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對策建議

(一)加快實施創新驅動,壯大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

(1)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區域重大需求作為主攻方向,以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為重點,在智能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特色農業等優勢重點領域集中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重大專項,加快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推動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支持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創新平臺,發展中小企業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加快組建技術創新聯盟。實施軍民融合產業創新發展工程,以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牽引,圍繞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傳統領域,以及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搭建“軍工+”平臺,全面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加快推進國家航空產業基地、航天產業基地、兵器工業基地等建設,構建協同創新、優勢疊加的融合創新機制。健全完善支持企業創新投入的政策,推動建立科技與創業投資相結合、科技與銀行信貸相結合的科技投入機制,加快構建“產學研用金”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國家級技術轉移平臺建設,打造集成果發布、需求征集、眾包眾籌、成果交易于一體的應用平臺,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向重點領域覆蓋融合。

(2)著力提升特色產業鏈水平。按照謀鏈、擴鏈、補鏈、強鏈的總體思路,圍繞裝備制造、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具有西部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加快培育引進行業龍頭企業,提升本地中小企業配套能力,加快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支持信息服務機構面向工業行業提供專業化服務,著力發展服務外包、工程設計、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技術服務。以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為途徑,以西安高新區、成都高新區、重慶高新區等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和產業園區為載體,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集成電路、煤化工、汽車等一批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有色、冶金、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

(3)培育壯大新型產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健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積極推動5G商用和移動物聯網建設發展。加快發展新型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無人機、增材制造等智能產業,培育VR、機器人、云端服務等信息相關產業,推廣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和服務型制造,打造“互聯網+新業態”。加快建設物聯網和現代綜合交通物流體系,打造綜合性、專業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貨物配載中心,推動無人機物流、冷鏈物流、第三方物流等快速發展。推廣基于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大健康、養老、教育、出行、物業、生活繳費等信息服務。推進文化旅游資源整合、項目結合、產業融合,加快推進“絲綢之路”旅游走廊、長江黃河旅游、紅色旅游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帶建設。扶持壯大廣告會展、動漫游戲、微電影、影視娛樂等文化創意企業,推動文化遺產、娛樂演藝、出版發行、觀光創意、節慶會展等行業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二)構建立體開放格局,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1)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國際航空樞紐、高鐵網和高速公路網建設,開通更多的國際(地區)客運、貨運航線,構建起西部對外開放的航空大通道,形成陸空聯動、多式聯運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提升“長安號”“渝歐”“蓉歐”等國際貨運班列運行水平,打造西部地區國際貨運班列品牌。提升絲博會、西博會、歐亞經濟論壇等西部論壇和展會的國際影響力,辦好“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電影節、旅游博覽會等活動。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人文交流、資本流動、技術合作、信息交換,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暢通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各類要素融合發展的格局。

(2)進一步提高自貿試驗區建設水平。充分發揮四川、重慶、陜西等地自貿區的功能,按照“應放盡放”的原則,將省、市、縣三級管理事項下放或委托自貿試驗區,推行海關企業注冊及電子口岸入網全程無紙化,支持探索“極簡改革”,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加快自貿區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能源等資源的國際貿易平臺和交易平臺,完善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平臺功能,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3)推動西部地區企業大規模“走出去”。支持引導電力、光伏、有色金屬、現代農業等有實力的西部龍頭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共建港口、空港聯盟,支持中歐班列、中亞班列增點擴線。開拓東盟、日韓、中東歐、非洲等市場,鼓勵產業集群、專業市場“組團出海”。

(4)促進消費不斷提檔升級。加快實施消費促進行動計劃,構建更加成熟的消費細分市場,促進消費回流。推動實物消費提質擴容,積極推動信息消費,發展中高端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信息產品,豐富環境保護產品等綠色消費品的生產,加大西部地區產品品牌推廣力度。規范引導服務消費,進一步放寬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支持社會力量和市場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服務產品,積極培育網絡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時尚消費等消費新熱點,加快推進城市社區商業綜合服務體系等項目建設。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梯次升級,暢通城鄉雙向聯動銷售渠道,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廣泛開展“農商互聯”網銷對接。加強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加強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完善消費者維權機制,讓老百姓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稱心。

(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蓬勃發展

(1)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務服務提速增效,建設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推進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跨業務協同管理和服務,實現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軍民融合等方面,打破各種“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等隱性壁壘。提升政策執行水平,進一步細化、量化惠企政策措施,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民營企業增強獲得感。健全法規制度,加強民營企業產權保護,促進執法規范化,建立完善行政執法監督制約機制,著力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2)支持民營企業多層次、多樣化發展。弘揚誠實守信、勤勞致富的企業家創業精神,引導民營企業依法依規、依據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鼓勵中小企業加快成長,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支持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支持民營企業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培育更多的行業“小巨人”、“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

(3)著力降低企業各類成本。不折不扣落實好國家關于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的“規定動作”,持續完善各地的“自選動作”,打好降成本“組合拳”,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加快發展。持續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切實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構建風險投資、產業投資、金融產品、資本市場等融資支撐體系,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業務縣域全覆蓋。制訂企業上市“百戶計劃”,解決大中型民企“融資難”問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擴大生態普惠民生福祉

(1)加快環境污染防治。推進“鐵腕治霾、科學治霾、協同治霾”,強化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有的放矢抓好“散亂污”企業整治,加快散煤治理步伐,加快省會城市主城區的重化工企業搬遷。加快實施西安、蘭州等北方地區清潔能源取暖城市試點,有序推進城鄉冬季清潔供暖,實施縣級以上城市煤改氣、煤改電或潔凈煤替代工程,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農村改灶、改炕工作。積極開展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加快實施火電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確保重點企業污染排放達標。健全“河長制”“湖長制”責任體系,以“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為重點,全面加強水源地保護,強化長江、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南水北調”水源地水質保護,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濕地修復,確保重點流域水質穩定達標。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行動,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土壤污染調查、管控和修復,加大涉重金屬等重點企業監管和專項環境執法力度。以城鄉垃圾處置為重點做好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在大中城市試點推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安全利用,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試點示范。

