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公權(quán)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家世
北遷
小雨在淅淅瀝瀝地下著,風(fēng)有點冷,是從黃河上吹來的。
這是隋朝初年的一個乍暖還寒的清晨,在京都長安擔(dān)任內(nèi)史大夫的隋朝上開府柳昂,挈婦將雛,心情憂郁,從祖籍地河?xùn)|蒲州啟程,一路鞍馬勞頓,前往渭河北岸的京兆華原落籍定居。同行的人中,有他的多門親眷,其中有一位是柳道茂。
柳道茂的后人柳公權(quán)在近二百年之后才會來到這個世界上。
佇立于華原溝壑縱橫的曠野上,或漫步在唐長安城的宮殿里,柳公權(quán)很難遙想到先祖離別河?xùn)|時的情景,想象不到那天的冷雨是什么滋味。河開燕來,春雨瀟瀟,車馬揚不起輕塵,車轍帶不走家山的一草一木,鄉(xiāng)土依舊原地不動。先祖為什么跟著家族中的顯耀之人離別故土,另擇棲居地?是家道破落,還是遭遇年饉?而后落腳的地方為何不是別處,比如隋朝的京都長安,卻是長安城以北百里外的京兆華原?柳公權(quán)也難以知曉。
原來,隋朝建立后,罷九品中正制,宣布“舉選不本鄉(xiāng)曲”,地方人士甚至連擔(dān)任參軍等僚屬佐官的機會都沒有了,察舉、征辟之途徹底被堵死了,故里閭豪族、井邑衣冠竟紛紛萃處京畿,便于仕進。一些士族開始舍棄故鄉(xiāng)家業(yè),因赴考而遷徙移居,前往全國政治中心京兆長安和洛陽。一部分士族由于在外地做官,亦從舊籍另遷新籍,設(shè)籍或歸葬于兩京地區(qū)。柳昂正是因此,帶領(lǐng)家族遷居華原。柳公權(quán)的先祖柳道茂,為了家族的前景,也不得不跟隨柳昂,順應(yīng)時風(fēng),西入北遷。
原先的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選擇賢有識鑒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縣大小中正官,負(fù)責(zé)察訪本地散處的士人,綜合德才、門第定出“品”和“狀”,供吏部選官參考。所謂“品”,就是綜合士人德才、門第(即家世、官位高低)所評定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類別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一品為虛設(shè),無人能達到,二品至三品為上品,四品至五品為中品,六至九品為下品。在德才與門第中,定品時一般依據(jù)后者,叫“計資定品”。所謂“狀”,乃是中正官對士人德才的評語,一般只有一兩句話,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或“德優(yōu)能少”等。
在以往的中正制下,地方士族通過門閥和鄉(xiāng)議便可入仕并獲美差。而謀求科第要投刺干謁,馳驅(qū)于要津。地方士族昔日的特權(quán)漸趨消失,也不得不加入征文射策之列,進而向中央地區(qū)遷徙,以便獲得更多的社會關(guān)系,謀求科第、入仕、升遷的機遇,更方便地獲取功名利祿。
士族中央化的時代潮流如此洶涌,為了家族的承傳與子嗣的發(fā)達,辭別故土,也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河?xùn)|,即今天的山西永濟。黃河迤邐西來,拐了一個弓形的大彎,繞過河套漠野,自北向南流經(jīng)晉陜大峽谷,大河?xùn)|岸的這塊地方便稱為河?xùn)|。在漸漸舒緩,接納西來的渭水東去之前,有一處名為蒲津的關(guān)口,為虞舜建都之地,古稱蒲坂。被后世稱頌的舜帝時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理想中的王國。晉南黃河中游一帶的平川一望無際,也有跌宕起伏的山坳,雨量充足,氣候溫和,草盛水豐,宜獵宜牧,宜耕宜農(nóng),是適于人類聚集生活的寶地。舜選定了蒲坂為都,那時只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居住群落。到了北魏年間,戰(zhàn)亂頻仍,出于防御必要,始建蒲州的土圍墻,城墻高達三丈八尺多,城外還設(shè)有一條護城河。
這一天,載著柳家族人的車馬出了蒲州城門,過了護城河吱吱作響的吊橋,在城郊的大路旁停了下來。不遠(yuǎn)處的田野上,可以看見一處古柏簇?fù)淼哪沟兀?dāng)是河?xùn)|柳氏先祖的遺骸所在。
此刻,領(lǐng)頭的柳昂心頭大概也會掠過一縷滄桑的風(fēng)。胸腔中的那一脈遺傳自祖輩的血液,頓時化為淚水,在無聲地滂沱。
柳氏一族,乃河?xùn)|世家。同族柳僧習(xí)曾經(jīng)當(dāng)過北魏北地郡太守,其子柳慶曾任宜州刺史。北地郡與宜州都曾管轄之后的華原一帶。也就是說,河?xùn)|柳氏涉足京兆華原,不是自柳昂與柳道茂始。他們是步同族之后塵,踏上這片土地而落籍的。
帶領(lǐng)河?xùn)|柳氏這一支遷居華原的柳昂,祖父柳懿,為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出生入死,征戰(zhàn)沙場,官居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汾州刺史。柳懿加有將軍號,為四品、五品領(lǐng)兵刺史,在先朝北魏時代可謂權(quán)重一時。
但就在柳懿他老人家下世的時候,北魏王朝也如夕陽西下。初期的北魏雖然是由落后的部族建成的,卻能夠在大規(guī)模征戰(zhàn)中所向披靡,在北魏攻占中原后,大量人口變?yōu)樯矸莸陀诘杩偷碾s戶,北魏以宗主作為地方基層政權(quán)長官,擁有對多數(shù)沒有戶籍者的剝削和奴役權(quán)力,包蔭戶成為地主的私家人口。孝文帝死后,鮮卑貴族在生活上日益奢侈腐朽。繼之,宣武帝不親朝政,嬉戲無度,吏部公開賣官,大小官職都有定價。等到年幼的肅宗登位后,胡太后臨朝稱制,恣意妄為,朝政荒廢,恩威不立,天下官員幾乎無人不貪。文武解體,四方叛亂,國家土崩瓦解在即。
柳懿壽命不長,去世時留下兒子柳敏,也就是柳昂的父親,柳道茂的從兄,僅有九歲。柳敏爭強好勝,愛讀書,涉獵經(jīng)史、陰陽,卜筮之典籍,未成年時,就因父祖名望起家,為北魏員外散騎侍郎,后升遷為河?xùn)|郡丞。他以孝順母親遠(yuǎn)近聞名,能公平待人處事,很得鄉(xiāng)人的敬重。
