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序三 生命的燈塔

劉鑌銳

(歸寧堂健康產業(yè)集團)

我與邵老師的因緣特別深,他的出現是我生命的轉折點,甚至可以說,是他讓我獲得了重生。我們相識時,我正處于事業(yè)三起三落的低谷,當時我的內心充滿迷茫,對過去和自我產生了種種懷疑,對未來也產生了種種疑問。可是,雖然身處低谷,而沉湎于自我之中的我,卻依舊是那么的桀驁不馴。一照面,我便向他發(fā)起了挑戰(zhàn),先后幾個回合下來,我被徹底征服。其后,我的內心始終有著一個強烈的聲音:這個人能夠將我引向光明。

這些年,邵老師對我的學習可謂是煞費苦心,時而鼓勵,時而敲打,時而啟悟,時而指引,讓我漸漸明白了生命的真相,也愿意努力去履行生命的真義。然而,因為習氣深重,我時常會有反復。邵老師則從不放棄,一次又一次尋找機會或創(chuàng)造機會來啟發(fā)我,在他的不懈堅持下,我慢慢走出了私欲的陰霾,開始窺見許些本心之光。每每想到這一切,我便會與友人戲言:為了撬開我內心裹著的層層“鎧甲”,邵老師的“斧頭”都快被崩壞了。

去年年底,為了激發(fā)我們進行系統(tǒng)的修身,并提供一個鮮活的生命榜樣,邵老師決定為我們講述陽明先生“致良知”的一生。為此,他撰寫了系列講義,將陽明先生由凡即圣的一生分為六講:立志、龍場悟道、的見良知、事上磨煉、隨順良知與純然良知。對陽明先生在各個階段的修身工夫及具體教法,皆作了深入細致的講述,從中可見陽明先生的修身進程實是步步為營,次第謹嚴的。在正式開講之前,他讓大家先溫習講義,讀了講義之后,殿軍、愉強、銀明諸兄皆頗有感觸,我也深深地為陽明先生所折服。寫這篇序言時,陽明先生的種種經歷始終在我腦海中的浮現著。

動筆之前,我靜坐在書桌前,內心充滿敬畏,久久不敢下筆,又覺得有太多的話想要表述,卻不知道從何說起。回想過去,不知敬畏,只用大腦不走心,感覺滿腦子都是詞匯,張口就來,下筆就寫,現在著實不敢了。最終我決定順著本心流淌,把《致良知——王陽明修身六講》的讀后體悟實事求是分享出來,希望能夠對讀者有一些價值。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孔子說“志于道”,什么是道,道又在哪里?陽明先生在十多歲時,便已經立志成圣,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求索,終于在三十四歲那年立定志向。其后,又經歷了多番磨難,終而在龍場悟道。他之所以能夠在種種磨難中依舊勇猛精進,決不放棄,自然是源于其篤定的向道之心。道不遠人,我們又應該從中感悟到些什么呢?

過去的我,曾經被成功學嚴重侵蝕,思考的焦點都聚集在如何取得成功上,總是圍繞著所謂的清晰目標下工夫,卻從沒有考慮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那時的初心,其實就是追名逐利。正因為此,以往也曾讀過一些陽明先生的傳記和文集,對陽明先生的卓絕事功敬佩不已,但對陽明先生的學問本身卻漠不關心。這些年,在察端擴充上切實下了一些工夫之后,再讀邵老師所撰寫的這一系列講義,更加篤定認識到修身應當“居敬持志”,讀書應當“循序致精”,必須把私欲意識扔到一邊,不起妄念,不生算計心、計較心、功利心,并時不時叩問自己:志向為何,吾志為何?從而讓志向從內在生發(fā)出來。如此立定志向,生命也就有了根,從此生命的力量將不再源于自我私欲,而是源自無我的良知,這份力量平和有力,并且無窮無盡。

當然,立志并非易事,尤其是對于所謂的聰明人而言。世人大多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下。陽明先生則截然反之,“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因為“聰慧警捷”者,往往以虛為盈、以無為有,而不能夠“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當初,我就是這樣,常常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經過邵老師多次“扒洋蔥”,內心漸漸生起慚愧心,想起以往所做的諸多齷齪之事,時常自感禽獸不如而痛哭流涕。知恥而后勇,正是因為這番體悟,讓我更加堅定了明志立志、改過從善的決心。

