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20)
- 張麗君等
- 1360字
- 2024-03-28 18:43:29
(三)健康扶貧還不完善
健康扶貧是中國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精準脫貧中最有效的治貧方式之一。民族地區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由于發展基礎差,健康扶貧還不完善。
1.農村地區醫療條件相對不足
首先,民族地區農村醫療人才極度缺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醫學專業人才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大醫院,因為可以接觸更為先進的醫學知識,提升業務能力,也可以獲得更豐厚的薪資,享受更舒適的生活,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其次,民族地區農村醫療機構缺乏先進的醫療設備,稍微復雜的手術需要轉到縣里,甚至市里的醫院才能進行,部分地區的新藥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最后,由于民族地區農村醫療能力弱,對群眾健康的整體保障度不高,群眾不愿意在村衛生室、鄉鎮衛生所就醫,加劇了惡性循環,導致村衛生室、鄉鎮衛生所更加無法獲得優秀的醫療人才和先進的設備。當出現大規模衛生疾病時,市、縣的幾所大型醫院難以承擔整個地區的醫療服務需求,使得疾病控制難以到位。
2.醫療保險和疾病救助系統建立不完備
按照建檔立卡的數據,我國貧困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比例分別超過40%、14%。治療重大疾病動輒花費幾十萬元,一般的農村家庭根本無法承擔,一旦家庭中主要勞動力生病,家庭不僅沒有了收入來源,還無力支付巨額醫療費,到最后負債累累。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雖然解決了醫療保險的受益人口數量問題,但是受益人群的報銷比例相對偏低,無法保障大病的治療[3]。而現有的保險類別繁多,保障內容各不相同,保險知識在全民中的普及度不高,人們對保險沒有全面的認知,不少人還存在對保險的不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醫療保險行業的發展。
當家庭無力承擔巨額醫療費,在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無力保障的范圍之外,疾病救助、社會救助等一些人道主義救助是最后的保障。但是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整、成熟、正規的救助系統。雖然近些年出現了一些網絡眾籌活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家庭的燃眉之急,但是因為信息的準確性得不到保障,對這種救助形式的爭議一直存在。
3.對貧困群體心理健康問題關注不足
目前健康扶貧主要關注的是身體健康問題,致力于從各方面完善醫療體系、提高醫療水平、減輕疾病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負擔,但一直存在的貧困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沒有得到重視。
貧困群體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卑心理。貧困人群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生活積極性不足,表現為“相對剝奪感”較為強烈、“人生目標感”比較模糊、“生活認知感”普遍消極。[4]二是因循守舊。貧困人群思想僵化,封閉排外,不愿意去接觸、了解現代社會觀念和思維方式,主動學習意愿低。[5]三是不平衡心理。貧困群體面對經濟差距,或者當政策沒有惠及自己時,會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對待,進而采取偏激手段。四是愛面子心理。有些貧困戶出于愛面子的心理,在調查中過度抬高實際生活水平狀況,不希望被貼上“貧困戶”的標簽[6];還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贈送過高的禮金、生活消費水平過高等。五是好逸惡勞心理。部分貧困人群不愿承擔正常強度的體力勞動,總是為自己尋找一些借口來逃避工作。
長期陷入貧困的人群并非同時具有以上心理特征,但總是或多或少具備其中一條或幾條特征。而當前的精準扶貧仍主要關注物質領域,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與社會實踐存在明顯脫節,研究成果很難實際運用于公共政策和扶貧實踐[7]。
- 說官衙門道(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周禮與“家天下”的王制:以《殷周制度論》為中心(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新編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教材:2018年版
- 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向縱深
- 中國特色現代治理研究:兼評成都實踐
- 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世界看中國)
- 轉型期城市社會治理研究
- 中國革命的現代變奏:毛澤東革命思想研究
- 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
- 中國共產黨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組織史資料(第三卷)
- 2050中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 陽泉郊區實踐:政黨中心治理模式的一個詮釋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實踐教程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
- 科學民主與規范高效的統一:民主集中制的決策與執行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