然而,北魏朝廷腐敗,大批破產(chǎn)和失業(yè)農(nóng)民,為逃避繁重的賦稅徭役,假慕沙門。北魏末僧侶和各族民眾大起義爆發(fā)。北魏江山瀕危之時,鮮卑化漢人高歡出場,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建立東魏,都鄴城。另一個出場的人物,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殺死了從洛陽逃至長安的孝武帝元修,擁立北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建立了西魏,都長安。由北魏分裂出來的東魏、西魏相對立,爭雄于天下。
是時,東魏丞相高歡帶兵二十萬,自壺口趕往蒲津,造浮橋渡過黃河,征戰(zhàn)沙苑,即今陜西大荔。時值關(guān)中旱災(zāi),西魏權(quán)臣宇文泰帶著一萬兵馬,在距高歡六十里的蘆葦沼澤中屯軍。高歡本來放一把火,即可取勝,卻擔(dān)心將宇文泰燒成一具焦尸,不能服眾,仗著兵馬絕對優(yōu)勢下令進擊,要捉活的,結(jié)果中了宇文泰的埋伏,軍陣被撕為兩半,眾心離散,高歡一行人逃走,狼狽渡河回到蒲津。
高歡前去討伐西魏的時候,蒲坂的百姓薛敬珍兄弟就說:“高歡趕走了皇上,天下的忠義之士都想把刀刺進他的腹部,現(xiàn)在他又向西大舉進兵,我們一道起兵,切斷他回歸的路途,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他們聯(lián)絡(luò)官居河?xùn)|郡丞的柳敏,在鄰近的鄉(xiāng)村召集人馬,響應(yīng)者有一萬多人。剛好遇上高歡在沙苑吃了敗仗回來,他們便襲擊了敗退下來的高歡軍。西魏軍隊行至河?xùn)|,薛敬珍、柳敏等率河?xùn)|六縣十幾萬戶百姓歸附。
宇文泰嘉獎薛敬珍說:“今日不喜得河?xùn)|,喜得卿也。”
于是拜薛敬珍為平陽太守,柳敏為丞相府參軍事,轉(zhuǎn)任戶曹參軍、掌記室,負(fù)責(zé)接待四方賓客及監(jiān)督朝中吉兇禮儀諸事。
西魏丞相宇文泰決定變革時政,柳敏參與制定新法,官至禮部郎中,封爵武成縣子,加散官帥都督,統(tǒng)領(lǐng)本鄉(xiāng)兵士。不久,又晉升為大都督。
這時,守了半輩子寡的母親不幸去世,柳敏悲痛萬分。九歲父親去世,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yǎng)育大,且功名有成。在為母親送葬的十余日里,盛年的他突然鬢發(fā)花白,靠拄杖才能得以行走。
宇文泰感嘆柳敏孝敬之至,更意欲鼓勵至孝精神,調(diào)他任吏部郎中,并賜物以資鼓勵。
適時,南朝梁元帝之弟武陵王蕭紀(jì)在蜀稱帝,然后率軍沿江東下,將攻其兄的都城江陵。梁元帝請求西魏解救,宇文泰認(rèn)為取蜀制梁的時機已到,于是派尉遲迥伐蜀,柳敏為尉遲迥的行軍司馬,被委以軍中籌略。益州平定后,柳敏官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官侍中,旋即遷為尚書,賜姓宇文氏,以示寵遇。宇文泰實行六官制度,柳敏官拜禮部中大夫。
宇文泰死后,其侄宇文護獨攬國家政權(quán),拉攏將領(lǐng)支持,迫使魏恭帝禪讓給年僅十六歲的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滅亡。北周建立后,宇文護殺重臣獨孤信、趙貴等,朝中百官重新封授,柳敏晉爵為公,又拜為河?xùn)|郡守。以后又調(diào)郢州,即今湖北武昌,任刺史。
柳敏在郢州頗有惠政,受到官吏和百姓的擁戴,后被召回朝中,擔(dān)任禮部中大夫之職。離任之日,郢州官民相候于路為他送行,柳敏不愿擾民,另擇小路還朝。
東魏高歡死后,長子被家奴刺殺,次子襲位,很快廢掉傀儡皇帝孝靜帝,建立北齊,取代東魏。之后,北周重臣宇文護殺死孝閔帝宇文覺,立宇文毓為周明帝。接著,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周武帝。
周武帝改禮部為司宗,柳敏為司宗中大夫,輔佐大宗伯掌理國家的吉兇禮儀。柳敏博聞多識,又監(jiān)修國史,參與修撰律令,后進位大將軍,調(diào)任鄜州刺史,柳敏以病告假,未上任。
此時宇文護權(quán)傾內(nèi)外,入宮中與太后同坐,二十多歲的周武帝立侍于旁。之后,年富力強的周武帝于宮中殺死宇文護,下令捕殺其諸子、兄弟和近臣。周武帝開始親政,改元建德。
這時,柳敏之子柳昂羽翼漸豐,以才干為周武帝任用,任內(nèi)史中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賜爵文城郡公,掌有書寫詔誥之任。
周武帝親掌北周朝政,親率軍隊大舉進攻北齊,破晉州,陷晉陽,進軍鄴城。回到鄴城,周武帝突然發(fā)了善心,念及柳敏曾起事助宇文氏攻擊高歡軍的舊功,封柳敏武德郡公,可不理政事,唯食封邑而已。
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殺了不少周武帝時的心腹之臣。不理政事、在家休閑的老臣柳敏,不知何故,也為周宣帝所疏遠(yuǎn)。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迫使自己的外孫、年僅九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退位,奪取政權(quán),建立隋朝,定都大興城,即長安城。北魏歷經(jīng)二十帝,共一百四十八年,至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楊堅稱帝,改元開皇,建立隋朝,廢除北周六官制度,依照漢魏官制改制,授柳昂上開府,拜潞州刺史。其父柳敏父因子貴,隋朝初年被授予上大將軍、武德郡公、太子太保之稱號。
柳敏于隋開皇元年(581)溘然長逝,朝廷贈給五州諸軍事、晉州刺史稱號。
在離別河?xùn)|老家,北遷京兆華原的這一時刻,面對父輩的墳塋,柳昂又一次長跪不起。此前,他已經(jīng)率家人與先祖告辭,棄先人故地,帶走的只是先祖的牌位。而他,以及隨他遷徙的柳道茂等柳氏族人,將成為華原柳氏的先祖。
這一支柳家人,將祖上的歷史交給了河?xùn)|故土,踏上了西去的旅途。遠(yuǎn)處,有一種悶雷似的聲音在隱隱地響。不是驚蟄的春雷,而是大河的涌流,在簇?fù)碇枷蚯盎瑒印?
