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生活就是最好的歷練

  • 段永平傳
  • 孫力科
  • 9458字
  • 2023-08-15 18:10:21

一個人性格特質的形成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只有了解了此人的生活軌跡,才能對他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作為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段永平身上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但他又不同于那個時代的其他人,他每走一步,每進入一個成長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從上大學,到工作,再到辭職繼續深造,之后選擇南下……他的選擇既循著時代發展的方向,又超越了環境的約束。他是少數能夠保持清醒的人,知道什么才是適合自己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井岡山下的江西老表

提起南昌,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它的紅色基因,南昌起義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這座城市被稱作“英雄城”。

南昌自古以來就是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取名“南昌”即“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在古代,南昌因為有發達的水陸交通網絡,商貿非常發達。初唐大才子王勃曾經稱贊南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北宋時期,由于經濟重心南移,江西成為全國重要經濟區域。當時整個江西地區的人口達到446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10,位居全國首位,人口的增長進一步促進了商貿的發展。

北宋時期的南昌還利用其地形優勢和水道優勢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并因此成為周邊城市的糧倉。農業的發展又推動了手工業的進步,使得南昌成為當時的造船中心之一,紡織業、兵器制造、印刷、造紙業也獲得全面發展,一時之間,南昌成了商賈名流聚集之地。那個時候,江西商人善于將本地的瓷器、茶葉、金銀、竹木制品銷往外地,其中以南昌的商賈最為活躍。他們把江西的產品運到淮北,甚至通過海路出口到國外,然后從東南亞等地購入大量的珍珠、象牙、犀角、琉璃、丁香、檳榔、沉香、檀香等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至明清時期,南昌則是國內少數幾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地區之一,商貿非常繁榮。

南昌商貿繁榮一時,其實離不開一個重要的群體——“江右幫”。“江右幫”最早在北宋出現,它與晉商、徽商鼎足而立,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力量。作為國內著名的商幫,“江右幫”,或者說江西商賈之所以可以在1000多年的時間跨度中發揮重要作用,最重要的在于他們在經商時推行“德商”,即做生意講究誠信,善于合作,懂得讓利于人,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認同。這種商貿文化一直流傳下來,培育出很多出色的江西商人和企業家。目前,在全國各地和海外的江西商人數量超過300萬,全國聞名的企業家也不少,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京便出生于江西上饒,正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印孫是江西撫州臨川人,江西濟民可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義海是江西南昌人,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涂國身是江西吉安人,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華君是江西九江彭澤人,江西煌上煌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徐桂芬是江西南昌人,還有一位知名企業家和投資者也出生于江西,他就是被稱為“隱形富豪”的段永平。

1961年3月,段永平出生在南昌。那時的中國自然災害頻發,大多數人的生活非常艱難。也許是希望兒子不再經歷祖輩父輩的動蕩人生,能夠平平安安地長大,也許是希望整個國家從此可以保持和平、安定的狀態,父母給孩子取名“永平”。正是那一年,段家迎來了另一個好消息,江西水利電力學院(如今的南昌工程學院)同時聘用了段永平的父母。當時,大學老師捧的是“鐵飯碗”,家里有兩位大學老師,一家人的生活從此就有了保障。

在良好的家庭生活條件下,段永平享受了幾年無憂無慮的時光,可是到了5歲那一年,情況卻發生了一些變化。段永平的父母被下放到了農村,年幼的段永平只能跟著一同前往。

段永平的父親段錫明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他沒有因為離開大學而感到沮喪,也沒有對農村生活感到反感,唯一擔心的就是孩子能否適應新的環境。他和妻子被分配到有著中國革命搖籃之稱的井岡山,一家人住在山腳下的偏僻農村,距離南昌市約300公里,距離井岡山市區也有40公里。這里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交通非常不便。當年,紅軍之所以選擇井岡山作為革命根據地,就是因為這里地勢偏遠,而且山多,便于保存和發展革命火種。

