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怎一個“嚴”字了得

蘇洵從程夫人那里接手對兩個兒子的教育,是在父親蘇序去世后。他在外面晃蕩了兩年后回鄉奔喪,屢試不中,心灰意冷,“悉焚舊稿,絕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學術”,從此后再沒有離家遠游,把生活重心轉移到培養二子身上,開始親授蘇軾和蘇轍。

蘇洵先為兩個兒子正式取名,他感覺兄弟倆雖然相差不到三歲,但性情迥異:蘇軾比較活潑,性格外向;而蘇轍相對敦厚,內斂許多。因此蘇洵給大兒子取名蘇軾,字子瞻;小兒子為蘇轍,字子由。

“軾”的本意是古代馬車上前方的橫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車把手”。“轍”更容易理解,都知道“南轅北轍”的成語,就是車輪在地面上軋出的痕跡,俗話稱為“車轱轆印”。蘇洵頗有學問,后來成功躋身“唐宋八大家”,為何給兩個兒子取這樣的名字,一個“車把手”,一個“車轱轆印”呢?

或許不少人問過蘇洵這個問題,后來他索性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說》來解釋,文中寫道:“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翻譯過來大意是:“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有重要作用,唯獨作為扶手的‘軾’,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不過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給你起名為‘軾’,是擔心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因此,車毀馬亡,禍患也不會殃及車輪印上,車輪印能夠處在禍福之間。轍兒啊,給你起名為‘轍’,就是希望你能免于災禍。”

可憐天下父母心,古往今來都一樣。

蘇軾字“子瞻”,同樣和駕車有關,古人駕車時,通常會扶著把手瞻望路況,蘇洵以此作為蘇軾的字,就是希望他凡事多看、多想,三思而后行。而讓蘇轍字“子由”,是希望他別太束縛自己,在人生的路途上,放心大膽往前走。

正所謂“知子莫如父”,蘇洵就像一個預言家,很早便預感到兩個兒子將來的命運。他真正的用意,是想用取名的方式讓他們能夠免于災禍,就這一點來講,并不算成功。“性格決定命運”,每個人有什么樣的際遇,說到底和自身的個性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想通過取名獲得大富大貴或躲避災禍,大多是為了尋求一種心理安慰。

在蘇軾看來,父親的教育方式和母親迥然不同,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那便是“嚴”,嚴到什么程度呢?幾十年后的蘇軾夢到當年讀書的情形還會被驚醒,為此他作了一首《夜夢》,其中寫道:“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畢《春秋》余,今乃粗及桓莊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大意是說,自己夢到年少時快樂的嬉戲時光,突然想起父親讓自己讀的書,一下子就沒了玩的興致。當天本來應該讀完《春秋》這部史書,結果才讀到桓公、莊公部分,不及全書的三分之一。擔心父親來檢查家庭作業,所以感到提心吊膽總是不踏實,好像嘴里掛了魚鉤的小魚一樣焦慮不安。

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已經六十多歲了,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島,過著清苦艱辛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夢見兒時父親督促自己讀書的事情,可見留給他的記憶之深刻。

同樣是在海南,有天蘇軾聽到幼子蘇過的讀書聲,不由想起四十多年前,自己還年少時,父母也非常喜歡聽他的瑯瑯讀書聲,為此蘇軾賦詩一首:“孺子卷書坐,誦詩如鼓琴。卻去四十年,玉顏如汝今。閉戶未嘗出,出為鄰里欽。家世事酌古,百史手自斟。當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蘇洵對蘇軾兄弟的教育,有兩點對于后來他們科舉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重讀史。“蘇學重史,始于蘇洵”,蘇洵對史書充滿興趣,熟讀《史記》《漢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他不是死讀書,而是注重對古今是非成敗道理的分析探討,用歐陽修的話說,“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圣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發。”蘇洵要求二子從小背誦乃至抄寫史書,同時親自編寫教材教授兩人。據蘇轍回憶,當初在書堂中,二人讀得最多的就是史書,這使得蘇軾兄弟后來對歷史典故信手拈來,對治亂浮沉頗有見解,做到了“閉門書史叢,開口治亂根”。

