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孩子溝通的底層邏輯:給家長的21個行動指南
- 劉乙了
- 1373字
- 2023-08-28 20:11:20
看見:孩子的真實存在
2019年8月的一天,一位杭州的媽媽帶著孩子來找我做咨詢。當時我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就覺得眼前這個孩子應該是一個8歲左右的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的穿衣打扮和發型完全是一個標準男孩的形象。但是通過溝通才知道,這是一個7歲的女孩。我當時就詢問這位媽媽,為什么要把女兒打扮得像男孩呢?這位媽媽當時表現出了極大的困惑,她一再強調不是自己想那樣打扮孩子,是孩子從小就喜歡男孩喜歡的東西。通常女孩喜歡做的事情她都不喜歡,不喜歡穿裙子,只喜歡穿中性一點兒的衣服,喜歡踢足球,喜歡男孩玩的各種玩具。
隨著咨詢的深入,我發現問題還是出在這位媽媽身上。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位媽媽思想當中一直有“必須生兒子”的固有認知。她的母親當年就是因為沒能生兒子,受到公公婆婆的“歧視”,而且她的母親一直在向她抱怨因為生了她這么個女兒,才受到了各種不公正的待遇。這位媽媽第一次懷孕時就特別想生一個男孩,但是沒有如愿。其實,她的公公婆婆并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她的丈夫也從沒有說過一定要生個男孩。但是她心里一直覺得沒有生男孩對不起自己的丈夫。
于是,在她一再堅持下有了第二個孩子。第二個女兒出生以后,她打消繼續生男孩的念頭,但是心里并沒有接納第二個孩子也是女孩的事實。她一直按照自己想象當中男孩的樣子培養二女兒。在生活中,不自覺地給二女兒傳遞自己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可以說這個7歲女孩表現出的所有喜好和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迎合媽媽的心理需要。所以,通過7年潛移默化的影響,二女兒就越來越像男孩的樣子了。
上面這個案例中的媽媽就是典型的因為看不見孩子的真實存在,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強加給了孩子很多自己的需求,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壓抑著自己的真實需求,久而久之就成為案例中呈現的樣子。
她明明是一個女孩,難道媽媽看不見嗎?當然看得見,但就是“不去看”。因為在她的潛意識里有養育男孩的需求,這個“需求”強烈地影響著她作為一個母親的養育方式。更重要的是,3歲前的孩子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認知都是源于身邊人的傳遞,基本上父母傳遞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媽媽完全有能力主導自己孩子生命初期的成長方式,所以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這位媽媽就開始不遺余力地左右孩子的成長。
如果一位媽媽生下一個女孩后,非常喜悅地接納了她,完全看得見女兒的真實存在,那么她會怎么養這個孩子呢?可能會給孩子準備各種好看的衣服,每天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甚至從她出生后的第一件小衣服都能看出她的性別。盡管在3歲前,孩子對性別區分沒太多認識,但是身邊的環境已經開始呈現女孩世界的樣子了。在這樣的養育環境中,孩子大概率不會在7歲的時候成為一個“假小子”。
可以說,這就是“看見孩子”和“看不見孩子”在養育上的區別,也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的基本原因。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父母不是看不見孩子的性別,而是看不見孩子作為一個“孩子”、作為一個“人”的真實存在,不能從心理上真正接納孩子本身的樣子。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學習機器”一樣去培養,完全不考慮孩子的真實水平和客觀現狀,直接按照自己想象中孩子該有的樣子,給孩子定高標準和嚴要求。為什么大多數父母很少發自內心地表揚孩子?因為他們完全看不見孩子的進步,只能看見孩子和他們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之間的差距。
所以,學會看見孩子是讀懂孩子的第一步。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做到“看見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