襄城(今河南襄城縣)的人全部殺光,但劉邦初起兵時就曾威脅沛縣百姓,要不響應他,就會“父子俱屠”;西進時攻下潁陽(今河南許昌市西南)后也“屠之”,殺了個一干二凈,也有過很殘暴的表現。
就是劉邦最受人稱道的入關后的表現,更多的也是宣傳手段。他不是不想住豪華的宮殿,只是張良等加以勸阻。他封了秦朝的珍寶府庫,但在進咸陽之初,“諸將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已接管了秦朝丞相和御史收藏的“律令圖書”(均見《漢書·蕭何傳》),鴻門宴時劉邦送給項羽的璧和送范增的玉斗,當然也是秦宮中的珍寶,只是劉邦沒有像項羽那樣明火執仗搶掠破壞,也沒有將府庫搬空,留下一部分應付項羽和其他諸侯。“約法三章”的主要意義是廢除秦朝的苛法,但這一點誰入關后都會實行,而“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三條法令實際是無法執行的。因為一方面,要確定殺人、傷人、盜竊罪并非容易,傷人與盜竊程度相差很大,如何抵罪?不同的罪執行什么刑罰?另一方面,社會上的犯罪行為很多,遠非上述三種,百姓犯其他罪怎么辦?現在能看到的秦律還很多,難道當時都廢了?況且從劉邦入關到項羽入關不足兩個月,“約法三章”不會有實際效果。至于劉邦謝絕百姓的牛羊酒食慰勞,正如他自己所說:“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倉庫中糧食充足,不缺,不想麻煩別人。)算不上是什么德政,卻換來了百姓的喜悅,唯恐他不能當關中的王。
劉邦這些措施的真正目的當然是要當關中王,所以才派兵守關,想阻擋項羽和諸侯入關,只是兵力不濟,被項羽一沖就垮。到了項羽大兵壓境,劉邦把守關的責任都推給了出主意的“鯫生”,又向項羽表白守關只是為了防止盜賊和治安需要,“我日夜在盼望將軍來關中,怎么敢背叛呢?”以后又忍著一肚子怨氣,聽任項羽背約,接受邊遠地區的封地。
等到劉邦回師攻占關中時,深恐項羽趁他立腳未穩,發動反擊,特意讓張良帶信:“漢王只是想取得關中作為自己的封地,只要恢復原來的協定就會停止軍事行動,不敢向東擴展。”又將齊國、韓國的“反書”送給項羽,上面寫著“齊國準備與趙國一起滅楚國”。項羽果然上當,沒有入關對付劉邦,卻集中兵力進攻齊國,使劉邦占有整個關中,并鞏固了后方。
劉邦不能再打關中牌,就利用項羽殺了義帝的借口,打出“伐無道”的旗號。劉邦為義帝發喪,連續三天去義帝靈前號啕大哭,派使者通告各路諸侯:“義帝是天下共同所立,大家一致臣服,現在被項羽放逐到江南殺害,真是大逆無道!寡人親自為義帝發喪,全軍戴孝,出古代瓷人動全部兵力,愿隨著各位一起討伐楚國殺害義帝的兇手。”就這樣,為自己爭奪天下變成了替義帝伸張正義。
在滎陽被圍,無法逃脫時,他讓紀信乘上漢王的車,裝成漢王出東門投降,自己趁機從西門逃走了。要是項羽遇到這樣的情況,肯定會寧死不走的。項羽作戰不利,將劉邦的父親放在一個高木墩子上,警告劉邦:“再不退兵,就將你老子下油鍋。”劉邦答復:“我與你曾經在楚懷王前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烹你父親,希望能分碗肉羹嘗嘗。”這樣的話,自然只有劉邦才說得出。項羽最終沒有殺劉太公,固然是有項伯的勸阻,但正如項伯所說“為天下者不顧家”,劉邦做到了這一步,殺了他父親又會有什么作用?