從南昌市區到井岡山農村,生活水平自然直線下降,但這樣的生活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志。在段永平的記憶里,整個童年時代基本上就是一個詞——匱乏,飯常常吃不飽,學習條件更是無法與南昌市區相比,師資力量不足,教室也不夠用,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的孩子只能擠在一起上課。不僅如此,教室內破破爛爛的,漏風漏雨,連一張像樣的桌子和一把像樣的椅子也沒有。

學生們除了認幾個簡單的字之外,每天要學習的知識就是如何種植水稻,如何使用農用機器設備。如何填飽肚子在當時始終是重中之重,更何況是在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的打擊之后,將種莊稼納入學習課程,自然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那時,學習和勞動沒有明確的界限,或者說在當時的教育模式中,勞動本就是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段永平在放學或者假期時,常常要跟著大人下到田間干活,尤其是在農忙時節,小孩子要跟著大人搶收搶種,沒日沒夜地干農活。環境逼著每一個人快速成長,孩子們自然而然就變成了勞動小能手。

段永平印象最深的是9歲時的生活經歷。那時,他上小學四年級,學校開設勞動課,布置的作業不是在田里干農活,而是上山砍柴。由于需要燒窯,需要煉鋼,很多地方的山林被過度采伐,砍柴就需要進入深山。段永平經常在凌晨4時起床,然后步行10公里進深山砍柴,無法趕回來吃飯,只能帶上干糧應付幾口。

最難的是回家,由于個子不高,營養不良,段永平無法像打小長在農村的孩子那樣,挑著柴火走10公里的山路。對他來說,每一次挑柴回家都是一次地獄般的磨煉,路似乎永遠也走不完,尤其是最后的幾里地,他只能在同伴的鼓勵和陪同下咬牙堅持,一步步挪到家。大多數時候,他到家已經是晚上八九時了,有時候累得全身像散了架,倒頭就能睡著,飯顧不上吃,澡也顧不得洗。

這樣艱難的生活對今天的孩子來說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但段永平在回憶的時候從來沒有說“不好”。對那個時代、那段特殊的經歷,他更多的是抱著感恩的心情,更多保留著的是溫暖的記憶。比如,段永平數次談到自己的生活態度,而童年的那段時光是契合他的態度的。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可以幫忙干農活,還抽空上樹捕鳥,下河捉魚,生活得非常充實。在印象中,他經常和小伙伴們一起丟石子,一不小心就會打破人家的玻璃,連人家養的鴿子也沒少遭殃。段永平和小伙伴們在艱苦的生活中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樂趣。

可以說,正是童年的經歷才培養了他獨特的心性和強大的意志力。事實上,在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大都經歷過物資匱乏、自力更生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恰恰給予了他們最好的磨煉。任正非、宗慶后、曹德旺都是這樣的人,艱苦生活的磨煉,培養出他們很多優秀的特質,比如說勤勞。在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大都能吃苦,能夠理解勤勞的真正意義,所以當他們日后走向社會時,無論是創業,還是進單位,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那個年代的人有著堅強的意志力和抗壓能力,在困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有了應對各種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以任正非為例,他在創業初期面臨巨大的困難,一度難得連工資也發不出來,自己也是四處舉債,但他和華為一直在努力克服困難,最終在跌跌撞撞中發展壯大了。即便到了今天,當華為遭遇外部發展環境的巨大挑戰時,任正非仍然保持著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帶領華為人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還有一點就是對學習的渴望。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越是優秀的人對于學習的熱情越高,因為相對于其他人而言,優秀的人在經歷過苦日子后,對于貧窮和落后有更深刻的體驗,改變貧窮、落后的意愿也更強烈。他們會努力尋求學習機會來改變命運,包括學習先進的經營理念,學習先進的技術,打造先進的模式,通過不間斷地學習和改進,來提升自己適應環境甚至改變環境的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段永平身上有著優秀企業家共有的時代印記,以及這些時代印記所賦予的“超能力”,而這些則是他日后逐步走向成功的關鍵。