因為志向篤定,陽明先生才有了婦孺皆知的龍場悟道,那么,他又到底悟到了什么?悟了以后又能怎么樣呢?邵老師講得很透徹,也很全面。首先,我們應當知道,對于生命而言,悟道只是一個節(jié)點,而不是終點。悟道的體驗,往往是豁然貫通的,剎那之間,領悟了心即理,理即道,而本心與天理渾然合一。在這樣的體驗中,無需太多思量,也不帶有自我意識,只是從本心自然流淌出來的對事物的判斷,應人應事,當喜則喜,當怒則怒。陽明先生將這種狀態(tài)稱作為良知的發(fā)用,而致良知是時刻都保持在這樣的狀態(tài)。悟道是讓我們體認到自身具備良知,良知是實實在在的。這是個人修身的起點。

悟道明理是修身的基礎,這樣修身便有了指引和方向。然而,要的見良知,需要“去惡”“為善”,也就是“去私欲,存天理”。這需要長期堅持省察克治工夫,省察的是私欲,克治的也是私欲。人的起心動念非公即私,往往就在剎那間,生起許多念頭,面對這些念頭,不要急也不要亂,只是去觀察它們,先不做任何判斷。如此一來,慢慢對念頭的觀察就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敏銳。等到了了分明的地步,會發(fā)現自己對每個念頭都會有一個油然而生的判斷,是或非,善或惡,都會明白清楚。接下來再去省思它們是從哪里來的,是源于好色的念,還是本于好利的念,抑或是來自好名的念?這樣持續(xù)用功,最后就可以做到在每個念頭升起時,都能夠即時察覺,即時內省。到了這一步,省察工夫才能入門。我現在的狀態(tài),應該算是基本入門,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念念省察,本于私欲的妄念也越來越少,大腦也不像以往那般雜亂不息了,做事大多可以依理而為,自感生命狀態(tài)越來越好,時刻都能清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在每一個當下都保持一定的覺知。

邵老師講克治私欲,天理自然呈現,而的見良知,工夫雖然已經很深,但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到事上去磨練。惟有在經歷挫折之時,在顛沛流離之間,在倉促匆忙之中,都能守定良知,才算是良知的發(fā)用,才算是良知的落實。關于這一點,我的體會很深。習氣是很狡猾的,很多時候看似已經克治了,其實只是潛伏著、隱藏著,一旦遇事,還是會冒出來滋長。不經過事上磨練,是很難將習氣除盡的。邵老師提供了一個事上磨煉的訣竅,那就是以良知為名師——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交給良知作主。

隨順良知,就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如今“知行合一”四字很熱,可是又有幾人真能懂得這四字?大部分人可能跟以前的我一樣,要么只是把知行合一當作口號,要么就是理解為知道了還要做到。其實,知行合一絕非此意。邵老師講得很清楚,要理解陽明先生所提倡的知行合一,根本在于理解他所說的“知”和“行”。陽明先生所說的“知”和“行”,并非知道與行動,也不是知識與行為。邵老師說:“知是良知之知,行是良知之行,知、行都是良知之用,又如何會是二分的呢?”這段話對我的啟發(fā)很大。知、行之本,都是良知,自然是合一的,因此“知行合一”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修身要求。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去致良知。

邵老師認為陽明先生晚年已經抵達純然良知的生命狀態(tài),已經入于圣人之境。這種狀態(tài)很微妙,只有親證的人才能夠講清楚。所以,他也只是講述了陽明先生晚年的幾個事件略作論證。但是,他講到了陽明先生所遺留下來的志愿“大同”,也談到了陽明先生的期待:“明良知之學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并發(fā)出了強烈的號召:“期待諸位能夠憤然而起,共襄此大同志業(yè)!”說實話,在讀到這句話的那一刻,我被震撼到了,感覺到儒家文化復興了,儒家精神復活了!

現在,我將這一系列的講義視作為人生的燈塔,每當遇到困惑時,都會拿出來翻一翻,總能夠將我引領到良知的道路上來。因此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讀一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辰溪县| 双鸭山市| 华阴市| 甘孜县| 绵竹市| 惠东县| 琼海市| 凤城市| 赣州市| 织金县| 和田市| 永宁县| 周至县| 广西| 旬阳县| 新营市| 榆林市| 大石桥市| 泗洪县| 兴隆县| 保山市| 儋州市| 安西县| 和田县| 云和县| 和平区| 西林县| 肥东县| 沐川县| 苏尼特左旗| 朝阳市| 双牌县| 合水县| 讷河市| 天等县| 甘肃省| 泰和县| 瑞昌市| 龙山县|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