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提振平臺經濟發展信心 解決經濟運行突出問題

楊偉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作者簡介:楊偉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曾任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司長、秘書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參與了黨和國家一系列重要文件、重大政策等起草,主持編制了“十五”計劃綱要、“十一五”規劃綱要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2020—2022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4.6%。在新冠疫情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盡管如此,這種增速低于我國的潛在增長率,不符合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常態。鑒于這種情況,202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總體要求,并圍繞這一要求對2023年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做出整體部署。

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既要努力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也要解決好以平臺經濟增長放緩為代表的新經濟新動能放緩問題,完善和調整產業政策,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經濟手段扭轉居民消費萎縮、房地產業衰退、民營經濟預期轉弱、進出口增速下滑等關系當前經濟運行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是關系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關鍵點,應作為今后經濟政策和經濟工作的著力點。

一、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包含平臺經濟的數字經濟是新經濟的主體,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誰在數字經濟領域占有先機,誰就能在未來的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權。2010—2020年,作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年均名義增長17.6%,在所有42個大行業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研究和實驗發展,而研發的快速增長,也同數字經濟特別是平臺經濟在創新領域走在前列密切相關。互聯網是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核心產業,自2017年單列統計至2020年,互聯網增加值年均名義增長高達36%,有力拉動了信息技術服務業和信息產品制造業的大發展。信息技術服務業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2010—2020年累計新增就業崗位300萬個,增長110%,增速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二,對緩解就業壓力特別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冠疫情期間,信息技術服務業也是增長最快的行業,對經濟恢復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成為新經濟的關鍵支撐部分。

這樣好的發展勢頭,卻在2021年一季度后出現明顯的減速趨勢,到2020年四季度,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降至11.5%,2022年二季度降至谷底的7.6%,三、四季度有所回升,分別增長到7.9%和10%。這種一個行業的腰斬式減速是不多見的,也不全是受新冠疫情影響。

黨中央高度重視平臺經濟的預期問題,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審議《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提到“要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2022年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審議《關于十九屆中央第九輪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提到“要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對平臺經濟實施常態化監管,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時隔三個月,中央政治局就兩次專門提到平臺經濟,而且三句話是重復的,說明黨中央對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高度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加快發展數字經濟”。2022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對平臺經濟和企業高度關注,而且賦予了其新功能,提出“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這是平臺企業的新的功能定位,對引領平臺企業未來發展、提振新經濟發展信心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近年來,對互聯網進行監管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但在完善監管的同時,也要把握好三對關系,防止對新經濟形態發展形成過度制度性約束。一要把握好壟斷與創新的關系,技術創新帶來的暫時性壟斷有利于激勵創新和技術進步,對此不宜單純由市場占有率來界定壟斷地位并進行限制,應依照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采取不公平手段阻礙競爭進行判定。二要把握國內與國際的關系,在一些領域,僅就國內市場來看,可能形成了寡頭壟斷,但在國際市場上可能是充分競爭的,若為了防止國內壟斷而拆分或限制國內企業擴張,在充分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會讓我國企業處于不利地位,對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及整體發展不利。三要把握好文件與法律的關系,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企業要依法經營,政府也要依法監管,要逐步減少甚至防止按照文件監管。

二、著力擴大居民自主消費

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國實施了擴大內需戰略,期望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拉動。政策實施效果是,2010—2020年,在最終使用中,外需比重下降6個百分點,內需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內需中,投資比重下降2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提高8個百分點,這些都是我們期待的政策效果。把最終消費看作一個整體,2010—2020年,居民消費比重由70.18%降低到69.04%,降低了1.14個百分點,政府消費比重相應提高了1.14個百分點。

擴大內需的初心不是要提高政府消費的比重,但卻意外地起到了提高政府消費比重、降低居民消費比重的效果。從居民消費與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看,2020年,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23%,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0.03%。當然,2020年具有特殊性,居民消費受新冠疫情沖擊出現負增長,政府消費因防疫支出而增加較多。但區分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是有意義的,可以看到最終消費的不足,到底是哪個主體的消費不足。

新冠疫情以來,需求端受影響最大的是居民消費。2021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逐月下滑,2022年12月,降至-1.8%。2022年四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0.2%。2022年12月,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6.7%。居民消費包括三部分,一是實物消費,主要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二是服務消費,可以通過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反映;三是購房消費,主要看商品房銷售額。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2022年居民總消費出現了收縮。

