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初戀小二娘
蘇軾此前有過一段感情經(jīng)歷,不過大概率屬于暗戀,對象是自己的堂妹。具體來說,就是二伯蘇渙最小的女兒,沒有一個確切的名字,一般稱她為“小二娘”。
祖父蘇序去世后,蘇渙帶著家人回故里奔喪,蘇軾和小二娘第一次遇見。當(dāng)時蘇軾十二三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兩人在一起玩耍,蘇軾漸漸喜歡上了這個堂妹。但由于兩人同姓,屬于近親,受到道德倫理約束,婚姻自然無望,蘇軾只能將這份感情放在心底。
后來,小二娘嫁給了一個叫柳子文的男人,蘇軾在杭州做官時,曾經(jīng)到鎮(zhèn)江堂妹家小住。這一年蘇軾三十七歲,小二娘三十五歲,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這段日子里,蘇軾寫了兩首頗引人聯(lián)想的詩。其中一首寫道:“厭從年少追新賞,閑對宮花識舊香。”“年少”大概說的是蘇軾自己,“花”暗喻堂妹,“舊香”說的是一段舊情。相比于這首,第二首《杭州牡丹開時仆猶在常潤周令作詩見寄次其韻》表現(xiàn)得更明顯了:
羞歸應(yīng)為負花期,已是成陰結(jié)子時。
與物寡情憐我老,遣春無恨賴君詩。
玉臺不見朝酣酒,金縷猶歌空折枝。
従此年年定相見,欲師老圃問樊遲。
莫負黃花九日期,人生窮達可無時。
十年且就三都賦,萬戶終輕千首詩。
天靜傷鴻猶戢翼,月明驚鵲未安枝。
君看六月河無水,萬斛龍驤到自遲。
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牡丹花,但細細讀來卻另有深意,用“成陰結(jié)子”來寫牡丹似乎不妥,應(yīng)該是形容子女眾多的母親,而“空折枝”似乎是說自己在年少青春時錯過了一段感情,如果這樣理解正確的話,蘇軾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多年以后再與心上人見面時,怎奈她已嫁為人婦,成為人母,此情只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不過,對于這兩首詩是否反映了蘇軾的這份情感頗有爭議,但詩確實寫得很含蓄,中間充滿著一種異樣的情緒,用林語堂先生的話說:“在堂妹家盤桓的那些日子,東坡寫了兩首詩給她,那兩首頗不易解,除非當(dāng)作給堂妹的情詩看才講得通。”
公元1096年4月9日,小二娘去世。幾個月后,遠在儋州的蘇軾得知這一噩耗,表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悲痛,親自為堂妹寫了祭文,文中贊頌了堂妹的品格:“維我令妹,慈孝溫文,事姑如母,敬夫如賓。玉立二甥,實華我門。”對于堂妹的去世,蘇軾十分悲痛,說道:“萬里海涯,百日訃聞,拊棺何在?夢淚濡茵,長號北風(fēng),寓此一樽。”他在給表哥程之才的信中說:“報妹聞此,情懷割裂。”還寫了一封《與外甥柳宏書》給堂妹的兒子:“人來得書,北歸萬里,無是言者,獨不見我令妹、賢妹夫,此心如割,介夫何負亦早逝,念之痛不去心,相見當(dāng)一慟哭以瀉之。”可見,蘇軾對這位小二娘的感情非同一般。
三年后,蘇軾獲赦北歸,當(dāng)時他已經(jīng)身患重病,幾乎無法見客,但還是繞道鎮(zhèn)江,去祭拜了小二娘。蘇軾在她的墓前放聲大哭,久久沉浸在悲痛之中,以至于第二天,有人去探望他,發(fā)現(xiàn)蘇軾依然躲在床上“臥泣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