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培養2%的關鍵人才
推動人才管理變革,組建G3是領導者的重要抓手。但光有G3的頂層推動還不夠,還要贏得組織中關鍵人才的支持。
偌大的企業這么多人,究竟哪些算關鍵人才呢?在我們看來,人才管理可以遵循2%法則,即組織無論多大,其中極少部分(比如2%)的關鍵人物會對組織整體效能產生巨大影響。這里的2%并非絕對,是個概數。其核心思想在于,組織中極少部分的關鍵人才會對組織整體產生巨大影響。有時這個比例可能是2%,有時可能是5%,在有些過萬人的大型企業中,也許只有0.5%~1%,甚至更少。通常不論企業多大,這樣的關鍵人才也不會超過200個,在絕大多數企業中大約會在幾十人的數量級。
正是因為他們為數不多但影響巨大,所以G3的首要任務就是抓住關鍵人才,識人、用人、培養人。識人就是,要能精準識別,把他們從組織的茫茫人海中找出來;用人就是,要把他們放到合適的崗位上,讓他們創造巨大價值,推動企業加速成長;培養人就是,你要親自關注他們,對他們的能力及發展需求了如指掌,為他們創造個性化的職業發展機會,幫助他們持續提升、快速成長。
當然,我們不是說組織中其他人不重要,不需要培養提升,而是本書會聚焦在那些為數不多但影響巨大的關鍵人才上。原因有三:第一,泛泛地講如何培養、激勵員工的書,市面上已經有很多。第二,本書的初衷是幫助企業領導者在當今時代推動組織人才管理變革。要想完成這一重大轉型,靠領導者一個人,或者靠三人小組,還不夠。如果能贏得關鍵人才的理解支持及投入,成功的概率會大幅提升。泰科公司的艾德·布林、IBM著名前掌門人郭士納、蘋果公司的喬布斯,都是這方面的高手。在公司陷入困境時,他們抓住了組織中的關鍵人物,不僅找得準,還用得好、育得精,最終帶領公司扭轉頹勢,開啟了新篇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我們認為公司的未來方向及發展戰略無論做得多好,最終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是建立在組織人才基礎之上的。如何找到、用好、培養好這些關鍵人才,關乎組織未來命運,意義重大。
說到這里,一個問題呼之欲出:究竟誰算關鍵人才呢?
這個問題不簡單,因為關鍵人才絕不是論資排輩,按級別高低算的。關鍵人才也許級別沒那么高,但他們發揮的作用非常關鍵,他們身上的潛力非常可觀,比如核心設計師、技術專家、銷售大牛、善于影響他人形成共識的人、善于推動跨部門溝通協同的人、假以時日有可能成長為下一代核心班子成員的人。比如,喬納森·伊夫就是蘋果公司產品設計的靈魂人物,心血管專家史蒂芬·尼桑就是克利夫蘭醫療集團彰顯專業實力的金字招牌。又比如,UPS公司負責路線優化軟件的技術大神,他們會根據實時路況指導送貨司機調整路線,比如躲開擁堵路段,少等幾個紅燈。這樣的路線優化哪怕再提高一丁點兒,放在UPS的體量上,每年都能節省數百萬小時的人工和上億美元的燃油成本。再比如,醫院里重要科室的頭牌醫生當然是關鍵人才;但與此同時,那些級別低三級,負責與政府社保及商業保險談判的人也至關重要。他們負責談判的折扣條款稍有改善,就會對醫院整體贏利狀況產生重大的影響。
準確識別關鍵人才絕非易事。麥肯錫的一項研究表明,70%左右的高管在這個方面都有閃失。有些關鍵人才可能相當不起眼,但他們在組織中起到了疏通潤滑的作用,確保了信息交流的通暢、工作目標的達成。他們中有些是組織里的老人,新人會向他們討教如何推動跨部門項目的順利推進;還有些是專注于某個領域的專家,比如數據分析、系統架構方面的頂級專家;還有些是極富領導魅力,能夠為大家創造良好工作環境的人。在推動變革時,他們可以成為你的好幫手,幫你溝通傳達,幫你激發組織,幫你落地執行。麥肯錫在服務某醫藥企業時發現,當CEO決定啟動變革、開始宣傳時,需要4.5步正式的組織流程才能觸達每位員工,而由關鍵人才構成的非正式流程只需2.3步。這說明,充分借助關鍵人才,至少能讓組織行動更加迅速。
從上面這些例子中,你會發現準確識別關鍵人才,找到為公司真正創造價值的人,還真不容易。要想準確識別關鍵人才,必須知道去哪里找。有個方法推薦給你,即在G3研討時,要重點關注企業運營中的重要決策節點,并深入挖掘這些重要決策是在組織的哪個層面做的,是由哪些人做的,其中誰發揮了關鍵作用,即他的判斷可能會對經營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要注意,發揮關鍵作用的人未必是級別最高的。這些決策質量如何,是否在創造價值?
幾年前,黑石集團的前運營合伙人桑迪·奧格曾幫助該基金投資的一家企業做了關鍵人才的梳理。黑石對這家被投企業寄予了厚望,希望在投資期內其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可以從6億美元增長為10億美元,估值水平可以從8倍EBITDA提升至10倍。這家被投企業有12000名員工,其中哪些是達成增長目標的關鍵人才呢?經過系統梳理,奧格最終鎖定了37個關鍵崗位,其中一個崗位憑借一己之力,就能對EBITDA貢獻6000萬美元。如果按10倍估值算,這個崗位能對公司整體價值產生6億美元的影響。一旦鎖定了關鍵崗位,下一步工作就要跟該公司的CEO一起,確保在這些崗位的關鍵人才都是精兵強將,都能使命必達。說到底,經營業績都是人做出來的。黑石基金要想投資成功,還得追根溯源,在人的問題上下功夫。事實證明,這樣下功夫是非常值得的,投資回報率相當可觀。毋庸置疑,這是一個聚焦關鍵人才、創造巨大價值的絕佳案例。
那么一次找到關鍵人才,是否就能一勞永逸了呢?其實不然。對于關鍵人才,必須定期審視,確保他們能與時俱進,持續提升成長。強生公司對此就非常重視。該公司CHRO彼得·法索羅會定期分析公司級的50位關鍵人才,思考他們名列其中究竟是因為位高權重,還是真的能帶領公司開創未來。他說:“現在需要為未來做準備,我們需要著力培養那些能在新的數字時代帶領公司持續向前的人。”
正是因為著眼未來,他還會持續思考公司需要建立哪些新的核心能力。這些新的能力,哪些應當內部培養,哪些需要外部招募?梳理內部關鍵人才,能讓你很快發現公司在必要核心能力上的短板,這樣招聘工作就能更加有的放矢。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關鍵人才的梳理不應僅限于組織內部,還需要擴展視野,放眼外部。在組織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公司,都會定期跟進外部人才的整體狀況,甚至跳出特定的行業領域跨界搜尋。如果你也這么做,也許你會在外部人才中找到企業未來的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