稍時工夫,柳家的車馬來到了蒲津渡口。眼前是寬闊的剛剛解凍的黃河,岸邊殘留著白花花的冰凌。浮橋上是往來的商人和行旅,顯得有些擁擠。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是秦晉之交通要沖。戰(zhàn)國時,魏在此設(shè)蒲津關(guān)。晉文公二年(前635),秦伯伐晉,濟河焚舟。秦昭襄王時,秦公子咸奔晉,造舟于河,東渡至蒲州,走的正是眼前這座蒲津橋。
漢代稱此處為臨晉關(guān)。吟唱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的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進入河內(nèi),即今河南泌陽一帶,俘獲了殷王司馬卬。之后魏王豹反了,陳兵蒲阪,韓信擊之,平定了魏地。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立蒲津關(guān),設(shè)置關(guān)官,以督往來行旅。
北魏孝昌年間,車騎大將軍蕭寶夤起兵反魏,踞潼關(guān)圍攻馮翊,即今大荔。尚書長孫稚領(lǐng)兵討伐,到了弘農(nóng),即今華陰,采納左丞楊侃計謀,領(lǐng)兵北渡,命令凡降者各回其村,并告知:魏軍舉三烽為號,降者需舉烽相應(yīng),不降者必進擊屠殺。村民聞訊,暗中奔走相告。一夜之間,火光遍數(shù)百里,圍城蕭軍不測虛實,各自逃散。長孫稚擊潰叛軍,馮翊之圍不戰(zhàn)自解。
古蒲津橋歷史雖久,卻始終是動蕩的浮橋。河水年年上漲,經(jīng)常改道,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只能采用浮橋形式,而不宜修造木橋或石橋。蒲坂城的榮辱,受黃河與戰(zhàn)亂左右,而橋的存在,則直接連通了朝代的更替。隋朝建立,亦于蒲津起河橋,造舟為梁,筑城為防。每歲河南自潼關(guān),河北自蒲坂,諸州調(diào)物,源源不斷輸于隋都長安。蒲州作為關(guān)中的側(cè)門,位居潼關(guān)背后,被人稱為河?xùn)|、河北陸道進入關(guān)中之第一鎖鑰。
之后到了大唐開元年間,楊貴妃要回娘家瞧瞧,唐玄宗為了討得娘娘歡喜,降旨詔令改建黃河上的蒲津橋。一改舟橋、固定浮橋、竹纜連舟曲浮橋的結(jié)構(gòu),以鐵纜連舟,鑄造鐵牛、鐵人、鐵柱。唐玄宗于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鑄造了鐵牛各四尊,作為蒲津橋的地錨。而抵御河水拉力的是鐵牛,它體闊腰圓,威武健壯,昂首怒目,以俯臥狀坐東向西,堅固不拔地雄踞于此。鐵牛的模特兒應(yīng)該是秦牛,有公牛,有黑唇黃毛牛,有閹過的犍牛,還有三歲小牛。爾后大功告成,貴妃娘娘自然高興地接受了這份非凡的禮物,在皇恩浩蕩中搖搖擺擺于浮橋上時,該是何等風(fēng)光。但橋畢竟是大眾化的,將士可以行,販夫也可以走。
別了,黃河?xùn)|岸隱隱遠(yuǎn)去的老家。載著柳氏一族的車馬,渡過了搖搖晃晃的黃河浮橋。這時,天氣轉(zhuǎn)晴,云開霧散,陽光很好。一行人稍加歇息,開始逆渭水岸邊一路向西,朝著長安城的方向前行。
柳家的車馬經(jīng)過漢長安城的龍首原,這里已經(jīng)建起了隋朝的大興城。
南北朝之后,征戰(zhàn)頻仍,此時,隋朝在北方重新建立了大一統(tǒng)王朝,結(jié)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其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后立國號為“隨”,但其認(rèn)為“隨”有走的意思,恐有不祥之兆,遂改為“隋”。楊堅建立隋朝,為隋文帝。
楊堅是以北周舊臣身份取而代之建立了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然而,這只是權(quán)宜之計,這座自漢興以來的舊都城,已不再適合新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需要。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質(zhì)咸鹵,難以飲用。漢長安城北臨渭水,由于渭河不時南北擺動,都城也有被水淹的危險。隋文帝君臣并不想離開關(guān)中,之所以另建新都大興城,只是因為對漢長安城本身的不滿,與它所處的整體環(huán)境沒有任何關(guān)系。灞河以西、渭河南岸這一區(qū)域在交通、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仍然是關(guān)中建都的最佳位置。隋文帝楊堅做了一個洪水沒城的噩夢,夢醒之后,就開始籌劃移都大興城。
楊堅在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選中新址,與北邊的漢長安城本屬一塊原區(qū)。秦嶺山脈在城南折向東北,造成這一地區(qū)東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形。發(fā)源于秦嶺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這種地形特點的制約,縱貫城東南,趨向西北入渭。隋文帝楊堅頒詔,任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為副監(jiān),開始營建大興城,只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即遷入新都。除外郭城垣還來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坊里、住宅、兩市、寺觀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的引水渠道多已建成。新都不少宮殿官署,則是從漢長安故城遷建的。
從秦漢一直到南北朝,除曹魏、北魏、東魏和北齊外,都城的城市格局往往沒有章法,沒有布局,皇宮、官署、民居交錯相處,十分雜亂。自隋朝大興城之后,都城開始有了均衡對稱的格局,形成方正的布局,皇宮、皇城、民居三部分相對分開,界線分明,既安全又實用。
按說,帶領(lǐng)這一支柳氏族人遷居他鄉(xiāng)的柳昂位居上開府,是有資格和實力在長安城購置房產(chǎn)的,但不管是如何闊綽豪華的房屋,在柳昂看來,總是比不上老家河?xùn)|蒲津的莊園更宜人居住。柳昂的理想棲息地,并不在都城,而是在早已踏勘好了的京兆華原。再說,同族柳僧習(xí)和柳慶父子曾在那一帶做官,尚有柳氏的人脈,不至于完全陌生。在從河?xùn)|蒲州搬家之前,柳昂已經(jīng)差人在那里置買田地,動工打窯造屋,說是住宅,其實相當(dāng)于一處莊園。
當(dāng)初動意遷居,不僅是因為京兆華原比河?xùn)|離京城近了許多,也是因為老家莊園年久失修,暮氣沉沉,殘留著北魏衰落的氣息。該與一個舊時代說再見了。新的華原柳氏莊園,當(dāng)是柳昂理想中的歸宿。在朝廷不管當(dāng)多大的官,都會有告老還鄉(xiāng)的打算,然后就把尸骨埋在屬于自己的土地里。不像皇帝,哪兒也去不了,一直待在皇宮里,死后再掩埋于曠野上的皇家陵園。
在農(nóng)耕時代,土地是判斷一個家族,或一個人價值的基本參照物。土地是人的立身之本,有功之臣,皇上要賜土地;京城的富豪商賈,也要在鄉(xiāng)下置地。大戶人家、殷實人家、破落人家,往往是以土地為區(qū)分標(biāo)準(zhǔn)的。土地是無價寶,無土地的人只能是佃戶雇工。華原北部相對于渭河平原偏僻一些,但土地相對寬松,盡管多溝壑臺原,但并不特別影響土地的質(zhì)量,雖然大部分是旱地,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話,照樣旱澇保收。華原柳氏先祖越過炙手可熱的京兆渭河平原和涇河兩岸,選擇在渭河支流的臺原一帶置地落籍,是有其睿智眼光的。那里有田野,遠(yuǎn)離喧囂的都城。再說,城頭的大王旗若再次變換,華原別墅也當(dāng)是相對安全的處所。
之后,柳氏族人乘坐車馬,離開京城,渡過渭河,北上百十里地,來到了渭水支流沮河與漆水河交匯的京兆華原縣城。而華原縣城仍舊不是此行遷居的目的地,再向北走幾十里,在趙氏河上游的一處臺原地帶,是新營造的柳家莊園。后來,這里便叫柳家原。
華原的地方史志,說柳懿乃河?xùn)|柳氏遷居京兆華原之始祖,時在北魏末隋初。其實,車騎大將軍柳懿,在北魏時居于河?xùn)|蒲州,年紀(jì)輕輕就下世了,丟下九歲的兒子柳敏。柳敏晚年也是住在河?xùn)|老家。
由此推論,柳懿的孫子柳昂,生于河?xùn)|,長于長安,盛年為官隋初,當(dāng)是河?xùn)|柳氏遷居落籍于京兆華原之始祖。若追索三代,華原地方史志這么記載也情有可原。史志中的遷居時間為北魏末隋初,如果仔細(xì)推敲柳懿、柳敏、柳昂三代人各自的履歷,遷居時間應(yīng)為隋初柳敏逝世之后。柳公權(quán)的先祖柳道茂,應(yīng)當(dāng)是跟隨柳昂來到華原定居和繁衍生息的。
在改朝換代的隋朝初年,一批新興的士族階層在動亂中乘時而起,或為聚眾自立的塢壁豪帥,或為建立功勛的軍將。當(dāng)他們有所成就,在家國安定之后,其家族便逐漸向傳統(tǒng)世家回歸,注重自身或后代的文化教育,重建儒家的倫理秩序,提高其社會地位和聲譽。尤其是科舉制度的建立,為士族精英及底層賢能的仕途前景帶來了一縷誘人的曙光。
柳氏一族的老根在河?xùn)|,在黃河以東的厚土之上,分蘗一支于渭水之北華原的曠野上,重新扎根發(fā)苗,竟也枝干茂盛,郁郁蔥蔥。華原柳氏伴隨隋唐時代的風(fēng)起云涌,顯赫了近五百年之久。
其中自然包括之后的柳公權(quán),還有他的胞兄柳公綽,他的侄兒柳仲郢,他們均是中國歷史上建功立業(yè)、彪炳史冊的一代英杰。
倘若回溯河?xùn)|柳氏最初的源頭,梳理其來龍去脈,則說來話長,異彩紛呈。
柳氏源流
柳,是人們熟識的一種樹木,作為姓氏,可以追溯到中華文明的嬰孩時代。河?xùn)|柳氏的祖籍,起源于一個叫柳下的地方,即今河南濮陽縣城東柳下屯。
傳說中華始祖黃帝,在中原做了各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周朝王族的始祖名棄,出生于稷山,被稱為稷王。傳到公劉時,這位首領(lǐng)致力農(nóng)耕,福澤百姓,周室興起,建都邑于豳。傳到古公亶父時,他意欲傳位給幼子季歷,長子太伯與次子虞仲為給弟弟讓位,便逃到了南蠻地,文身斷發(fā),以示不回中原之志。季歷傳位給昌,就是后人尊稱的周文王,他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文王的四子周公旦,輔佐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制禮作樂,以治天下。東征后,周成王將殷民六族和舊奄國分封給周公旦長子伯禽,國號魯,為魯國公,食采邑于柳下這個地方,世稱柳氏。
春秋時,齊國進攻魯國,賢人柳下惠勸說齊國退兵,受到魯僖公的稱贊。柳下惠是魯國大夫,任士師,即掌管刑獄的法官,因辦案公平,嚴(yán)懲酷吏,損害了封建權(quán)貴的根本利益,曾三次被罷官。
于是,有人問他:“你為什么還要留在魯國而不去別國做事?”