浙江大學的無線電才子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題為《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的文章,宣布正式恢復高考,并且教育部通知在當年12月舉行高考,由各省自主命題。由于高考自1966年停止,當全國恢復高考的消息傳開后,舉國上下成百上千萬學子躍躍欲試,期待著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接受更高層次的學習。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報名參加高考的人數超過1000萬。據統計,2019年全國高考人數為1031萬,2020年報考的人數為1071萬,可以想象當時的盛況。雖然最終只有570萬人參加了1977年的冬季高考,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很不容易了。2017年,鳳凰網曾推出一檔名為“恢復高考40年”的欄目,嘉賓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談到了“饑餓與求知”的話題,這正是那個年代普遍存在的狀態。陳教授說了一件事,他曾問過自己的學生:“第一,你有沒有饑餓的感覺?第二,有沒有求知的欲望?”陳教授非常激動地談到恢復高考時的心情,強調那代人既有饑餓的感覺,又有強烈的求知欲望。

對于高考的渴望一直激勵著段永平,與那個時代所有渴望求知的年輕人一樣,他對于上大學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情。何況他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因此希望上大學的愿望要比其他學子更為強烈。在談到自己上大學的心境時,他曾做了一個非常貼切的描述:“所有的人生目標都濃縮到了這里,我段永平恨不得用一切聰明智慧和時間來換取這張入場券。”

然而,在首次參加高考時,由于之前沒有獲得系統學習的機會,加上復習的時間很短,他的考試成績很糟糕,沒能搭上大學的列車。在那個年代,對多數人而言,高考往往意味著一切,因為只要考上了大學,就可以改變自己以及一家人的命運,可以說,大部分人生目標幾乎都濃縮在這里,高考成敗直接決定著他們人生的走向。在重壓之下,難免會出現情緒上的失控,但失利并沒有讓段永平氣餒,他咬著牙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把握住機會。

1978年4月6日,《人民日報》報道,教育部決定在1978年夏季再次進行高考招生,由全國進行統一命題。為了指導各類考生更好地參加考試,教育部還專門組織編寫了《一九七八年全國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復習大綱》,引導考生更好地進行復習。

不僅如此,國家還下發通知,要求各單位根據生產、工作情況,為參加高考的考生創造必要的條件,給予考生更多的支持和幫助。4月20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兩天之后,《人民日報》再次發表了《搞好復習,迎接一九七八年高考》的短評,呼吁各級領導“注意聽取廣大青年的意見和要求,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復習功課,統籌安排好他們的工作、生產、復習和休息,提醒他們注意勞逸結合。對青年的復習問題不理不問,漠然置之是不對的。冷嘲熱諷,甚至采取各種不正當的手段阻攔考生復習功課,更是不對的”。

在得知新的高考政策后,段永平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報名參加了第二次高考。考慮到復習時間不長,段永平一方面想盡一切辦法將諸多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濃縮整理;另一方面開始把時間盡量集中在學習上,避免受到其他事情的干擾。

由于復習方法高效,且勤奮努力,經過半年時間的復習之后,段永平的進步非常明顯。在1978年的高考中,段永平的五門功課總分為400多分,平均單科成績超過了80分,總分是第一次參加高考時的5倍。這一年高考的總分為500分,這樣的成績在當時是非常出色的。取得優異成績的段永平,被浙江大學無線電系錄取,成了人們眼中的“天之驕子”。

盡管之前他無數次設想過這樣的場景:當他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會抱著它大哭一場,會拿著它在父親和母親面前歡呼雀躍。可現實情況恰恰相反,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沒有激動的表現,沒有情緒的波動,他等到了一個好的結果,但是年輕而早熟的段永平反而更加迷茫了。這就像吃桃子一樣,當桃子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一直盼吃上一口,從發芽等到開花,從長出果實盼著果實成熟,然而當自己捧起成熟的桃子咬了一口時,才發現桃子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香甜。在那一瞬間,段永平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的樂趣在于它的過程。”

