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經濟發展報告2023—2024
- 中國科學院大學動善時新經濟研究中心主編
- 4529字
- 2023-09-07 19:22:12
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加快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王衛明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曾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科技司副司長等職務,掛職任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副區長。
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具有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等行業特征,是我國綜合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集成化的重要載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要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裝備制造業作為制造業的脊梁,必須率先推動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支撐高質量發展,促進制造強國建設。
一、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的歷史性進展
(一)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2012—2022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從5.6萬億元人民幣增加至12.6萬億元人民幣,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8%提高到31.8%,年均增長速度達8.4%,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2022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2021年增長了5.6%,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0.3%,有力支撐了工業增長穩步回升。從行業看,2022年專用設備、汽車、電氣機械及器材、儀器儀表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3.6%、6.3%、11.9%、4.6%。從產品看,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05.8萬輛,比2021年增長96.9%,各月均保持高速增長。
(二)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2022年,裝備制造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營業收入達23.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0%。其中,造船三大指標保持領先,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3年位居世界第一。汽車保有量從2012年的1.2億輛增長到3.2億輛,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工業母機行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為國防安全和制造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火力發電裝機容量占比已由2012年的71.4%降至2022年的52.0%。
(三)重點裝備取得突破
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正式列裝,“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萬米海溝成功坐底,全球首座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并網發電。在通用裝備領域,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填補空白,大型高速沖壓生產線國際領先,8萬噸模鍛壓力機投入使用,工業機器人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一批關鍵零部件打破了國外壟斷。在專用裝備領域,時速350千米的“復興號”動車組批量投入運營,骨科手術機器人、第三代人工心臟臨床應用,無人駕駛電動拖拉機、多功能聯合收獲機、智能六行采棉機研制成功。
(四)智能化發展加快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裝備制造業加速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在成為引領裝備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國已建成2100多個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其中有209個是示范標桿工廠,經過智能化改造,工廠的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了20.7%、生產效率提升了34.8%、產品的不良率降低了27.4%、碳排放減少了21.2%。裝備制造等離散型工業的產品迭代速度和交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鋼鐵冶煉、石油化工等流程型工業的本質安全水平和綠色發展水平顯著增強。
(五)骨干企業發展壯大
截至2022年年底,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1.1萬家,比2012年增長近53.5%;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達到28.9萬億元人民幣和1.8萬億元人民幣,比2012年增長61.5%、45.2%。從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來看,2022年中國上榜企業數量蟬聯世界榜首,數量達145家,較2012年接近翻倍,其中制造業企業有65家入圍,裝備制造業企業上榜19家,占比13.1%,企業創新發展培育不斷釋放新的優勢。
(六)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
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一批重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已躋身世界前列,工程機械、高鐵、核電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輸變電設備等一大批產業領域的高端品牌走出國門,裝備制造業成為中國新的出口優勢產業。機械工業進出口貿易額從2012年的0.6萬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1.07萬億美元,連續兩年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其中船舶工業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自主設計建造的主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工程機械產品2022年進出口總額達470.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415.7億美元。
總體來看,我國裝備制造業處于向高端邁進的關鍵時期,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但尚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還存在高端裝備發展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產業鏈供應鏈存在斷鏈風險、產業發展環境尚須改善等突出問題。
二、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加之新冠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是全球經濟結構和布局深刻調整,推動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空前加劇。裝備制造業向來是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當前,全球經濟面臨重大調整轉型,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正在加速重構,世界主要經濟體圍繞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產業鏈供應鏈展開新一輪競爭博弈。美國、德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強化制造業戰略布局,紛紛在裝備制造業上發力,相繼提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工業4.0”“互聯工業”等戰略舉措,支持重點裝備創新發展。隨著大國之間博弈加劇和我國創新發展加速,我國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推動裝備制造業跨越發展的難度空前加大。必須將裝備制造業作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率先推動實現做大做強。
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加快技術突破和融合應用,產品和生產的智能化、綠色化加速推進,為裝備制造業塑造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機會窗口。裝備制造業作為引領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和重要載體,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與前沿新興技術的融合創新,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帶動制造業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我國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推動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與裝備制造業的融合創新,努力開辟裝備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這一新領域、新賽道。
三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為裝備制造高質量發展創造歷史性機遇。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建設制造強國、航空強國、航天強國、海洋強國,以及實現國防現代化,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強大需求力量。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暢通供需循環,打通斷點堵點,為加快裝備制造業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創造了良好環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和綠色制造,極大地帶動清潔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的發展,綠色低碳用能裝備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同時,裝備制造業集成創新、突破發展,為解決產業短板瓶頸、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供了必要條件。
三、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思路和舉措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問題導向,以推動裝備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為關鍵動力,發揮重大工程和重點領域需求的牽引作用,加快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著力加快高端裝備創新突破,著力提高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動裝備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著力促進綠色低碳化發展,全面提升裝備制造業體系現代化水平,為建設制造強國、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強力支撐。
一是加快高端裝備創新突破。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一批高端裝備實現重大突破。組織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工程建設需要,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裝備產品,構建一批重點產業鏈,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型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二是提高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聚焦工業母機、航空航天裝備、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醫療裝備、農機裝備、高端儀器等高端裝備創新發展,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完善“揭榜掛帥”等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鏈主”企業作用,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積極對接用戶需求,促進創新成果推廣應用,提升重點領域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重點裝備創新發展需求,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基礎制造工藝領域布局一批產業基礎共性技術中心,培育若干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發揮重點實驗室作用,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急需的基礎零部件產品,推動“一條龍”應用示范,持續滿足重點裝備領域整機配套需求。
四是深入推進裝備數字化。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智能制造裝備、工業軟件、系統解決方案等智能制造核心產業發展。大力推動裝備數字化,研究出臺專項政策,聚焦重點領域數字化發展需求,推動數字技術與裝備制造業融合創新,集中力量突破裝備數字化關鍵支撐技術,加快智能裝備的設計研發、工程化和產業化應用,集成智能部件、核心軟件,融合新機理、新材料、新工藝,研制一批新型智能裝備,通過嵌入傳感器、控制器、通信模組等智能部件或裝置,改造一批在役裝備。引導裝備制造業企業從單純的提供裝備產品,向為用戶提供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遠程診斷維護、再制造、租賃等服務延展。
五是推動重點裝備綠色低碳化。鞏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優勢,加快新體系電池、車規級芯片等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提升關鍵零部件供給能力和資源保障能力,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加快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突破、煤電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升級改造、復雜難度固液氣廢棄物回收處理利用、中低品位余熱余能回收利用、多污染物協同處置、戰略性資源規模化高值化回收利用、海水淡化成套等。完善綠色制造規范和標準體系,加大清潔生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改造,研發和推廣一批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推廣再制造表面工程、增材制造等技術工藝,發展裝備再制造。
六是營造良好應用生態。充分發揮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應用牽引作用,支持行業組織、第三方機構搭建供需對接平臺,加強產學研用交流對接。面向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需求,依托重點產業集聚區、行業骨干企業,推動裝備規模化更新換代。建設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驗證平臺,突出應用驗證,推動產品迭代升級。完善保險補償機制、應用激勵機制和免責機制,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
七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發揮多雙邊合作和高層對話機制作用,推進與相關國家的規劃對接、政策磋商、項目合作。吸引更多外資投向裝備制造業領域,支持境外企業在華設立研發機構和創新中心。緊抓“一帶一路”共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等發展機遇,深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電力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領域產品、技術、品牌、標準系統“走出去”。鼓勵企業加強與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裝備制造業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的制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