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成為蘇東坡
  • 趙海峰
  • 2803字
  • 2023-08-16 16:45:28

大家閨秀程夫人

對于蘇洵來講,“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但對于蘇軾和蘇轍來講,這位父親多少有些不負責任,說趕考就趕考,說旅游就旅游,一走就一年多。即便在家,通常也是把自己關在書房里苦讀,父子之間的交流不多,甚至父親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也是模糊的。真正給予他們啟蒙教育的,是母親程夫人。

程夫人當年嫁給蘇洵,在外人看來算是“下嫁”。雖然蘇家衣食無憂,但無法和程家相比。程家原本是北方的世家,在唐朝末年跟隨唐僖宗入川,自此便定居在眉州。程家世代為官,蘇洵的岳父程文應官至大理寺丞,家境殷實,是眉山首屈一指的家族。“程氏富而蘇氏極貧”,在優越條件下長大的程夫人來到經濟狀況相對較差的蘇家,并沒有感到絲毫委屈,恭守婦道,孝敬公婆,勤儉持家,一如司馬光在《武陽縣君程氏墓志銘》中寫的:“夫人入內,執婦職,孝恭勤儉。”

嫁到蘇家物質生活變差,程夫人尚能忍受,但攤上一個不求上進的丈夫,心里多少有些不快。只是“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只能默默承受,期待著有一天丈夫能醒悟過來。蘇洵起初并不知曉自己夫人內心所想,后來才明白,所以他在《祭亡妻程氏文》中寫道:“昔予少年,游蕩不學,子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感嘆折節,以至今日”,表達了自己的愧疚之意。

程夫人沒白等,蘇洵終于浪子回頭,開始發憤讀書,她心里自然高興,全力以赴予以支持。不過,由于人丁的增加且丈夫沒有經濟來源,一家人的生活急轉直下,有時甚至入不敷出。

蘇洵意識到這個問題,看著程夫人操持勞累,教育子女盡心盡力,卻能安貧守志,“甘此蔬糲”,深為感動。他對程夫人說:“吾自視,今猶可學,然家待我而生,學且廢生,奈何!”說自己學習能力沒問題,但如果專注于讀書,家中的生計又靠誰呢?程夫人說:“子茍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只要你立志苦讀,家庭生計的事我來擔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有人建議程夫人向其娘家求援,程夫人對此答道:“如果我向父母請求資助,父母肯定會答應,但別人就會說我的丈夫沒有出息,那怎么行呢?”為了緩解困難局面,程夫人賣掉了自己的首飾珍玩,籌集資金,在眉山城的紗縠行租借門面房做起了買賣。程夫人頗有經商天賦,生意越做越大,“不數年,遂為富家”,蘇家的經濟狀況得到了根本好轉,在紗縠行附近購置了一套花園式的宅子。蘇軾有詩云:“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高樹紅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腳婢,雨中擷園蔬……”程夫人靠一己之力不僅免除了蘇洵讀書趕考的后顧之憂,也為蘇軾、蘇轍營造了良好的讀書環境。

蘇洵能討到這樣的夫人,是他的福分。而蘇軾、蘇轍有這樣的母親,則是上天對他們的恩賜。如今,教育兩個孩子的重任又落到了這位“又當爹又當媽”的全能母親身上。

蘇軾七歲時開始讀書,在此之前的生活,可以用“無憂無慮”來形容。他和蘇轍以及外婆家的表兄弟等經常去野外游玩,“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蘇軾在前面走,蘇轍跟在后面,天天玩得不亦樂乎。這樣快樂的童年時光一直為蘇軾所懷念,他后來在《送表弟程六知楚州》予以記述——“我時與子皆兒童,狂走従人覓梨栗。健如黃犢不可恃,隙過白駒那暇惜。醴泉寺古垂橘柚,石頭山高暗松櫟……”

后來蘇軾和弟弟進入天慶觀讀書,他們的老師是道士張易簡。蘇軾后來對道教很感興趣,和從小受到道家的啟蒙教育有很大關系。蘇洵赴京趕考后,程夫人讓兩個兒子回家,由她親自來教授。

程夫人出身名門,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宋史·蘇軾傳》中說:“(蘇軾)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夫人喜歡挑選古往今來的歷史故事教育蘇軾兄弟,分析成敗得失,而且總能講出其中的要害。

