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前言 我們究竟應該向陽明學什么
- 致良知:王陽明修身六講
- 邵逝夫
- 2246字
- 2023-08-18 15:46:10
如果我說:“陽明很熱!陽明心學很熱!”想必沒有人會反對。在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陽明與陽明學可謂一騎絕塵,遙遙領先。而經過十數年來的種種傳播,如今人人都會聊幾句陽明,談幾句陽明學,“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物”等諸概念,幾近于婦孺皆知。然而,一個令人遺憾的現象也隨之出現了:陽明與陽明學淪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則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曾經多次有人在我面前談論陽明學,張口“致良知”,閉口“知行合一”,而當我問他(她)“良知如何才能致得”“知行何以合一”時,對方不是啞然無語,便是顧左右而言他,我的心中便情不自禁的暗暗感嘆:“陽明熱”真不知道是陽明的幸運?還是陽明的悲哀?
這些年,也曾有不少友朋擬邀我講一講陽明學,談一談陽明的傳奇,聊一聊良知,我一概回絕了。平心而論,陽明學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是我進入儒學之門的重要指引之一。研習傳統文化的十多年來,我也曾對陽明全集作過數番研讀,自覺頗有些體悟。于一己而言,我固然是深受陽明學之益,然而,我卻并沒有找到一個可以有益于聽眾的角度去講述陽明與陽明學。倘若只是泛泛而談,則無論是陽明的生平事跡,還是陽明學的諸多概念,談的人已經很多,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既然如此,不談也罷。可是,我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今天,我們究竟應該向陽明學什么?
我們究竟應該向陽明學什么?是他的傳奇人生?還是他的學問?還是他那驚天的事功?抑或只是順應潮流,買幾種陽明傳記和《傳習錄》,隨手翻翻,增加點談資而已?學界的學人們自然是花費精力去研究陽明的學問,如今陽明學可謂顯學,大行其道,然而,在他們那里,陽明與陽明學似乎始終是研究的對象,停留在紙面上,不鮮活,而且有越來越古板的趨勢。民間的學人們則更為關注陽明學中指引修身的那一部分,以期為自己或他人指示出一條修身之道,然而,大多陳述語焉不詳,含混不清,甚至有著頗多的附會。究其根本,則在于未曾真實的在“致良知”上下過工夫。世俗的眼光自然會更加關注陽明的事功,陽明與陽明學之所以會熱,與他那扭轉乾坤的事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這一點上,陽明與曾文正公(國藩)有著幾分相似。倘若他們二位沒有立下驚天事功,想必關注的人會大大減少。于我而言,一切學問都是生命的學問,所關心的自然是陽明學中的修身部分。在我看來,陽明學乃是身心之學,乃是性命之學,如果不能夠與我們的修身切實結合起來,那么,學習陽明學就成了單純的知識積累,自然不能說這樣有什么不妥,然而,這無疑是消解了陽明學的真價值、真意義。
辛丑(2021)秋冬之際,我對陽明與陽明學重新作了一番研習,這次研習讓我深刻認識到陽明與陽明學乃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此所謂人生即是學問,學問即是人生。陽明的學問正是經由他的人生所得,而陽明的人生也正是其學問的體現。有了這一認識,對于講述陽明學,我頓時有了幾分自信。適好與博眾諸友所作的關于《周易》的分享即將結束,于是,我便決意接下來分享一下陽明與陽明學。目的很明確,指引諸友向陽明學習修身之道。然而,并不單單到陽明學中去探究,而是將陽明的生平與其學問融為一爐,從中探究出一套相對完備的修身方法。
陽明的一生,乃是持續修身不斷進益的一生。當我們細細的去梳理陽明的一生時,就會發現他的修身生涯次第謹嚴,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而其學問正本于他切身的生命體悟所得。故而,向陽明學修身,既應該從他的學問中獲得啟發,更應該到他的修身進程中去探索出一條由凡即圣的修身路徑。本系列講義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在對陽明一生的修身進程作了反復探析之后,我將之大略分為六個階段:(1)立志;(2)龍場悟道;(3)的見良知;(4)事上磨煉;(5)隨順良知;(6)純然良知。雖然分為六個階段,究其實,則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致良知”。陽明的一生,便是“致良知”的一生:立志是“致良知”的開始;悟道所體悟到的正是良知,陽明在龍場體悟到了“格物致知之旨”,而“格物致知之旨”的主體,正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惡的良知;體悟到良知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去克除“三好”(好色、好利、好名)私心,切實洞見良知,所以還需要繼續修身,在“去人欲,存天理”上狠下功夫;事上磨煉則是在種種考驗之下恪守良知,經過諸多動心忍性的磨礪之后,于良知再無動搖,事事皆交由良知做主,便進入了隨順良知階段。然而,隨順良知,良知還只是一個準則,雖然在應事應物時,再也無需勉強即可合乎良知,可是人與良知終歸還是二分的,并沒有做到純然合一,所以還需要存養不息。有朝一日,自然而然的入于純熟之境,人與良知純然合一,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悉皆為良知的自然呈現。至此,人就完完全全的成了良知的載體,我即是良知,良知即是我,至此境地,就可以稱得上是入于圣人之境了。亦惟有抵達這一境地,方才是“致良知”的歸宗:良知不致而致,更無一絲致的意思在。——致是為了不致,不致而致,是為真致。陽明晚歲,居越五六載,日夜進益,所達境地自然不容臆測,惟觀其晚歲撫征思、田之亂,襲滅八寨、斷藤峽之賊,以及臨終“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八字遺言,足可見陽明晚歲已有幾分純然良知的意思在。
陽明的一生,是“致良知”的一生。向陽明學修身,自然應當向他學習“致良知”,由立志開始,進而體悟良知、的見良知、恪守良知,終而隨順良知,乃至于純然良知。我們此番講習,正是要緊緊圍繞著這條主線展開,總共六講,正好對應著陽明修身的六個進程。希望在整個分享之后,諸位都能夠對修身進程有著一個清晰而明確的了解,并就此走上切實的“致良知”的生命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