柳下惠說:“我用正直的態(tài)度做事,到哪里都會被三次罷免的。如果用不正直的態(tài)度做事,還有必要背井離鄉(xiāng)嗎?”
他是一個輕名利、重為人的正直之人。在他看來,丟官事小,失節(jié)事大。
一年冬天,柳下惠到外地辦事,耽擱了出城時間。此時,客店已住滿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門下夜宿。稍后,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也來到城門下夜宿。柳下惠見那女子衣服單薄,凍得瑟瑟發(fā)抖,恐怕那女子凍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懷里,一直到天亮,絲毫沒有淫亂行為。
可見,柳下惠講究貴族禮節(jié),是一個被奉為楷模的正人君子,是個道德高尚的人。此后,人們就用“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道德方面持有情操,作風(fēng)正派。
柳下惠死后,門人為他寫悼詞。他的妻子說:“夫子的品德,你們不如我了解。”于是,妻子娓娓道來,最后說:“夫子的一生宜用一個‘惠’字來歸結(jié)。”
門人聽從其妻之言,送他一個謚號叫“惠”。
孟子稱柳下惠為“圣之和者也”。
柳姓最早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一帶。柳下惠生子二,名為虞、衡,歷經(jīng)虞、莊、元伯、士成、郁、偃、渉、嘉諸公,傳至康公,仕齊威王,徙居鄄城,生子名翊,才氣磊落,任雍州參軍,大破魏師,授弘農(nóng)太守。秦滅六國后,柳下惠的裔孫柳安被封為賢大夫,入居山西境,始居河?xùn)|解縣,即今山西運城解州鎮(zhèn)。
河?xùn)|柳氏族人,以德為厚、道為先、禮為誠、人為上為家訓(xùn),遵循儒言治愚、佛心濟貧的原則。從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柳氏代代有聞人,盛于河?xùn)|,為河?xùn)|著名士族。
士族,是漢興以來逐漸形成的社會階層。西晉末,中原喪亂,脫離鄉(xiāng)里的大士族被摧垮,留在當(dāng)?shù)爻徐鲎谒谜咧\求復(fù)興,攜眾遷徙逃亡者或在遷居地定居,形成新的旁支,或趨于衰敗。門閥士族政治,是魏晉隋唐特殊的政治社會形態(tài)。國中多見宗族聚居的大家族群落,還有許多人投附大家族,成為包蔭戶,使得士族有了莫大的勢力。即使到厲行析戶的隋代,大族聚居的情況仍比比皆是。
秦漢以來,皇帝都要依靠官僚來進行統(tǒng)治,皇家與國家事務(wù)還沒有分開。魏晉之際世家大族利用九品中正制形成了門閥政治,不僅世代為高官,皇帝也總要與豪強貴族聯(lián)姻以強化皇權(quán)。連綿不斷的動亂,造成國家文化中心地位的喪失和學(xué)術(shù)家族化,這是士族政治經(jīng)久不衰的深層原因。在以農(nóng)業(yè)為基礎(chǔ)的專制集權(quán)體制下,容易形成精英政治的局面。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王朝,對士族、大姓的依賴程度頗高。
河?xùn)|柳安之孫柳隗,西漢時任齊相,柳隗六世孫柳豐東漢時任光祿勛,柳豐之六世孫柳軌晉代時任吏部尚書,其子柳景猷為侍中。柳景猷之子柳耆為西晉太守,柳純?nèi)翁G洹⑵疥柼亍5搅吮蔽海伴嘀畬O、柳耆之子柳恭任北朝河?xùn)|郡守,遷居汝潁,號西眷。柳純之子柳卓,官至汝南太守,晉永嘉中遷于襄陽,號東眷。
河?xùn)|柳氏西眷、東眷的劃分,以柳恭遷居汝潁,柳卓遷居襄陽為標(biāo)志,以明兩支。東眷柳卓曾孫柳元景憑借戰(zhàn)功,進入劉宋中央政權(quán),從而發(fā)跡,其侄柳世隆官至尚書令。柳世隆的子侄輩在蕭梁的婚宦經(jīng)歷,更是其家族地位顯赫的表現(xiàn)。自劉宋時的柳世隆開始,其五子均為南朝顯官。柳卓的六世孫柳仲禮,先為梁將,戰(zhàn)敗后歸順了北周,舉家遷回本土河?xùn)|,在仕途發(fā)展上依然順利。
西眷柳恭一支,曾舉兵降魏,重返了北方。北魏景明初,柳恭的后代、柳景猷的裔孫柳僧習(xí),善隸書,敏于當(dāng)世,遷北地太守,為政寬平,氐羌悅愛。后在北魏肅宗時,官至太中大夫,加前將軍,出為潁川太守,揚州大中正,拜尚書右丞。
柳僧習(xí)之子柳慶,自幼聰慧,有度量,博覽群書,而不重視章句。柳僧習(xí)任潁川太守時,因地域接近京郊,民間多有豪強大族。將要推選鄉(xiāng)官時,這些豪強各自依仗權(quán)貴勢力,爭著前來活動。柳僧習(xí)一時無法選定,便對兒子們說:“權(quán)貴們私相囑托的,我全都不用;他們派來的人準(zhǔn)備回去,必須一一答復(fù),你們按照這個意思各自為我起草一封信。”
柳慶于是擬好復(fù)信,信中說:“下官受國家的委派在大郡做官,舉薦鄉(xiāng)官時,賢能者起用,不正派不用,這本是朝廷規(guī)定的法典。”
柳僧習(xí)讀了信,贊嘆道:“這孩子有氣概,大丈夫理應(yīng)如此。”
柳慶后來入仕,最初的身份是“奉朝請”。春季的朝見為朝,秋季的朝見為請,奉朝請者即有朝會的資格,這是給予閑散大官的優(yōu)惠待遇。
廣陵王元欣是北魏皇室親族,有人告發(fā)元欣的外甥孟氏盜牛,屢次橫行不法。柳慶將其逮捕審訊,確認(rèn)情況屬實,立即下令將其監(jiān)禁起來。孟氏一點也沒有害怕的樣子,竟然對柳慶說:“如果今天把我關(guān)起來,以后你用什么方法放我?”