有這樣的領悟,對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十分難得,若非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若非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很難會有這樣的感悟。段永平的心智成熟程度顯然超出了同齡人。也許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高的期待,有了更多哲學上的思索。如果對段永平日后的經營投資理念進行分析和總結,你就會發現他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理念就是“享受過程”。好的結果同樣令人欣慰,但他似乎并不是特別在意,僅僅是將結果當作經營過程的產物,把過程控制好了,好的結果自然會出現。

這體現了段永平的生活理念和投資理念。在生活方面,段永平更喜歡體驗生活的過程,比如他經常與朋友外出釣魚,而釣魚的樂趣不是釣到了多少魚,釣到了多大的魚,而在于釣魚這項活動本身的樂趣。那些成天盼著釣大魚的人,為什么不直接選擇用漁網捕魚呢?段永平不喜歡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因為那樣會錯失很多有趣的東西,所以他更愿意以慢節奏來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段永平認為快就是慢,慢就是快,讓自己慢下來,細細品味整個過程,這比直接獲得一個結果更有意義。

放棄“鐵飯碗”,繼續深造

1982年,大學畢業的段永平,被分配到北京電子管廠。這個廠原本是1953年由蘇聯援建的電子工業部所屬的774廠,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重要項目。當時,國家在電子工業領域的投入達5.5億元,而北京電子管廠占了五分之一的投資。作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電子元器件廠,該廠擁有近萬名工人,競爭力很強。

雖然每個月工資只有46元,但是段永平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認為這里會給自己提供很好的發展平臺。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北京電子管廠的產量和銷量快速萎縮,不僅僅是北京電子管廠,整個中國的電子產業都因為外國技術和產品的進入而遭受嚴重的沖擊。致命的是,國內一直很重視的電子管技術被更先進的半導體技術取代,國內企業面對外來技術喪失了競爭力。

1985年,北京電子管廠的產量相比于巔峰時期下滑了90%以上,工廠差不多有一年時間發不出工資。段永平看到了國內外的技術代差,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有心發揮自己的價值,想著有朝一日可以給北京電子管廠帶來一些變化,但是礙于內部僵化的管理體制,他根本無法施展才能。此外,很多年輕人都想著做一番事業,但是往往什么也做不了,整個企業沒有什么活力,他有些心灰意冷,很快意識到自己必須立即離開,以免后半生浪費在這里。

其實,段永平當時完全有機會跳槽到其他公司,以他的學歷,在其他公司或者工廠里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并不算什么難事,畢竟在那個年代,大學學歷還是非常吃香的,良好的學歷以及北京電子管廠的工作經驗,都可以作為他謀求下一份工作的有利條件。但是相比于找工作,段永平似乎更加看重個人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所以他很快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北京電子管廠,繼續學習和深造。通過更高層次的學習,給自己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于是,他重新拿起了書本,并拿出了當年高考的勁頭進行復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段永平最終順利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主攻計量經濟學。

在本科時期,段永平讀的是工科專業,繼續深造工科專業,無疑會給他帶來更多的便利。然而段永平的眼光更遠。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濟就成了國家最大的任務,掌握更多的經濟學知識,才能夠真正了解經濟發展的規律。這個決定影響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段永平日后的創業和投資,都是因為這一次深造。對經濟學的接觸和專業學習,培養了段永平對經濟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開始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一件事,培養了自己的商業思維。

后來,在談到自己的決定時,段永平認為自己有必要看得更長遠一些。如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不為長遠的發展考慮,就有可能因小失大。

段永平能夠跳出眼前框架的束縛,放眼未來,他還特意強調了一個原則:堅持做對的事情,然后努力把事情做對。這個原則成了段永平日后創業與投資的核心理念。在他看來,“做對的事情”是原則和方向的問題,選擇“做對的事情”就是如何選擇合理的目標。比如創業時選擇那些最適合自己的項目,投資時選擇能力范圍內的選項,這些都是“做對的事情”的表現。而“努力把事情做對”側重的是方法和技巧。