韓信攻滅齊國后,借口形勢復雜,沒有一個“假王”(代理國王)就難以統治,要求立他為“假王”。當時劉邦正被楚軍圍在滎陽,見到使者送來的信后氣得破口大罵:“我被圍在這里,日夜在盼你來幫我,你倒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趕快在背后暗示,在他耳邊說:“現在我們處境不利,哪能阻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主動立了他,與他搞好關系。要不,會出亂子。”劉邦也醒悟了,索性罵下去:“大丈夫平定了一個諸侯國,就該當真王,還當什么假王!”派張良封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兵力進攻楚軍。要是劉邦不耍點花招,直截了當地拒絕韓信的非分之想,韓信肯定不會出兵相助,至多只會自立為齊王后隔岸觀火,聽任項羽滅掉劉邦,甚至會投入項羽一邊。
要是劉邦恪守儒家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他絕不會成為以上這些較量的勝利者,也就當不成漢朝的太祖高皇帝了。有人說,開國皇帝十之八九是流氓無賴,只有流氓無賴才能成功,并非沒有道理。劉邦如此,其他出身低微的開國皇帝莫不如此。
道理很簡單,在任何一個專制社會中,一個出身低微的人按照正常的途徑是絕對不可能進入權力中心的;而在家天下的世襲制下,更不可能合法地當上皇帝。非正常的途徑無非是兩條:一是武力,一是陰謀。武力是不可少的,但光有武力還不夠,得武力和陰謀結合。問題是出身低微的人在開始時不可能有很大的武力,像劉邦起兵時只有二三千人,這還得益于他當過亭長,在草莽中嘯聚了數百人,還有蕭何、曹參等現職縣吏的幫助。憑這二三千人幾乎不能與其他任何一支反秦武裝匹敵,更不用說最終將它們一一收編或消滅。
當然還可以用實行“仁義”的辦法,至少可以達到爭取人心的目的。但講仁義得有條件,即大家都講仁義,單方面講仁義就只能當東郭先生,下場往往比東郭先生還慘。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是比較講仁義的,但對手胡亥(秦二世)和趙高卻不講仁義。面對偽造的秦始皇的詔書,扶蘇只能選擇自殺。在與劉邦的爭斗中,項羽不止一次有過消滅劉邦的機會。項羽入關之初,已經部署了對劉邦的攻擊,以當時的力量對比,劉邦毫無活路。而且劉邦守關阻攔諸侯,已經給了項羽很合適的借口,可以取得其他諸侯的支持。但項羽聽了劉邦的辯解后放棄了襲擊。在鴻門宴上又遲遲不實行與范增商定的行動,劉邦秘密回營后也就不了了之,固然是由于他有優柔寡斷的缺點,但主要還是范增所批評的“不忍”,即沒有完全不顧“仁義”,而劉邦對付他時就沒有那么多“仁義”了。再說,即使是為了爭取人心而實行的“仁義”。也得有實行的條件,施行者得掌握了一定的權力,擁有一定的地位。像劉邦宣布約法三章,前提就是他進了咸陽,成了關中的實際統治者,否則不是被當做空頭支票,就是會被人視為癡人說夢。比較而言,“仁義”只對已經擁有權勢者、當道者有利。出身低微的人要靠行仁義得天下是絕對不可能的。
唯一可以找到的理論根據是“天命”。有了天命就不怕出身低微,也不怕別人指責你手段不光明正大,因為天命在身的人的任何行為都是替天行道,代表天意。可是天命并不是什么具體的東西,不是一只真正的鹿,古往今來,聲稱自己得天命的人不知有多少,但最終被承認的只是少數成功者。所以那些人的得天命,實際上并不是什么預言,而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是出于事后的追認和偽造。相反,失敗者即使原來擁有過一些得天命的跡象,也會隨著失敗的來到而使之蕩然無存,因為失敗本身就證明是“天之所厭”,是天命的喪失。
就拿劉邦來說,漢朝的史官記載了他很多得天命的征兆和事跡,實際都經不起深究。《史記·高祖本紀》說,他母親劉媼在湖邊睡覺,夢中與神仙發生性關系,當時天色昏暗,電閃雷鳴,劉太公去找她時,見到有蛟龍在上面盤旋,劉媼就此懷孕,生下了劉邦。這樣的故事本來是母系社會“知母不知父”的殘余,后來成了真命天子出世的公式。但這種事要編造也再簡單不過,因為除了劉太公夫婦外,沒有誰能夠證明。據說劉邦的相貌是“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也就是高鼻子,高額骨,長脖子,大胡子,相貌或許有點異常,但在沒有攝影技術的情況下,真正見過劉邦的人畢竟有限,到了他死后,就隨便史官自由描繪了。至于說他左大腿上有72顆黑痣,就更玄了,因為當時不興在公共場所穿三角褲或裸體,除了他的父母妻妾,誰能看到這些痣并數一下究竟有幾顆?