元欣也派人辯解孟氏無罪,柳慶就召集僚屬吏員,公開宣布孟氏倚仗權(quán)貴虐害百姓的罪狀,命令將孟氏打死。此后,侵害百姓的皇親貴族氣焰收斂了。
到北周時,晉公宇文護代理國政,想拉攏柳慶為心腹,遭到推辭。等到楊寬參與朝政,柳慶與之不和,被疏遠(yuǎn)疑忌,欲出任萬州刺史。北周景帝明白其中原委,將柳慶留下,任雍州別駕,兼任京兆尹。之后,柳慶出任宜州刺史,時任小冢宰的楊寬,便囚禁柳慶從前的吏員,推究柳慶的罪過。審查拷問六十多天,有的吏員死于獄中,但始終沒有說出什么,只在府庫中找到剩余的幾匹彩色絲織品,由此無人不佩服柳慶的廉潔謹(jǐn)慎。
北周武帝時代,宦海中論及學(xué)問、品德、政績、聲望,為世所美者,向有“二柳”,即柳機與柳昂。柳昂是華原柳氏的先祖。柳機乃柳慶之子。北周代西魏后,宇文邕被封為魯國公,賞識年僅十九歲的柳機,引為記室。宇文邕繼位,是為北周武帝,封柳機為宣納上士、少納言、太子宮尹,在滅北齊的戰(zhàn)役中有功,轉(zhuǎn)遷司中大夫。
北周武帝崩,皇太子宇文赟即位,是為北周宣帝。即位后誅殺大臣,任用奸佞,沉湎酒色,使得國力大衰,民不聊生。對此,柳機多次勸諫,宣帝都不予采納。柳機怕在朝中引來殺身之禍,便請求外任為華州刺史。
北周宣帝死后,年僅八歲的太子宇文闡繼位。大權(quán)遂落到楊皇后之父楊堅手中,楊堅謀劃篡奪北周政權(quán)。朝中大臣見北周大勢已去,為自身著想,紛紛勸宇文闡禪位。柳機生性寬厚,在士大夫中頗有威望,楊堅為了籠絡(luò)人心,征柳機還京。柳機回京后,持忠義之道,不附從眾人。楊堅因柳機不為自己所用,即派其出任衛(wèi)州刺史。
楊堅代北周稱隋文帝,又召柳機回京,晉封其為建安郡公,賜邑二千四百戶,拜為納言,即侍中,職權(quán)相當(dāng)于宰相。柳機雖身居要職,但不受隋文帝的寵信,因此不理政務(wù),且經(jīng)常酗酒。
在一次由隋文帝主持的宴會上,權(quán)勢如日中天的楊素對柳機說:“二柳俱摧,孤楊獨聳。”
這里的“二柳”,指的正是柳機和帶領(lǐng)族人遷居華原的上開府柳昂。這近似一句玩笑話,卻讓柳機和柳昂大傷自尊。政治斗爭向來是殘酷的,宦海浮沉是常有之事。楊素此言既暗示自己地位的上升,又顯示了“二柳”的清寂處境。雖然這個玩笑有點貶低柳機、柳昂,但因巧妙地利用了他們?nèi)诵帐现小傲焙汀皸睢钡奶攸c做文章,顯得匠心獨具,還是活躍了宴會氣氛。“二柳”雖然無奈,但也只是苦澀地一笑置之。
幾年后,柳機出任華州刺史。不過,隋文帝出于憐惜其才華,因華州地近京師,每月都要召見柳機。之后,柳機改遷冀州刺史,又因病征還京師。在華、冀兩州任職期間,柳機寬惠為政,頗得人心。
柳機再度還京后,隋文帝特以小女兒蘭陵公主嫁柳機長子柳述為妻,愛屋及烏,對柳機也寵幸有加。柳機在京幾年后病死,終年五十六歲,贈其為大將軍,謚曰簡。
此時,柳氏還有柳裘在朝為官。柳裘,系東眷柳世隆曾孫,仕梁時官拜尚書郎,北周時遷至太子學(xué)士,晉爵為公,任御史大夫,侍衛(wèi)宮中。
北周宣帝荒淫昏庸,二十歲就讓位做太上皇,柳裘等曾密謀引外戚楊堅入朝輔政,楊堅不肯。
柳裘說:“時不可再,機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計。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更遷延,恐貽后悔。”
于是,楊堅做了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總攬朝政,之后又登基稱帝。柳裘作為隋文帝楊堅建隋的佐命功臣之一,因此晉位,拜內(nèi)史大夫。后楊堅猜防甚嚴(yán),佐命功臣多遭不幸,柳裘還算幸運,晉位大將軍,外放做了許州刺史,轉(zhuǎn)曹州刺史。
柳昂還有一位親戚柳敬言,是蕭梁鄱陽太守柳偃之女,母為梁武帝蕭衍之女長城公主。柳敬言容貌美麗,性格謙虛謹(jǐn)慎,九歲時父親去世,侯景之亂時前往江陵依附舅舅梁元帝蕭繹,梁元帝將柳敬言嫁與陳頊。之后陳頊自立為帝,是為陳宣帝,立柳敬言為皇后。陳宣帝去世,太子陳叔寶繼位后,尊柳敬言為皇太后。隋朝攻滅南朝陳,柳敬言進隋都長安居住,享年八十三歲,葬于洛陽邙山。
柳氏東眷此時為官的另有柳彧,其父為柳仲禮,在北周滅北齊后舉家復(fù)歸河?xùn)|。柳彧年少好學(xué),讀了許多儒家經(jīng)典和歷史著作,就到皇宮請求北周武帝對他進行測試。武帝認(rèn)為他很有才能,讓他擔(dān)任司武中士,后來擔(dān)任鄭縣縣令,升遷尚書虞部侍郎、屯田侍郎。
柳彧對風(fēng)俗多有矯正,皇上很喜歡他。后來,柳彧因違背圣旨免職,不久又復(fù)職,皇帝趁機還對柳彧說:“不要改變你的稟性。”因為柳彧家中貧困,皇帝命令主管部門替他建房子,并說:“柳彧是正直的官員,是國寶啊。”
右仆射楊素是當(dāng)時的顯貴,官員都怕他,沒有誰敢得罪他。有一次因為小罪過,皇帝命令把楊素送到南臺,楊素自恃尊貴,坐在柳彧的坐凳上。柳彧從外面進來,看見楊素這樣,就在臺階下拿著手板嚴(yán)肅地對楊素說:“奉皇帝命令懲處你的罪過。”
楊素立即離開座位。柳彧踞跨坐在幾案上,讓楊素站在庭院中,問清楊素的犯罪事實,從此楊素對柳彧懷恨在心。柳彧當(dāng)時正受到皇上信任,所以楊素沒有什么辦法來中傷他。
隋文帝晚年,次子楊廣陰謀奪權(quán),陷害同胞兄弟,蜀王楊秀即被羅織罪名,廢為庶人。柳彧在楊秀獲罪之前,曾得到博陵人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送給楊秀。楊秀作為報答,贈柳彧奴婢十人。及楊秀獲罪,楊素為報宿仇,乘機奏柳彧與楊秀交往,有不軌之謀,因此柳彧被削職為民,流配懷遠(yuǎn)鎮(zhèn)。當(dāng)他行至高陽,朝廷下詔征他還朝,就在返至?xí)x陽時,隋文帝病逝了。
楊廣繼位,是為隋煬帝。鎮(zhèn)守晉陽的漢王楊諒不臣服隋煬帝,準(zhǔn)備起兵反叛,聞知柳彧經(jīng)過晉陽,特命人召柳彧,想與他商議反叛事宜。柳彧為系囚之人,不知朝中變化內(nèi)情,在他應(yīng)召后才知楊諒要反叛,他不愿與楊諒?fù)鳎肿远葻o法脫身,急中生計,假稱中毒,作垂危之狀。楊諒聞聽柳彧如此,知他不愿與己同謀,不禁大怒,即將他囚禁起來。不久,楊諒反叛兵敗,柳彧覺得出頭有日,但楊素仍不忘前仇,又奏隋煬帝說:“柳彧在晉陽心懷兩端,以觀時局,雖無反跡,實有二心。”
隋煬帝聽奏后,即將柳彧流放敦煌,直到楊素死后,柳彧才向朝廷自述冤情。隋煬帝至此也同情他,下詔征還京師,柳彧卻不幸病死于回京途中。到唐朝時,柳彧的侄孫柳沖,在貞觀中曾任交、貴二州都督,杭州刺史,天授初為司府寺主簿,后封河?xùn)|縣男,前左散騎常侍,編修國史。
當(dāng)時朝中屬于河?xùn)|柳氏家族的還有柳儉,北周時任宣納上士,隋文帝時升任邛州刺史,政績卓著,卻受到陷害被免職返鄉(xiāng),坐一輛破車,沿途妻兒衣食無著。隋煬帝時柳儉被重新重用,授朝散大夫,弘化郡太守,賜帛一百匹讓他赴任。
隋煬帝曾問:“清名天下第一的是誰?”
