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螢集(有聲雙語經典)
- (印)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 2033字
- 2023-08-21 14:52:30
作家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印度孟加拉邦人,生于1861年。對照當時中國歷史來看,約是太平天國末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印度教把人分成四大等級(種姓):婆羅門(僧侶)、剎帝利(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賤民)。泰戈爾家族是婆羅門等級,因家族經商致富,故童年生活十分優裕,家族年輕成員,不需操心生計,只要專心讀書、悠游于詩書琴畫之中就可以了。泰戈爾從小就與詩人、學者、畫家、音樂家、戲劇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改革家等名人雅士往來。家里也聘有很優秀的家庭教師教導他印度文學和英國文學。他小學時就能寫詩投稿,中學時就有小說發表。有趣的是,他非常討厭當時的制式中小學,這段痛苦的記憶,成了他以后辦學校的原動力。十七歲時,泰戈爾到英國留學,寄宿在一個英國家庭中,這段時期,他充分享受了英國古典文學,也體驗了英國式的家庭生活,這些都給了他極珍貴的“他山之石”。這個英國家庭非常喜歡泰戈爾,也可以說是對印度文明的喜愛。因此兩年后泰戈爾離英返印時,他們含著淚說:“如果你必須這么快走,為什么要到我們家來呢?”(簡直有點怨恨了。)
泰戈爾回印度后,創作的熱情更是澎湃,除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外,還加上音樂。他二十三歲時,由他很信賴的二嫂和五嫂完全做主,和十一歲的新娘成婚。當時的印度,貧窮落后,飽受帝國主義的欺凌,有識之士紛紛起來倡導改革,泰戈爾也擔任一個改革社團“原始梵社”的秘書。這個社團主張改革印度教中一些不合理的傳統,主張要重視科學,向西方學習,但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也珍視印度固有文化。但是,梵社的改革運動并沒有成功,因為,泰戈爾覺察到,“破壞舊的東西容易,建設新的東西非常困難”。他漸漸覺得,應該“多做些建設性的工作”。
此時的印度思想界,一直在辯論印度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間的走向問題。泰戈爾一方面參與辯論,一方面持續創作,很多作品發表在當時的著名期刊上。可是泰戈爾的父親認為,文學創作只能是個嗜好,家里的農莊需要泰戈爾去管理,因此幾近強迫地要求泰戈爾為家族的生計去經營田產。泰戈爾只好回到農村。可是這段鄉野生活,反而幫助他更接近底層農民,讓他更接近大自然。同時,也讓他目睹農民生活的艱苦和邊緣賤民的無助無望。這些,都砥礪了他的心智,讓他的思想更為成熟。那些年,大量的作品涌出,同時,他們一家有了五個小孩。
雖然泰戈爾一再反對童婚,但他大女兒出嫁時,也只能撐到十四歲。在印度,這已算是老姑娘了,可見傳統壓力之大。
1903年,繼愛妻死后,二女兒也病死了,此時,泰戈爾所辦的“大自然小學”也困于經費不繼,可謂打擊紛至,但其所出詩集和小說,卻更優美感人。此時,泰戈爾除了擔任著卓有聲譽的《孟加拉觀察》雜志編輯外,也在大學授課。適逢英國強行把孟加拉國自印度分裂,印度有識之士主張印度自英國獨立。即使是主張獨立,也有強硬派和溫和派之爭。只是,不管什么派,大英帝國一概壓制。此時,父親辭世,小兒子突染霍亂而亡。在這段痛苦時期,泰戈爾于1912年赴英旅游時,在船上把《吉檀迦利》和另外幾本詩集所選出的一百零三首詩,譯成英文稿,這份譯稿讓愛爾蘭著名詩人葉芝(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看到了,他萬分驚服,因為東方來的泰戈爾,打開了一個葉芝完全陌生的心靈世界。在其他英國著名作家如蕭伯納(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一致敦促下,這本詩集當年底就出版了。19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十五位評審委員中,泰戈爾得到了十二票。這是非歐裔作家中第一位得獎的人,而且是來自一個奇異、貧窮的國家——印度。
諾貝爾獎,是既有名又有錢的榮譽。在全國狂熱的祝賀聲中,他曾說:“就像我在最痛苦的時候不需要安慰一樣,現在我也不需要祝賀和致敬。”
他把所有的獎金拿去辦學。1916年,在由日本轉赴美國訪問的輪船上,他把一些詩集中較簡短而富哲理的詩句譯成英文,題為《飛鳥集》(因第一句為Stray birds...)。這本詩集最受中國人喜愛,單單翻譯這本書的譯者,恐怕超過二十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貢獻一百二十萬勞工和士兵給英國,戰后英國仍堅持殖民政策。在一次示威抗議中,英國射殺了三百七十九名印度民眾,泰戈爾為此退回英女王所頒爵士封號。泰戈爾雖然反英,卻認為甘地的反英方式(不合作運動)沒有效果。他認為只有好好辦大學,向西方學習,提升印度的科技水平,才是獨立之道。簡單說,甘地認為“獨立”要先,泰戈爾認為“建設”要先。
此后,泰戈爾就努力建設他的國際大學,并為此多次出國訪問、講學、演講、募款。訪問的國家幾乎遍及世界各地。泰戈爾晚年無懼老邁,仍然到處旅行,勇于創作、演講、辦學,展現了無與倫比的生命力。這種對生命的熱愛,讀他的作品就能感受到。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泰戈爾不斷為中國仗義發言譴責日本。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夕,泰戈爾辭世。在那個年代,印度人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四十歲,感謝上天,泰戈爾多活了四十年,這讓他有時間把印度文化中的精華——人類文明中最寶貴的思想,介紹給世人。用他的話講,這些,都是他的“愛”,他要用他的愛,來豐富你的人生。
(陸晉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