這兩個問題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常常被顛倒順序,比如很多人看重方法和技巧,認為“努力把事情做對”更加重要,結果卻常常因為選擇了錯誤的方向而越做越錯。段永平曾說,他的人生有一個“不為清單”,有所為有所不為,它不是一個技巧也不是一個公式,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如果發現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是錯的,那就立刻停止,因為這個時候成本是最小的。

段永平早年與朋友下圍棋,常常越下越不舒服,處處受到制約。下完棋后,他問朋友為什么自己感覺能力還行,但怎么下都感覺不對呢。朋友笑著說因為段永平從一開始就下錯了棋,所以后面無論怎么努力思考對策,最終一樣會輸。段永平那個時候意識到,相比于努力和能力,方向有時候更加重要,一家企業或者一個人做事的方法可以笨一點,路可以走得慢一些,但只要堅持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最終將實現自己的目標。

遺憾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擁有這樣的認知,畢竟技巧性的因素更容易帶來暫時性的滿足,比如在積累資本的時候,過熱的資本情結常常會將人們推向只求結果的極端。很多人更愿意運用一些投機的方式和技巧獲益,但一個人要想真正成為富人,就要具備投資的眼光,選擇合適的項目。

段永平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堅持“做對的事情”,然后在此基礎上“努力把事情做對”,即在正確的事情上使用正確的方法,以確保更快地實現預期目標。從就業的角度做分析,就是選擇合適的行業與合適的工作崗位,通過學習工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工作能力;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就是運用價值投資理念選擇合適的項目(有增值空間,長久發展的潛力,能力范圍之內或者專業對口的項目),再運用投資手段和技巧(選擇合適的時機買入或者賣出)。

在管理領域,很多執行者努力把事情做對,期待追求一個完美的結果,可事實上,做的事情本身如果不對,不符合公司的發展方向和利益訴求,那么無論這件事做得多么出色,最終都對公司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管理者一定會要求員工必須做對的事情,明確做事的基調和方向,然后選擇高效合理的方法,努力把事情做對。

總的來說,“做對的事情”是核心,是基本準則,代表了人生的發展方向,“努力把事情做對”則是一種發展所需的態度,個人的態度應該建立在發展方向上并服務于發展方向,這樣才能更順利、更高效地推動自己向目標靠攏。段永平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中慢慢前行的,他為自己日后的人生開了一個好頭。

拒絕北漂,一切往南看

1988年7月,段永平研究生畢業。要知道在1986年,全國總人口約10.75億,招收的研究生只有4.1萬人,如此之低的比例注定了研究生這一群體成為香餑餑,更何況段永平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很多單位向他拋出“橄欖枝”,其中不乏國家機關單位和大型國企,待遇非常誘人。

面對這樣好的待遇,他完全可以留在北京,要知道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大批打工者涌入北京,但由于無法解決北京戶口問題,加上工資不高,這第一批北漂族中的多數人都沒有在北京扎下根。按理說,段永平應該把握學歷優勢帶來的機會。但經過再三思考,段永平果斷選擇離開北京。他有自己的考慮:北京的生存環境并不適合自己,在單位內部,大家經常討論的是“誰是誰的兒子”,而不是“誰的能力更強”,這樣的環境讓他感到壓抑,于是他將目光看向了南方,決定南下下海。

離開北京之后,段永平沒有回江西老家南昌,而是選擇赴沿海城市,因為當時改革開放的熱潮在南方沿海城市,它們比北方城市更具有活力,南方沿海城市的包容性、開放性也遠遠強于北方城市。例如,廣東的很多地方喊出了“你有多大本事就為你搭建多大臺子”的口號。顯而易見的是,相比于留在北京,沿海城市能夠為他提供更多更好的機遇。對于經濟發展形勢的深刻分析,使得他對沿海地區充滿了期待。

海南島成為他的第一選擇。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正式批準設立海南省,并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一時之間,海南島成為一個熱門的投資地區,大量資本蠢蠢欲動,眾多企業家和投資者將目光放在了海南島。段永平很快前往海南島考察,卻發現這里的投機氛圍非常濃厚,大家都在想著如何趁著國家政策帶來的開發熱潮掙快錢,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有很大的風險。