朝臣道:“數(shù)柳儉。”
李淵率軍進入長安,柳儉回到京師,相國賜給柳儉帛三百匹,拜為上大將軍。不久,柳儉在家鄉(xiāng)去世,終年八十有八。
河?xùn)|柳氏,隨著東眷、西眷兩大支派中主要人物的南遷,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南柳和北柳遙相呼應(yīng)的局面,此起彼伏,人才濟濟。從南北朝以來,歷朝歷代都有柳氏名臣活躍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由于河?xùn)|地區(qū)近鄰長安和洛陽,具有較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地位,無論是在東、西魏或北周與北齊對抗時,還是在隋末唐初時,河?xùn)|柳氏對中原政局都有著重要影響。
唐朝建立后,屬于關(guān)中郡姓的河?xùn)|柳氏,更是與李唐王朝的發(fā)展休戚相關(guān),但也正因如此,在宮廷政局動蕩中,柳家人遭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不過,家族內(nèi)部的自行調(diào)整,使得后面的柳氏依舊代有才人出。
在唐朝,河?xùn)|柳氏出過三位宰相,即高宗朝柳奭、德宗朝柳渾、哀帝朝柳璨。遷居華原的柳氏一族,出過柳公綽、柳公權(quán)兄弟。柳氏與薛氏、裴氏并稱河?xùn)|三著姓,百世書香門閭,士林盛族。
大詩人柳宗元也出身于河?xùn)|柳氏,只是與柳公權(quán)的親屬關(guān)系早已出了五服。柳宗元的祖先是西眷柳慶。柳慶的曾孫柳子夏,唐初任徐州長史,柳子夏的玄孫就是柳宗元。
在唐朝,柳宗元所屬的柳氏西眷曾顯赫一時。柳慶之孫柳亨,隋末附于李密,敗后歸唐,累授駕部郎中,受到李淵的愛重,娶李淵的外孫女為妻,遷至左衛(wèi)中郎將,后拜太常卿,檢校岐州刺史。
柳亨的侄子柳奭,貞觀中為中書舍人,高宗李治朝做過宰相。柳奭的外甥女王氏,就是李治的王皇后。當(dāng)時的柳氏一族,是與皇族有著親密關(guān)系的權(quán)臣貴戚。
柳奭為相時,在長安萬年縣(今陜西西安境內(nèi))棲鳳原修有莊園,其后多居于長安。柳宗元的祖先柳子夏是柳奭的叔伯兄弟,也一同遷居。因此,盡管柳宗元家的祖塋在河?xùn)|虞鄉(xiāng),但柳宗元卻并未在虞鄉(xiāng)生活過,而是生在長安。柳宗元的高祖、曾祖、祖、父及他本人,都?xì)w葬在長安萬年縣先人墓,在今西安棲鳳原,可見柳宗元之族已不在故里祖塋安葬。
柳宗元曾回憶:“人咸言吾宗宜碩大,有積德焉,在高宗朝,并居尚書省二十二人。”
唐高宗一朝,是宮闈內(nèi)廷之紛爭異常激烈的特殊年代。高宗王皇后無子,成為唐高宗的一樁難卻的心病,王皇后地位好似風(fēng)雨飄搖。作為王皇后的舅舅,柳奭與元老重臣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于志寧等多方設(shè)法為王皇后固位,然而最終還是無濟于事。武則天得寵后,王皇后被疏忌至廢。再加上王皇后母魏國夫人柳氏及舅中書令柳奭入見六宮,不合禮法,形勢對王皇后一派更為不利。武則天誣王皇后與其母魏國夫人柳氏為厭勝,唐高宗敕皇后母柳氏不得入宮。同年,唐高宗貶吏部尚書柳奭為遂州刺史。柳奭行至扶風(fēng),岐州長史于承素奏柳奭漏泄禁中語,復(fù)貶榮州刺史。
王皇后被廢后,柳奭被貶為愛州(即今越南清化)刺史,不久為許敬宗、李義府所構(gòu)陷,云柳奭潛通宮掖,謀行鴆毒,又與褚遂良等朋黨罪當(dāng)大逆。高宗遣使就愛州殺之,籍沒其家。柳奭死非其罪,甚為當(dāng)時所惜。
從此之后,柳氏家族家道衰落,從皇親國戚降到普通士族官僚階層。雖然開元時柳亨之孫柳渙曾任中書舍人,并且上表請求皇帝許其伯祖柳奭還葬鄉(xiāng)里,其曾孫柳無忝放歸本貫之后,也曾官至潭州都督,但柳氏衰落的大勢已經(jīng)在所難免。
從隋文帝、隋煬帝到唐太宗,均推行打擊士族的政策,柳氏家族受到很大的影響。雖然后來柳氏中有柳渾這樣升至宰相的,也有柳真召那樣曾舉孝廉的情況,但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柳家人,境遇類似秘書少監(jiān)柳行滿,甚至像攝鴻臚卿監(jiān)護、柳機之孫柳偘為處士,柳偘兩兄未仕等。在當(dāng)時實行的打擊士族政策的驅(qū)使下,柳氏家族逐漸由靠家族勢力向科舉入仕轉(zhuǎn)化,家族中許多人通過科舉入仕,但官職不高。
柳宗元的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都只做過一般的縣令。其父柳鎮(zhèn),雖然是明經(jīng)及第,頗有治能文才,但因沒有門蔭特權(quán)的倚仗,只能從府縣僚佐這樣的低級官吏逐步升遷,到晚年才靠軍功到長安受任正七品京銜。
安史之亂中,柳家又一次受到打擊。柳宗元之父柳鎮(zhèn)不得不送母親到王屋山中避難。到貞元九年(793),柳宗元考中進士,很快就與朝中一些激進的改革派結(jié)合在一起,推動改革,最終失敗,遭貶永州。
西眷柳恭的另一裔孫柳芳,初為永寧縣尉,歷任拾遺、補闋、員外郎,曾貶官黔中,路遇原玄宗寵臣高力士遭貶同行,從高力士那里得到不少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內(nèi)幕。柳芳將其一一記下,重寫了一部《唐歷》,四十卷。柳芳擅長譜學(xué),撰成《永泰新譜》,遇赦入朝后,為右司郎中、集賢殿大學(xué)士。
唐朝柳氏家族中,出現(xiàn)的最后一位官至宰相的人物,是唐末的柳璨。
柳璨少時孤貧好學(xué),光化中登進士第,后以諫議大夫、平章政事改中書侍郎。在唐末的時局動蕩中,柳璨與蔣玄暉、張廷范等人掀起白馬驛之禍,對唐室舊臣中的清流士族進行了重大打擊,但他自己也被朱溫所殺,其弟瑀、瑊都被殺害。
由此,柳氏在歷史大勢中再一次衰落。
士族衰亡,是隋唐時期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河?xùn)|柳氏在這樣一個歷史大勢中由盛轉(zhuǎn)衰,乃情理之中的事情。從柳氏家族的衰亡過程中,可以看到士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的自我調(diào)整和自我掙扎。河?xùn)|柳氏的升沉歷程,是魏晉南北朝至唐末士族由盛至衰以至于滅亡過程的典型事例之一。
