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20)
- 張麗君等
- 1280字
- 2024-03-28 18:43:30
(二)持續深化產業發展和就業幫扶
發展產業、增加就業是實現剛脫貧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在下一階段的扶貧工作中,要積極創新,持續深化產業和就業幫扶工作。除了要繼續做好產業發展和就業幫扶常規工作外,還要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是要立足民族地區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做好產業發展規劃,避免盲目性、短視性。要根據地區的資源稟賦、生態條件以及產業發展基礎,積極研判國家政策,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布局。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特色農產品向標準化、規范化、品牌化的加工行業發展。引進一批加工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輻射能力強的生產加工企業落地脫貧地區,帶動當地產業發展。二是要充分利用東西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平臺,打通脫貧地區與發達地區勞動力的輸送通道,加強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管理,同時做好相應的技能培訓,完善勞務輸出人員及其家屬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切實實現就業扶貧。其中,云南省祥云縣產業發展模式以及昭通市勞務合作扶貧模式值得借鑒。
1.祥云縣鹿鳴鄉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模式[10]
云南省祥云縣鹿鳴鄉位于祥云縣東南部,長期以來以煤炭產業為主,農業以種植烤煙、水稻、玉米為主,產業結構單一。隨著煤礦資源枯竭以及煤礦企業的全面關停,產業發展滯后,鹿鳴鄉的群眾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
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鹿鳴鄉立足鄉情,廣泛論證,堅持因地制宜,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群眾發展適合當地的青花椒種植、柑橘種植、美國山核桃種植、生豬養殖等特色種養產業,實現發展產業就地脫貧一批。通過發展經濟果木林,既優化了鹿鳴鄉的產業結構,又涵養了水源,保護了山區生態。實施生態補償政策,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或生態保護人員,實現工資性的穩定收入;成立產業合作社,讓群眾通過參與合作社,就地實現勞務收入。
2.昭通市勞務合作扶貧模式[11]
昭通市地處云貴川三省接合部的烏蒙山區腹地,是集革命老區、地震災區、散居民族地區、生態脆弱地區于一體的深度貧困地區。長期以來,昭通市受到區位、交通、歷史等條件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針對昭通市自然條件惡劣、產業發展滯后、“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現實狀況,昭通市與廣東省東莞、中山兩市堅持把勞務協作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為重點,探索提升勞務合作新模式,提高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率,實現群眾“輸得出、穩得住、能增收、促脫貧”。按照“昭通所需、東莞中山所能、協作共贏”的原則,結合昭通人力資源豐富和珠三角城市用工緊缺的實際,三方建立議事協調、定期會商、對口聯系、結對幫扶、考評激勵等機制,全力推動勞務協作工作。同時,昭通市發揮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主導和宣傳引導作用,逐戶逐人摸清勞動力現狀、培訓需求和就業意愿,針對性進行幫扶,推動實現轉移就業。
2019年,昭通市培訓貧困人口36391人次,轉移輸出貧困人口到廣東省就業14797人,省內就地就近就業48868人,到其他省市就業18026人。2020年,在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情況下,點對點輸出昭通籍勞動力到廣東務工32031人(東莞10971人、中山50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0800人(東莞3953人、中山18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