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任正非為何發表名篇《華為的冬天》?如何迎來供應鏈的春天
“看不見的彈痕,才是最致命的。”在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歷史背景下,未幸存者根本無法發聲,幸存者偏差現象總是存在的。不能只研究成功的原因,還要研究失敗的原因。如何盡可能避開這些容易導致毀滅的坑?
《華為的冬天》是任正非在2001年3月發表的一篇居安思危的反思文章,在管理界非常有名。彼時,華為發展正當時,任正非卻給員工澆了一盆冷水,他講到當年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中出的海,卻遇到最大的海難,這種困難和風險,華為今后一定會遇到。任正非讓員工在“盲目樂觀”時,務必保持謹慎,務必保持危機感。
內部革新,華為迎來供應鏈的春天。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全球電信行業進入寒冬。2001年年初,任正非重申局勢嚴峻,指出這是華為的冬天,發表文章《華為的冬天》,并采取以下6招供應鏈變革的做法,應對企業的供應鏈風險。
第一招:擴業務,增加產品供應鏈。借鑒思科和IBM的做法,華為的產品供應鏈經營領域也從電信行業拓展到企業網絡。
第二招:減支出,控制供應鏈成本。在經營方面,華為減少企業支出,卻不裁減員工,并鼓勵高管成為華為經銷商,讓其“自行創業”并給予財務支持。但這一招的負面影響是流失了人才和技術,讓優秀的人才離開,甚至成為華為的競爭對手。
第三招:售企業,增加供應鏈利潤。2001年,華為將華為電氣以6.6億元出售獲得現金,方才化解企業資金的危機。
第四招:搞改革,重組供應鏈機構。2001年,華為加入國際電信聯盟。2002年7月,華為迎來新的春天,任正非認為華為2000年的人均產值約為11.5萬歐元,僅為諾基亞(40萬歐元)和北方電信(28萬歐元)的約1/4和1/3。華為借此啟動重大改革,對供應鏈、生產、物流和采購等部門進行全面重組。
第五招:強采購,推行ISC。華為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參與,推行ISC變革,僅僅一年的時間,采購部門就節省了數億歐元。華為人人開始學習供應鏈管理知識,盡力降本、優化供應鏈生產流程,不斷減少企業支出。
第六招:強組織,供應鏈集成協同。任正非做出兩項布置:一是新的組織結構圖,從員工營銷到研發領先,讓橫向部門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參與企業的決策及活動,也就是供應鏈集成和協同;二是增強員工的責任感,建立雙晉升通道,從管理和技術兩個維度分別為員工提供晉升路徑。短短數月,華為就快速脫離了這場嚴冬。
偉大的企業不是在順風順水時發展多快,而是在遭遇大風大浪、跌至谷底時,還能實現強烈的觸底反彈。
華為面對的困難,一個都沒有少過。2017年的中美貿易競爭使華為又面臨一個冬天。華為在成立消費者BG 前,是一家非常低調的企業,媒體上對華為的報道不多,行業外的人也對其知之甚少。
任正非曾以《華為的冬天》時時警醒華為的各級人員,一定要永遠扎扎實實地做好企業,要不斷提升華為供應鏈的競爭力,做好供應鏈風險管控,讓華為可以隨時面對更加困難的時刻。華為在無數次預言和預演的華為的冬天,這一次來得格外猛烈。
華為認為,要當好懸崖攀爬者,就一定要強化內部供應鏈管理,建好企業的“五臟六腑”,才不會得上讓企業止步的“癌癥”。
華為要靜下心來,集中企業的供應鏈優勢,將不可替代的“五臟六腑”做扎實,不要把自己“虛化”了。
華為發展的宗旨是從低成本供應鏈向高質量供應鏈升級,只有追求高質量,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實現從產品紅海中突圍。質量是關鍵點,華為要做品牌產品,就需要做到“品質在前,情懷在后”。
欲速則不達。
化解危機,才有更大的進步;“推翻”自我,華為將“重塑”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