后世的北宋年間,黃州有一位才子文人,名陳慥,字季常,自稱龍丘先生,喜歡與朋友一起聚會,有時也蓄納聲伎,會飲唱曲。但他的妻子柳氏非常兇妒,只要發(fā)現(xiàn)他與藝伎唱曲,柳氏便會醋性大發(fā),舉杖敲打墻壁,鬧得眾人不得安寧。
由于陳季常每次都屈服于妻子柳氏的威嚴(yán),他的朋友、被貶到黃州的蘇軾拿他開玩笑,說釋迦牟尼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蘇東坡還給陳慥寫了一首打油詩:“誰似龍丘居士賢,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陳季常的妻子柳氏是四川人,蘇東坡卻在詩中以河?xùn)|代之。這是因為柳姓出自河?xùn)|,且河?xùn)|柳氏天下聞名,凡說姓柳,都知道其祖上必定是河?xùn)|人。在唐宋時期,人們一談柳氏,必然想到河?xùn)|。杜甫詩中也云:“河?xùn)|女兒身姓柳。”
到了元明清時期,柳姓名人多出于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北方柳姓則趨向沉寂。明代柳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清代柳姓還有居閩粵之地的。
祖輩們
隋唐京兆華原,后亦稱耀州。明朝邑人喬世寧所作《耀州志》,考證《唐書》宰相表柳氏表中,“又有顯河?xùn)|者九十人,徙襄陽顯者三十八人。河?xùn)|者自汝南太守耆,襄陽者自耆弟平陽太守純,華原者徙自純六世孫懿,合一百五十余人。故當(dāng)時稱世胄者,推先焉”。
隋朝初年,從河?xùn)|蒲州帶領(lǐng)族人北遷至京兆華原的柳昂,仕北周時歷職清顯,為朝廷所重,為百姓所敬。
到了柳昂的兒子柳調(diào)時,隋煬帝嗣位,朝綱不振,時朝士多貪贓。柳調(diào)累遷秘書郎、侍御史、尚書左司郎,清素自持,饒有父風(fēng),為時人所美。
參閱河?xùn)|柳氏族譜,柳調(diào)之嫡系后裔失載,也許他沒有子嗣,又或是出了什么事,或其后代因沒有功名而不能記入族譜。這一支香火無繼或無考。
據(jù)柳氏族譜世系表記載,第二十三世柳敏有一個從祖弟,叫柳道茂。柳道茂之子為柳孝斌,柳孝斌之子為柳客尼,柳客尼有二子,長子柳明偉,次子柳明亮。柳明偉有二子,長子柳正巳,次子柳正禮。柳正禮正是柳公權(quán)的祖父。
所謂從祖弟,指的是兄弟兩人同一個曾祖父,是堂兄弟的一種。柳道茂與柳敏有同一個曾祖父,其間輩分秩次卻殘缺不全,難以梳理。
可以想見,北遷京兆華原時家族支脈中的聞人柳昂,在柳調(diào)之后的嫡系子孫也許沒有什么建樹,有淪為庶民百姓的可能。而為柳敏從祖弟的柳道茂,以至其嫡系后裔柳孝斌、柳明偉,也沒有值得書寫的官宦履歷,可能也非官宦之輩。因年代久遠(yuǎn),難以甄別,族譜的記錄者,也只能獵取有史料記載的名人蹤跡續(xù)寫世系之分支了。
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誰也保證不了自己這一支脈一直擁有功名利祿,永垂青史。太陽家家門前照,一支人興旺了,另一支人衰落了,此起彼伏,但總是在柳氏家族這棵大樹上枯榮嬗變,綿延不斷。枝杈的交錯勾連,也是常有的事。
從遷居華原的柳道茂至柳公權(quán)的祖父柳正禮,也就是從隋朝初年到唐朝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前后之間,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漫長歲月。自從隋煬帝朝官至尚書左司郎的柳調(diào)之后,華原柳氏不管人丁是否興旺,仕途顯然不繼,無疑是被置于唐朝主流社會之外,朝里已無人做官了。
唐太宗沿襲隋朝國策,推行打擊清流士族的策略,一點不手軟。華原柳氏家族受其影響,幾番起落。柳公權(quán)的先祖通過家族內(nèi)部的自行調(diào)整,很可能逐漸由家族蔭官向科舉入仕轉(zhuǎn)化,只是官職均不高,不然族譜中會有只言片語的記述。
唐朝建立后,屬于關(guān)中郡姓的河?xùn)|柳氏,雖說與李唐王朝有這樣那樣的關(guān)聯(lián),在宮廷動蕩中卻也難以避免遭遇不測。柳氏另一支脈在進入唐朝之后,有柳奭官至高宗朝宰相,卻晚節(jié)不保,以大逆罪被誅。之后雖有朝中重臣,也是幾經(jīng)沉浮。
于是,柳公權(quán)祖父的高祖父柳道茂,便蟄居華原柳家原鄉(xiāng)間,依靠或協(xié)同從兄一支人,繼承并拓展家業(yè),春種秋收,納糧進貢,繁衍子孫后代,試圖通過科舉入仕。
一直到一百多年后,柳公權(quán)的祖父柳正禮,才從華原鄉(xiāng)間出來,成為邠州士曹參軍、司戶參軍,實在是不容易。
隋初各州有士曹行參軍,隋文帝改稱司士參軍,煬帝改為司士書佐。曹指分科辦事的官署。此官為正七品下。
柳正禮任職的邠州,古稱豳州,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孫公劉,在此開疆立國,是被《詩經(jīng)》所反復(fù)吟唱過的古豳之地。《豳風(fēng)》,《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之一,共有詩七篇,其中多描寫農(nóng)家生活和辛勤勞作的情景,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之一。
因豳、幽二字易混,唐開元年間改豳州為邠州,位于今咸陽北部,東接銅川耀州區(qū),北依甘肅正寧,南傍淳化,西臨平?jīng)觯嗡谛缕剑唇耜兾鞅蛑荩牼诚喈?dāng)于今彬州、長武、旬邑、永壽地域。
隋末唐初,薛仁杲在金城割據(jù),與李淵父子相抗衡,屢屢侵略唐屬地豳州一帶,威迫長安。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秦王李世民率大軍與薛軍決戰(zhàn)于淺水原,即今天長武高城下,殺俘薛軍兩萬,收附男女丁口五萬,薛仁杲被俘押解長安。
唐武德七年(624),突厥多次攻擾唐邊,關(guān)中經(jīng)常受其威脅。有大臣上書,建議焚毀長安城,另尋別處定都。李世民反對這一主張,率軍前去抵御,突厥精兵萬騎,在豳州南五隴阪與唐軍相遇。李世民率百名精騎馳至陣前,厲聲指責(zé)突厥頡利背盟負(fù)約,邀其單打獨斗。頡利生怕中計,便引軍稍卻。于是,李世民率軍潛師夜出,頡利打算出戰(zhàn),突利不從,無奈派人求見李世民請和,雙方撤軍。