段永平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其實早在1984年,坊間盛傳海南島要脫離廣東自成一個省份,就有很多人前往海南島做起了倒賣汽車的生意,導致海南島的投資環境越來越糟糕,開發由此陷入混亂和停滯,海南島錯失了第一次機會。1988年,海南建省,商人和資本再次涌入海南島,這一次資本集中到了房地產領域,可當時未成功開發的海南島地產根本容不下這么多的資金。段永平在考察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后來發生的一些事也證明了他的預測,海南島錯失了第二次發展的機會。不僅如此,在2009年創建國際旅游島時,海南省再一次被房產投資商盯上,很快產生了房產泡沫,投資環境又被污染,發展陷入停滯,雖然是后話,但證明了海南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利好,最近三四十年一直是資本投資的熱點,可是由于沒有建立起更完善的市場管理機制作為配套,所以出現了投機行為。

意識到海南省并不適合投資,段永平便直接去了廣東,作為當時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的發展速度很快,當地流行一句話:“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在廣東諸多城市中,深圳似乎是最理想的選擇。深圳早在1980年就成立了經濟特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都是投資熱土,而且誕生了一大批出色的企業以及優秀的企業家。比如,中興通訊1985年在深圳成立,華為則在1987年成立于深圳市龍崗區,同年成立的還有招商銀行,中國平安則是1988年成立于深圳蛇口。可以說,那時的深圳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由于對海南的考察令他失望,所以段永平也沒有去深圳,或許是擔心深圳也會刮起一陣陣的投機風,他最終選擇了佛山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市,也許在他看來,選擇這樣的小地方投資可能會更加踏實。

段永平憧憬著在小城市扎根并發光發熱,但他很快意識到現實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到佛山之后,他進入佛山市的無線電八廠上班,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卻發現,這家企業內部人才扎堆,競爭比北京很多國企還要激烈。

原因在于這家工廠曾經生產了一款名為“星河牌880組合”的音箱,不僅獲得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國際上重要的博覽會)金獎,還被國家當成了國禮送給外國領導人,無線電八廠也因此名聲大噪,成為一家名牌企業。在這樣的背景下,工廠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搶人才”活動,將目光鎖定在名校畢業生身上,并且許諾給予住房、解決戶口的待遇,就連家屬也能安排工作。正因為如此,幾百人的公司一下子成了高學歷人才的聚集地,其中本科畢業生150多人,研究生50多人。一家工廠中有如此密集的人才,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被安排到一個好崗位,結果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浪費。

段永平再次失望了。自從離開北京后,他一直躊躇滿志地想要找到一個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價值的地方,可是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他感到迷茫。其實,段永平遭遇的挫折與那個年代大部分南下的年輕人一樣,一方面,改革大潮帶來了無數機會,人們紛紛將沿海城市當成掘金地,覺得一定會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人才涌入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少數幾個城市,帶來了更激烈的競爭,而且很多城市的就業環境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嚴重影響了專業與崗位的匹配度。

好在段永平有兩個特質,一是熱血和激情,二是執著和堅守。熱血和激情主要體現在他下海的態度,當時,不是所有的畢業生都有這樣的魄力拒絕北京事業單位和北京戶口。由此可見,段永平非常看好南方沿海城市的發展機遇。執著和堅守則體現在段永平有很強的毅力,無論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什么樣的挫折,他都不會輕易改變初衷。這兩個特質正是成長為優秀人物的重要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津县| 同心县| 安乡县| 驻马店市| 洛宁县| 蕉岭县| 江安县| 读书| 天长市| 高州市| 大化| 台山市| 名山县| 南充市| 文山县| 灵寿县| 友谊县| 涿鹿县| 长治市| 湄潭县| 当雄县| 桐城市| 乾安县| 沙湾县| 广东省| 佛学| 天峨县| 清徐县| 汤原县| 千阳县| 安陆市| 东丰县| 巴南区| 呼伦贝尔市| 紫云| 阜南县| 威海市| 大厂| 湖南省| 文安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