目前,需求收縮主要是居民消費收縮,內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費不足。居民消費,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是需求端影響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在經濟發展基礎上改善民生,用什么來檢驗呢?改善民生目前主要把握就業、分配、教育、醫療、社保、人口等領域的政策方向,這些主要是公共服務,確實需要政府加強,但公共服務不能全面檢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是檢驗民生改善的重要標準,但若居民消費受限,居民自主的消費難以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就很難說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總之,是不是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不是改善了民生,最終都要看居民消費是不是增長了。我們既要看到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要看到居民消費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里的優先,是相對于投資而言的,要把擴大消費擺在擴大投資之前。要將長期以來擴大內需就是擴大投資的思維,轉變到以擴大居民消費為主上。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改變居民、企業、政府的分配結構,降低政府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降低金融和房地產收入占企業部門收入的比重。實行給居民讓利的金融政策,降低個人信貸成本,包括降低居民的存量房貸成本。實行給居民減稅降費和加大轉移支付的財稅政策,減少對居民的罰款等。這些都屬于利益格局調整的分配制度改革,很難,但應該下決心,并堅定地推進。同時,要改革在住房、汽車及部分服務領域抑制消費的政策,讓居民自主消費、自由消費。

三、保障房地產業平穩發展

最近十幾年,我國逐漸形成了以房價上漲為龍頭,房地產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三個主體相互促進、相互支撐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2010—2020年,房地產及與房地產密切相關的金融、建筑行業的年均名義增長分別是13.0%、14.8%、10.5%。在供給端,金融、房地產、建筑行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是26.4%,遠大于制造業的19.4%。房地產、金融、建筑三個行業占GDP的比重合計提高了4.5個百分點。同期,工業占GDP的比重下降了9.3個百分點,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下降了8個百分點。

目前,人口總量達到峰值,特別是跨區域的流動加大,房價上漲這個龍頭動力減弱;房地產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的風險敞口增多;多年來對房地產的行政性調控加上“三條紅線”等嚴監管。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房地產出現行業性衰退。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四季度,房地產增加值已連續6個季度出現負增長。2022年,房地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1%,其他行業很難填補,房地產的穩定成為經濟穩定的一個關鍵點。

房地產在中國還不是夕陽產業。按照“七普”數據,只有城鎮家庭戶人均居住面積達38.6平方米,戶套比達1∶1,我們才可以認為人均居住面積、戶套比和發達國家差不多了,但住宅是不可移動的商品,不能隨著人口流動而搬走。居民住宅的供需峰值,不能僅看靜止的總量,如一戶一套,更要看人口流動后的區域、城市間的結構性供需狀態。由于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所以農村住宅可能是過剩的,城市住宅可能是不足的;由于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入大城市,所以中小城市住宅可能是過剩的,大城市住宅可能是不足的;西部地區、北方地區住宅可能是過剩的,東部地區、南方地區住宅可能是不足的,等等。因此,居民住宅,無論是租還是購,在今后一個時期仍有剛需。穩步擴大居民住宅的供應量,仍是房地產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于房地產業,不宜按達峰進行調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探索長租房市場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房地產問題不僅是一個短期調控和風險管控的問題,更是一個住房制度的重建問題。應該瞄準新的住房制度,盡快多部門協同制定綜合性、長期性、制度性的房地產新政,明確相關的土地、稅收、金融、公積金、預售、租賃、租售同權等制度安排。

四、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民營經濟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 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促進發展、推動創新、提高稅收、擴大出口、創造就業、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以來,民營經濟預期明顯減弱,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其中的預期轉弱主要指民營經濟的預期轉弱。2022年2月起,民間投資增長放緩到11.4%,并開始慢于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增長的14.1%,但差距還不大,只有2.7個百分點,之后,民間投資增長一路下滑,到2022年12月已經降至0.9%,而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增長全年基本保持在10%左右,增幅差距擴大到約9個百分點。新冠疫情以來,在絕大多數月份,私營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快于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但2022年下半年以來出現逆轉,8—12月,私營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一直慢于國有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2月放緩至2.9%。私營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占全部工業營業收入的39%,若加上股份制工業企業中私人控股的民營經濟,則私營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約占全部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50%。因此,民營經濟的預期及其行動也是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的關鍵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方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表明了中央鮮明的立場和敢于斗爭的決心。要求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各級領導干部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這些要求落實下去,將有效改善民營經濟預期,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在我國屢屢出現否定民營經濟的論調,為什么這些非主流的論調會導致民營經濟的預期轉弱。從長期看,一要進一步明確民營經濟地位和作用。民營經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主體,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重要力量。對此,既要在理論上講清楚,也要在實踐中采取行動,比如,開展民營經濟政策落實大督察,召開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會議,建立企業家榮譽制度等。二要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國家應建立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的所有權,并同等程度保護所有權派生的使用權、承包權、經營權、收益權、繼承權、處置權,以及知識產權、數據產權。完善從憲法到物權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條款。繼續甄別和糾正侵害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對一些民營企業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些不規范行為,要按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的原則處理。三要進一步規范民營經濟準入范圍。民營經濟同國有經濟應該平等進入市場經濟各個領域。要盡快明確民間投資的“紅燈”,依法加強對民間資本準入的監管。廢除對民營經濟不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文件和監管。破除民營經濟在可準入領域事實上存在的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四要進一步完善政商溝通機制。制定重大政策要堅持聽取企業家的意見,有關部門和地方制定涉及民營經濟的政策,應事先征求民營企業家的意見。建立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制度。完善政策發布、解讀、宣傳和咨詢制度。完善公職人員問責追責機制,解除服務民營企業的心理負擔。

