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20)
- 張麗君等
- 1482字
- 2024-03-28 18:43:31
(三)創新拓展健康扶貧模式
健康扶貧通過降低貧困人口的經濟脆弱性和健康脆弱性,斬斷“疾病—貧困—疾病”的惡性循環,能夠化解因病致貧、返貧的現實困境。不斷完善健康扶貧成果是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點之一。除了要繼續推動城鄉醫療服務均等化,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醫療救助等制度的覆蓋和銜接外,還要做好剛脫貧人口的心理健康保障工作,面向脫貧人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強推進健康扶貧方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河北省臨西縣的模式值得借鑒。
1.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醫療扶貧新模式[12]
2013年,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等八部門有關要求,清華大學啟動定點幫扶云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的工作。南澗縣地處海拔較高的偏遠山區,受地理環境、經濟狀況、衛生保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先心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一附院”)積極發揮心臟中心醫療技術水平的國際領先優勢,創新救助模式。經過實踐探索,一附院創造性地提出了“農合(醫保)報銷一部分,基金救助一部分,醫院減免一部分”的聯合救助方式,切實解決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一附院簽訂幫扶協議,提供技術指導。醫院醫生不定期為當地醫院提供技術指導,幫助、帶動地方醫院科室發展。同時,免費接收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賓川縣、彌渡縣等地的心臟超聲診斷和新生兒科專業醫務人員進修學習,支持當地醫院學科建設和業務水平提升,并持續進行技術幫扶,促進科室建設。
一附院先心病醫療救助項目從最初的南澗、大理,輻射到周邊地區并走向全國,先后在先心病高發的云南、貴州、四川、西藏、寧夏等十幾個省區的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廣泛開展幫扶救治。幫扶救助范圍覆蓋全國28個省份,涉及近50個國家級貧困縣,受益人群包括漢、滿、蒙、回、藏等40多個民族。
2.臨西縣阻斷因病致貧返貧模式[13]
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2018年,全縣6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行列。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臨西縣經深入調研后發現,因病致貧返貧日益成為扶貧工作最大的難題。2017年起,該縣把實施健康扶貧作為重中之重,持續創新機制,阻斷因病致貧返貧路徑,實現因病致貧返貧“零發生”。
一是實施免費體檢,推動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2017年以來,該縣以“免費體檢、免費開方、提供優質治療、提供優良服務”為主題,每年為全縣農民開展健康體檢服務,累計已服務83萬余人次,并建立了翔實的“健康數據庫”,有力幫助農民群眾實現了對疾病的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二是建設“健康小屋”,開展科普、治療、康復全服務。該縣充分運用健康體檢大數據分析成果,在患慢性疾病人數相對較多的村域,堅持以村連片擴面,分批次建設“健康小屋”71個,實現了65個貧困村的全覆蓋。
三是實行健康巡診,打通健康扶貧“最后一公里”。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瀕臨和極易返貧戶、孤寡老人、殘疾人、長期臥床患者等,建立健全預警機制,制定了健康巡診制度,成立由幫扶專家、縣級醫院醫務人員、基層醫生組成的健康巡診服務隊,統一配備健康巡診車,為群眾提供家庭病床、上門換藥、康復指導等病前、病中、病后全方位健康服務。
四是發展健康智能網絡,提升健康扶貧水平。借助“互聯網+”技術,建設覆蓋全縣的手機家庭醫生簽約移動平臺,隨時提供線上互動咨詢、專家問診、慢性病管理、預約轉診等服務。在全省率先開通了以縣中醫院為核心、縣鄉村一體化的中醫智能診療系統,患者在家門口的衛生室就能享受“好醫+好藥”的服務。與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合作,組建了覆蓋縣、鄉、村的“在家看京醫”遠程會診服務平臺,打通了“綠色轉診渠道”,實現身在臨西也能便捷“看京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