其它三個故事,一是老人看相。劉邦當亭長時,請假回家種田。一天,妻子呂雉帶著兩個孩子在地里干農活,一位老人路過,向她要些吃的,呂雉給了他。他看了呂雉的相說:“夫人是天下的貴人。”呂雉讓他看兩個孩子,他看了兒子后說:“夫人之所以能當貴人,就在于這個孩子。”看了女兒后也說是貴人。老人走后,劉邦恰好從鄰居家過來,呂雉詳細告訴了他,劉邦聽說老人走了不遠,趕快追上去,讓老人給自己看看。老人說:“剛才夫人與小孩都與你相似,你的相貴不可言。”劉邦連聲道謝:“要真像你說的,我一定不忘你的恩德。”劉邦發跡,卻再也沒有找到這位老人。
二是斬白蛇。劉邦將刑徒放走后,喝足了酒,走在野地小路上,讓一位隨行在前面探路,那人來報告:“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著道,退回去吧!”酒醉了的劉邦說:“壯士行路,有什么好怕的?”于是走上前去,拔出佩劍向蛇砍去,蛇被斬為兩段,路通了。又走了幾里,劉邦醉得就地睡著了。后面有人走過那里,見一位老太在黑夜里哭,問她為了什么事,老太說:“有人殺了我兒子,所以哭。”問她:“你兒子為什么被人殺了?”老太說:“我兒子是白帝子,化成蛇橫在路上,現在被赤帝子斬了,所以哭。”那人以為這老太在胡說,想給她點厲害看看,老太忽然不見了。那人遇到劉邦,告訴了他這件事。劉邦心中暗暗高興,以赤帝子自居,隨從的人對他越來越畏懼服從。
另一個故事,是秦始皇曾說:“東南有天子氣。”所以親自東游,想憑著自己皇帝的身份將這股天子氣鎮壓下去。劉邦聽說后,就懷疑“天子氣”是指自己,于是就隱匿在芒、碭二縣相交的山野間。但他的妻子呂雉經常能找到他,劉邦很奇怪,問呂雉是怎么回事。呂說:“你所在的地方上面一直有云氣,所以只要往有云氣的地方就能找到你。”劉邦心中大喜。有的沛縣子弟聽說,都想投奔劉邦。
鼎這些故事顯然是事后編造的。像看相的事,只有劉邦一家知道,反正隨便他們怎么說都行。醉后砍死一條白蛇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也不能說必無其事,但將此事說成是赤帝子斬白帝子就只有一個人為證,偏偏此人像那位老人一樣,連姓名也沒有留下,在劉邦當皇帝后再也沒有露面。第三件事唯一的證人是劉邦的妻子呂雉,荒野地方有云霧很普通,天曉得呂雉是不是碰巧找到了丈夫。但秦始皇東游并不是為了什么“天子氣”,劉邦藏匿是因為放跑刑徒又棄職潛逃,是夠得上死罪的逃犯,就是秦始皇不東游他也不敢露面。總之,這些故事沒有一個能自圓其說,但在劉邦當了皇帝以后,不由臣民們不信。就是心里不信,又有誰敢冒著犯“大不敬”罪的風險說三道四呢?
不過,指出劉邦的無賴行徑,并不是要否定他的歷史貢獻。一個人在歷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應該得到肯定還是被否定,主要不在于他的個人品德,而取決于他是否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不在于他用什么手段達到了目的,而取決于這一目的是否與歷史進程一致;不在于他這樣做的動機,而取決于他所作所為的客觀效果。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最終能得到鹿的只有一人。但在鹿死誰手還沒有決定之前,統一政權不復存在,戰亂不斷,生命財產的損失不計其數,所以重要的是盡快結束爭奪,至于誰是勝利者倒是其次的。而要真正結束戰爭,占有優勢的一方就得不惜一切手段地將另一方徹底消滅。
青銅器如果項羽聽從了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盡管他會受到道義的譴責,卻消滅了一個勁敵。如果他親自統治關中,或者他在劉邦毛羽未豐時就回師關中,劉邦就不可能建立鞏固的基地。在他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張良、韓信以至蕭何、曹參未必不能為他所用。一旦他取得最后勝利,今天我們看到的歷史絕不會像《史記》一樣。可惜項羽一次次錯過了機會,他的失敗只能說是咎由自取。項羽的下場或許能博得人們道義上的同情,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如果劉邦只滿足于統治關中,不主動出關進攻項羽,或許能贏得道義上的勝利,但對他個人和歷史都不會有任何好處。因為他將面臨項羽或其他關東諸侯的進攻,不是出現曠日持久的戰爭,就是他被項羽等消滅。即使項羽等承認劉邦對關中的統治,也不過是回到了戰國時代,當另一位“秦始皇”出現時,又得付出多少代價?
在楚河漢界劃定后,項羽老老實實解甲東歸,劉邦卻出其不意發動追擊。但正是劉邦的毀約,使戰爭在短短數月間結束,統一重新恢復。如果劉邦講究信用,恪守協議,等到項羽喘過氣來,少不了又是幾年戰爭。無論誰獲勝,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都是無法避免的。
在楚漢之間最艱難的相持階段,項羽曾經對劉邦說過:“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全國已經有幾年不得安寧了,都是為了我們兩人,我愿意向漢王挑戰,與你決一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為我們受苦了。)但他既沒有置劉邦于死地,也不愿意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而退出歷史舞臺,而志在得天下的劉邦卻不計一時的榮辱,百折不撓地奪取了最后的勝利。
當然,奪取了秦朝失去的“鹿”,如何保持也還是個問題。但在西漢王朝持續了200年以后,歷史學家對劉邦的成功早已毫無疑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