有一天,程夫人帶著蘇軾在家讀《后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時的名士,是當時反抗宦官集團的領頭人之一,在“黨錮之禍”中被迫害。在與母親訣別時,他說:“母親,我對不起您,只能由弟弟孝敬您,我跟隨先父去黃泉了。只是希望母親大人割舍這份恩情,不要過度悲傷。”他母親回道:“兒子你今天能與李膺 、杜密齊名,死也無憾了!想有好名聲,又求長壽,怎么能兩者兼顧呢?”范滂下跪受教,起來后看著自己的孩子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而下場如此。”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我多希望你做個壞人,趨炎附勢,隨波逐流,自己開心就好,可是想想,壞事畢竟是不能做的。我又想讓你做個好人,多做些善事,可是想想我這一生,又擔心你重蹈覆轍,也落得我這樣的下場。

程夫人被這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所打動,不由“慨然太息”。十歲的蘇軾問母親:“如果我要做范滂這樣的人,您會同意嗎?”程夫人答道:“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呢?”就這樣,程夫人經常以古代名士的作為來激勵蘇軾兄弟,“每稱引古人名節以厲之”,并告誡他們:“汝果能死直道,吾亦無戚焉。”

正直,是母親給蘇軾內心播下的第一顆種子。

程夫人給兒子們播下的第二顆種子是善良。她信奉佛教,對萬物生靈都心懷善念。蘇家庭院,草木繁多,許多家雀都來這里筑巢,程夫人嚴禁家人捕鳥取卵,因此來這里棲息的鳥兒越來越多。由于不擔心被加害,鳥兒筑的巢也越來越低,蘇軾在《異鵲》中寫道:“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家有五畝園,么鳳集桐花。是時烏與鵲,巢i15-001可俯拏。憶我與諸兒,飼食觀群呀。”當年他和蘇轍經常去觀察幼鳥的動態,還找些食物喂鳥雀,看著它們爭先恐后張嘴接食,呀呀亂叫,感到非常開心。

后來的蘇軾酷愛美食,但他卻一直有一塊心病,本想不殺生而吃素,但又不想虧待自己的口舌,為此非常糾結。最終選擇退而求其次,只吃“自死物”,不為口腹操刀殺生。

在被貶黃州的那段日子,蘇軾有一次去看望他的好友陳慥,途中想起前一年去他家時,陳家殺雞捉鴨來招待他的情形,故一見陳慥便先聲明,千萬不要為他殺生。之后又作了一首《我哀籃中蛤》,勸說陳慥戒殺,開宗明義講到“魚蛤雖小,但皆有情,被烹剎那,亦痛亦懼”。陳慥讀后受到感化,接受了蘇軾的勸告,不再殘忍殺生。

程夫人特別重視言傳身教,抓住生活中對于子女教育有利的事情,做出表率,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蘇軾在《記先夫人不發宿藏》中記錄了一件事,家里搬進紗縠行新居不久,發現前人窖藏的一壇金銀。對于這份意外之財,程夫人叫人重新埋好,把土夯得嚴嚴實實,并用此事教育蘇軾兄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財,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這是做人的準則。

后來蘇軾在鳳翔任職,住所在一棵古柳下。下雪時,有塊一尺見方的地方卻不積雪,天晴后,那塊地上鼓起數寸。他懷疑這是古人埋葬丹藥的地方,想挖開看看。夫人王弗對他說:“如果婆婆還活著,肯定不允許挖掘的。”蘇軾因此慚愧地打消了這個念頭。由此看來,“不取非己之財”的良好家風,深深影響到了蘇軾和妻子,他在《前赤壁賦》中的名句:“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想必也是源自母親昔日的教誨。

正是程夫人教導有方,鑄就了蘇軾兄弟正確的三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安乡县| 托里县| 丽水市| 宝坻区| 徐州市| 朝阳区| 永春县| 根河市| 黄大仙区| 连城县| 连江县| 奉贤区| 罗平县| 都昌县| 长寿区| 策勒县| 安顺市| 绿春县| 宁明县| 商水县| 隆昌县| 布拖县| 夏津县| 宁安市| 巴塘县| 抚松县| 大同市| 北票市| 方山县| 新干县| 潢川县| 平湖市| 海原县| 二手房| 普安县| 阿拉尔市| 吴川市| 藁城市| 儋州市|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