二是寫實文。蘇洵一直倡導學習古文,反對當時盛行的“虛浮不定”“浮艷怪澀”的文章,主張應“有為而作”。恰好文壇領袖歐陽修正推動改革文風的運動,科舉考試將重點轉為聯系實際的“策”。蘇洵敏感地觀察到這一變化,并落實到對兩個兒子的教育中,教導他們要寫“不得不為之文”,不要“為文而文”,并讓他們背誦和模仿韓愈、歐陽修等名家之作。這樣的教導方法順應了文風改革的趨勢,為后來兩個兒子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洵如此費心的教導,很快便收到了成效。蘇軾在十歲時,蘇洵布置給他一篇命題作文《夏侯太初論》,夏侯太初就是夏侯玄,是三國時魏國的重臣,因參與推翻司馬師的密謀而被捕,臨刑前,他神情不變,舉止自若。蘇軾在文中寫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一口鍋時失聲尖叫;人能夠與猛虎搏斗,卻因突然被蜂蠆所螫而驚慌失色。言外之意是人們在大事面前雖然表現得很鎮定,但如果遇到一些沒有思想準備的突發事件,反而會驚慌失措。

蘇洵對此句極為贊賞,心里樂開了花,這個兒子年齡如此小便能熟悉歷史典故,寫出如此出色的警句,如果好好加以教育,前途定會不可限量。蘇軾自己對此也很得意,后來,他所作的《顏樂亭詩并序》《黠鼠賦》中都引用過這兩句話。

當時流行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私塾教育,蘇洵不僅自己教,還為兒子選擇良師。眉山當地的大學者劉微之在壽昌院設館授課,有上百個學生,蘇洵將兩個兒子送往那里就讀。不到三年時間,便已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有一次,老師劉微之寫了一首關于鷺鷥的詩——“鷺鳥窺遙浪,寒風掠岸沙。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講的是羽毛如雪的白鷺正在水邊捉魚吃,捕魚的人突然過來,白鷺受驚飛起,落下的羽毛像被風吹斜的一片片雪花。學生們聽后都拍手叫好,只有蘇軾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這不“科學”,依據他的觀察,如果白鷺被驚嚇應該是會落到蘆葦叢里藏起來的。

于是,蘇軾對老師說:“先生的詩寫得很好,不過最后一句改作‘雪片落蒹葭’應該更好!”劉微之聽后不僅不生氣,反而大喜,覺得這樣一改不僅貼切,因為《詩經》所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還使得意境有了很大提升。當著眾學生的面,對蘇軾大加贊賞,并表示自己已經沒有資格做他的老師了。

不畏權威,敢于直言,蘇軾這一個性從小便很鮮明。當然,他后來的人生起伏,多半也與此有關。

蘇軾、蘇轍的讀書歲月雖然很辛苦,但同時也很快樂。蘇軾曾這樣描述自己在牛背上讀書的情景——“我昔在田間,但知羊與牛。川平牛背穩,如駕百斛舟。舟行無人岸自移,我臥讀書牛不知……”

當時蘇軾經常和小伙伴們玩一種叫作“聯句”的文字游戲,即出個題目,每個人輪流作一句或兩句,串聯起來,便成為一首完整的詩。有一天,天降大雨,蘇軾兄弟和小伙伴程建用、楊堯咨被困在學舍,幾個覺得無聊,便發起聯句作六言詩。程建用起句道:“夜松偃仰如醉”,說晚上的時候,松樹有的枝高一點,有的枝低一點,看上去好像是一個人喝醉酒了一樣。楊堯咨續道:“夏雨凄涼如秋”,夏天的時候下一場雨,天氣涼了,秋天到了。第三個是蘇軾:“有客高吟擁鼻”,來了一個人,看到如此好的景致,仰起臉來,大聲地吟誦著詩。最后蘇轍出場了,他當時還不到十歲,這個對他來講頗有難度,情急之下吟了一句——“無人共吃饅頭”,搞得其他三位捧腹大笑。

這樣無憂無慮的歡樂時光,注定是短暫的。轉眼間,蘇軾和蘇轍長成了大小伙子,蘇洵覺得是時候為兩個兒子考慮成家的事情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个旧市| 左权县| 长兴县| 英山县| 大化| 鄂伦春自治旗| 三原县| 岚皋县| 巴青县| 普洱| 延吉市| 永丰县| 城口县| 嘉祥县| 龙南县| 白城市| 乡宁县| 慈利县| 河南省| 焦作市| 金堂县| 孙吴县| 建瓯市| 新民市| 苍梧县| 仪征市| 广水市| 连南| 江山市| 手机| 綦江县| 博湖县| 宝清县| 大姚县| 外汇| 化州市| 嘉义市| 巢湖市| 雷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