五、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在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后,各方面對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視,但也要防止宣傳解讀出現偏差。例如,不能簡單用“三駕馬車”的分析方法來看待國內循環、國際循環的地位。2020年,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占GDP的比重是2.6%,但不宜由此斷定,國內大循環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是97.4%,國際循環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是2.6%。

全面看待國內國際循環,既要看需求,也要看供給;既要看出口,也要看進口。2020年,我國進口總量為16萬億元,其中12萬億元用于中間使用,也就是用于生產過程。2017年、2018年、2020年進口產品占我國中間使用的比例分別為7.92%、8.09%、7.14%,如果沒有進口,即使不考慮產業鏈的因素,我國的國內總生產或國內總供給將縮減7%~8%,遠大于凈出口占 GDP 的比重。生產、分配、消費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循環系統,若國內總生產減少,則國民收入也將減少;若國民收入減少,國內總需求也會相應減少,國內大市場也會相應萎縮。而且,12萬億元的進口產品已經在當年365天的生產過程中融入了國內大循環。沒有進口,就沒有目前的生產規模,也就沒有目前的國內市場規模。因此,國內大循環或國內大市場本身就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結果。從行業看,2020年,石油加工業進口產品占其中間使用的38%,若沒有進口原油,石油加工業的生產將減少38%。

拉長過程來看,2001—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從10萬億元增加到100萬億元,增加了10倍。與此同時,我國初級產品的進口量也成比例增加。從2001年到2020年,煤炭進口量增加至122倍,棉花進口量增加至36倍,大豆進口量增加至7.2倍,鐵礦石進口量增加至12.7倍,銅礦砂進口量增加至9.6倍,原油進口量增加至9倍,等等。如果沒有這些初級產品進口量的成倍增加并融入國內大循環,我國經濟總量也不會增加10倍。我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國必須大量進口產品;我國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經濟結構決定了我國有能力大量出口產品。

2020年和2021年我國出口再創新高,同時,進口也大幅度增加,對前兩年的經濟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以來,隨著全球形勢變化,進出口率進入減速通道。2022年3月開始,進口率先減速,8月后,出口率開始個位數增長,10月后,進出口率雙雙負增長。2023年前兩個月,按美元衡量,進出口繼續延續負增長格局。但如前所述,進出口在我國發展中的地位相當重要,進口減少意味著生產的減少,出口減少意味著產能過剩,生產也會減少。因此,進出口的恢復增長也是2023年經濟重回合理區間及長期向好的關鍵點。對此,要高度關注,既要采取政策措施支持出口,同時,也要通過促進國內消費需求的穩定增長帶動進口的增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穩住對發達國家出口,擴大對新興經濟體出口,擴大服務貿易,發展數字貿易。要求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既要把優質存量外資留下來,還要把更多高質量外資吸引過來。這些部署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過程中,要學會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擴大開放,想方設法抓住機遇、擴大開放。要主動營造有利于擴大開放和擴大進出口的國內國際環境,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特別是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從而引領進出口和投資的進一步壯大,以更大力度的開放推動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經濟質量的不斷提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青川县| 高淳县| 安平县| 太仓市| 平和县| 邹平县| 邛崃市| 枣庄市| 高唐县| 高安市| 古田县| 莱阳市| 黄骅市| 张掖市| 茂名市| 永安市| 女性| 曲靖市| 米易县| 凌云县| 肇州县| 轮台县| 四子王旗| 绍兴市| 喀什市| 大田县| 尼木县| 双鸭山市| 上思县| 新绛县| 汝州市| 武乡县| 梅州市| 长顺县| 潼关县| 高雄市| 前郭尔| 开原市| 濉溪县|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