(2)推動經濟綠色發展。統籌制定差別化的產業、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干旱地區、退化草地等脆弱生態的治理和修復。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培育支持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示范企業建設。鼓勵支持創建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加快構建具有西部地區特色的綠色產業發展體系。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應用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健全綠色發展考評體系,落實損害生態環境終身責任制度。

(五)健全區域協調機制,發揮好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1)建立區域協調機制。由中央相關部委牽頭,西部地區各省份參與,通過聯席會議等形式,以區域空間資源的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為核心,統籌規劃、整體部署,明確區域內合作的重點領域與發展方向,優化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和流動,協調解決區域合作的重點問題,形成區域互動、城鄉聯動、陸海統籌的協調發展格局。以成都、西安、重慶等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為重點,加快打造區域大都市圈,明確城市間的產業分工,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主的產業梯度。加快建設區域一體化市場,大力實施市場規則體系共建、創新模式共推、市場監管共治、流通設施互聯、市場信息互通、信用體系互動。推進區域優質教育、基本醫療和公共服務、人才等資源共建共享,完善醫保跨地結算。建立商務、海關、外匯管理等涉外交流信息共享機制,擴大跨區域通關范圍。完善次區域合作機制,對于污染防治、開發開放、社會治理等有共同需求領域的毗鄰省份,應在省級層面加強協調,更多運用市場化手段共同推進,逐步形成多形式、寬領域、深層次的務實合作。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發達經濟區交流合作。

(2)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堅持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推動高鐵、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三鐵”融合,暢通交通“大動脈”。四川加快推進成南達萬、成自宜高鐵和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漢巴南等鐵路項目。加快建設馬爾康至青海久治、資陽至重慶潼南、廣安至陜西鎮巴、宜賓至云南威信、綿陽至九寨溝、宜賓至攀枝花等進出川高速公路。廣西提出完善北部灣港口現代化交通集疏運體系,加快打通“最后一公里”。寧夏提出打造西部區域性航空樞紐,開辟銀川至香港、伊斯坦布爾等國際(地區)航線,開通直達所有省會城市航線。

(3)打造“西三角”區域增長極。重慶、成都和西安是國家中心城市,也是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積極打造以重慶、成都、西安三座大城市為核心的“西三角”經濟區,整合三地優勢資源,加強總部經濟、能源金融、服務貿易等領域產業合作,在整個“西三角”經濟區中形成功能互補、產業鏈銜接的格局。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西三角”經濟圈協同發展,促進關中、成渝城市群互聯互通,共享共贏,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1)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加強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動態管理,深化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分類施策,做好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落實健康扶貧、社保兜底等政策,探索資產性收益扶貧等方式,確保扶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突出抓好產業扶貧,積極發展電商、旅游等產業扶貧新業態,鼓勵有條件的貧困縣創辦扶貧產業園,實現每個有勞動能力、有參與意愿的貧困戶都有扶貧產業項目帶動。抓好深度貧困地區攻堅行動,加快交通、水利、電力、網絡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扶貧扶志行動,完善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政策,加強技能培訓,推廣先進典型,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新冠肺炎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及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實行單列管理,納入重點幫扶,確保“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2)穩步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在西部地區工作,扎實做好退役士兵、下崗職工、貧困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工作,加大對創業示范園、高技能實訓基地等的支持力度。就業政策向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傾斜,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全力做好穩就業工作。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完成農村學校“全面改薄”工程,著力解決大中城市“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訂單式”培養,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力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支持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蘭州大學等重點高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步伐。持續推進醫改綜合試點,進一步調整公立醫院收入結構。加強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設備和人員配置,加快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加快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與管理,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加快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等項目建設,促進中醫藥及醫養結合發展。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行“菜單式”“訂單式”公共文化服務,落實公共圖書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政策。傳承西部文化品牌,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

(3)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貫徹落實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穩步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延長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繳費費率政策執行期限。積極、穩妥地實施居民養老基金的投資運營,實現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政策。提供適合殘疾人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全力做好低保、優撫、救助、慈善,以及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關愛服務等工作。

(4)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進一步夯實企業主體責任,嚴防、嚴管、嚴控食品、藥品安全風險,提高食品全產業鏈供給質量,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做好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努力從源頭上化解矛盾。持續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構建黑惡犯罪“打防管控”一體化長效機制,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1]作者簡介:姚慧琴,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耀華,經濟學博士,就職于陜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宏觀經濟研究處;梁書源,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范佳潔,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2]資料來源:西部各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

[3]資料來源:《中國和社會發展統計年鑒》(1999年)。

[4]西藏由于缺乏統計數據,沒有被納入西部省份間進行對比分析。

[5]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9)》。

[6]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8)》。

[7]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9)》。

[8]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7)》。

[9]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9)》。

[10]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隆县| 迁安市| 乡城县| 庆城县| 二手房| 关岭| 辽阳县| 元谋县| 遂溪县| 洛川县| 汉沽区| 高要市| 青龙| 方正县| 宜章县| 福泉市| 株洲县| 麦盖提县| 江华| 赤水市| 桐庐县| 杭锦后旗| 灵武市| 通城县| 将乐县| 青浦区| 射洪县| 奉化市| 垦利县| 峨眉山市| 罗源县| 永新县| 荣成市| 马边| 金阳县| 沾化县| 五家渠市| 凌源市| 长海县| 奉贤区|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