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20)
- 張麗君等
- 1058字
- 2024-03-28 18:43:29
(四)社會扶貧力量薄弱
在全國性的扶貧開發工作中,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扶貧事業中。國企、民企、社會組織和個人在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從最初單一的捐錢捐物擴展到教育、醫療、養老等的全面幫助。但從總體來看,民族地區社會扶貧力量還比較薄弱。
1.企業扶貧可復制性不高
目前民族地區企業扶貧最常見的形式是,利用企業的營銷平臺推出各項活動,幫助貧困地區售賣農產品;或者通過消費扶貧,直接購買貧困地區或貧困戶的農產品;或者投入大量資金,幫扶貧困村發展某一農產品。這種幫扶能夠在短期內緩解貧困問題,但一些企業和貧困地區忽視長期、穩定的脫貧機制建設,一旦離開企業的幫扶,貧困村和貧困人群很容易再次陷入貧困狀態。
民族地區企業扶貧活動也涌現了很多成功案例,如地產企業帶動建立基礎設施、食品企業帶動發展生態農業等,但是因為各貧困地區自然、區位、發展基礎等都大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精準扶貧政策,各企業間更是千差萬別,擅長的領域不盡相同,所以企業扶貧更多的是一種“自然涌現”的現象,其可復制性較差,即使有成功的案例在前,也難以簡單地復制、推廣。
2.社會組織專業化程度不高
首先,活躍在民族貧困地區的社會組織由于成立時間較短,不少都缺乏成熟、專業的管理運作體系,管理缺位、失位現象較多,相對滯后于扶貧的實踐需要。其次,很大一部分具有官方背景的社會組織管理不夠規范,專業化程度有限。最后,不少社會組織隊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長期雇用的專業人員,工作人員的專業性和職業技能水平不高,能為貧困地區提供的專業化幫助有限。
較多客觀因素限制了民族地區社會組織的專業化發展。社會組織的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贊助、社會捐助、政府補貼等,自身盈利能力弱。而民族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社會財富有限,企業贊助、社會捐贈等資金與東部地區相比遠遠不足,社會組織資金緊張、資金可持續性差的問題比較突出,導致民族地區的社會組織很難吸引專業人才,后續發展難以得到保障,不利于其長期穩定發展。
3.社會扶貧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社會扶貧多以項目形式出現,缺乏長期規劃安排,當項目結束時,資金、人員大量撤出,而當地政府對項目成果的后續管理和發展力不從心。同時,扶貧項目很多是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自發性行為,政府通過減稅、補貼等方式給予鼓勵,所以各企業和社會組織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管理和長遠的協調規劃。并且,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援助力度很大程度上還受到整體經濟形勢、企業當年盈利情況、社會組織發展情況的影響,它們的幫扶措施、資金并不能長期穩定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