戰(zhàn)亂平息后,李世民常常于夜里夢見陣亡的將士,只見沙場上留下的尸骨升騰起了鬼火。李世民登基后,為紀(jì)念淺水原和五隴阪陣亡將士,頒行《為殞身戎陣立寺剎詔》,修建佛寺以超度亡靈,在慈福寺的基礎(chǔ)上建成豳州昭仁寺。寺內(nèi)有虞世南所書碑文,書體筆力雅健。
位居邠州士曹參軍、司戶參軍的柳正禮,掌津梁、舟車、舍宅、工藝,或許也司掌戶籍、道路、過所、雜徭、婚姻、田訟、旌別孝悌,畢竟知籍方可按賬目捉錢,事無巨細(xì),很是忙碌。
改豳州為邠州,是在唐開元十三年(725),而柳公權(quán)的祖父柳正禮,史載為邠州士曹參軍、司戶參軍,因此他當(dāng)生活在唐玄宗開元盛世。除遙遠(yuǎn)的西部邊關(guān)時有戰(zhàn)事外,邠州地域處于和平氣氛之中。柳正禮履行防御備戰(zhàn)的職責(zé),承擔(dān)著修建和維護橋梁、道路、舟車及驛站、舍宅的任務(wù),繼而管理轄區(qū)內(nèi)的戶籍登記和雜徭征集,還得顧及田訟和婚姻等公務(wù)。
在玄宗時,曾在此地與唐大戰(zhàn)的突厥向唐朝請婚,唐朝回絕了突厥的請婚,厚賜而遣返。之后,突厥毗伽可汗遣其大臣來朝獻名馬,玄宗厚予賞賜。突厥左賢王卒,賜書吊之,并為立碑。繼而,突厥內(nèi)亂,三易可汗,率部眾千余帳來降。玄宗乃冊拜懷仁可汗,南據(jù)突厥故地,立牙帳于烏德犍山(今蒙古國杭愛山)。自此,長期以來威脅唐王朝北方邊境的突厥走向消亡,北邊晏然無警。
柳正禮任職邠州多年,并無升遷機會回到京都長安做事。早先祖上在長安所置的家業(yè),或年久失修,破落殆盡,或是只能當(dāng)成一處中轉(zhuǎn)的留宿之所,乃至已幾易其主。好在邠州離華原柳家原不算遠(yuǎn),假期還可以回到那片山原的村落,享受天倫之樂。
柳正禮的父親柳明偉、祖父柳客尼,以至曾祖父柳孝斌、高祖父柳道茂,幾輩人遠(yuǎn)離仕途,淪為平民百姓。也許在科舉場上屢試不第,回家務(wù)茲稼穡,或為小吏雜差,不得而知,反正其經(jīng)歷在族譜中似乎不值一提。進入唐朝后的一百年間,歷經(jīng)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武周至玄宗,這一支華原柳氏才從社會底層嶄露頭角,出了一個正七品下的士曹參軍。
如果將這個官職與柳調(diào)的尚書左司郎中,以及柳昂的上開府相比,可謂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從柳調(diào)之后家族仕途命運的一落千丈,到百年后的復(fù)蘇,華原柳氏經(jīng)過了十分艱難的風(fēng)雨歷程。這一支世家由盛轉(zhuǎn)衰,又由衰轉(zhuǎn)盛,始終不曾丟失的是血脈和氣節(jié),是家風(fēng)家學(xué),就像一粒被丟棄的種子,一旦遇到合適的條件,就會重新發(fā)芽,煥發(fā)出生命的力量,長成參天大樹。
天寶十一載(752)冬,柳正禮從邠州回京都公差,應(yīng)當(dāng)聽說過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與安祿山不睦的傳聞。當(dāng)時二人同入朝,玄宗使高力士宴之于城東。席間,安祿山對哥舒翰說:“我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你父親是突厥人,母親是胡人,族類相同,為什么我們不能相親呢?”
哥舒翰說:“古人云,狐向窟號叫最不吉祥,原因是忘本。如果你能夠與我相親,我豈敢不盡心!”
安祿山以為哥舒翰用“狐”字譏諷其為胡人,頓時大怒,罵道:“你突厥種竟敢如此!”
哥舒翰想要回罵,高力士以目阻之,哥舒翰假裝醉酒而散,從此積怨愈深。
安祿山一身兼任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早就預(yù)謀反唐叛亂,只是因為玄宗待之有恩,所以想等玄宗死后作亂。楊國忠與安祿山向來交惡,屢次在玄宗面前提出安祿山有反心,玄宗不聽,楊國忠乃以事激之,安祿山于是決意速反。
自天寶十四載(755)八月始,安祿山屢饗士卒,厲兵秣馬,準(zhǔn)備起兵。之后,便發(fā)生了安史之亂。
柳正禮在邠州心驚膽戰(zhàn),巡察津梁關(guān)隘,嚴(yán)防死守,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枕戈待旦,在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硝煙中度過了一個個難熬的日子。直到戰(zhàn)事消停,玄宗從蜀地返回長安,柳正禮才舒緩了一口氣,公務(wù)稍有輕松。
這一天,他又一次巡察到了邠州城西的大佛寺,想尋找一點內(nèi)心的安靜。寺窟始鑿于北朝,原為慶壽寺,大規(guī)模開鑿于唐太宗貞觀年間,由尉遲敬德監(jiān)修建造。
邠州地處涇河邊一塊富饒的盆地,大佛寺筑在一處陡峻奇峭的石崖間,其神工鬼斧讓人驚嘆。寺窟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一百三十多個石窟。大佛藏在門洞中的深窟里,高大的釋迦牟尼像依崖趺坐,僅手指就比一個人的身高還長。大佛面方耳垂,披衣袒胸,其體態(tài)端嚴(yán)、雍容、豐滿、古樸。
大佛寺樓高五層,柳正禮登上高處,扶欄遠(yuǎn)眺,斜照里的莽原山川煞是壯觀。
身為邠州士曹參軍、司戶參軍,柳正禮經(jīng)常巡查于轄區(qū)的邊緣地帶。一天,他從邠州出城,騎馬東行百十里,去尋訪周祖公劉的墓冢。
柳正禮坐在土陵村外的原畔上,俯視著河谷里的公劉墓。丘壟高大綿延,略呈梯形平面,至頂平坦,墓周占地有數(shù)百畝,坐落在涇河北岸的山谷之間,隱隱聽得見涇河的水聲。
一位放羊老漢問道:“大人是來看公劉墓的吧?”
柳正禮說:“是的。”
老漢說:“篤公劉,匪居匪康。”
老漢驀地吟出詩句,讓飽讀詩書的參軍大人為之驚訝。這是《詩經(jīng)·大雅》中《公劉》的首句,意思是:好心的公劉,他不敢安居,只顧忙碌勞作。這是歌頌公劉從邰遷豳的業(yè)績。放羊老漢不識多少字,這句詩也許是歷史上口口相傳留下來的,足見民間文化的底蘊。柳正禮感到,自己面對的似乎不是放羊老漢,而是一位老學(xué)究。
經(jīng)與老漢交談,柳正禮才知道,遠(yuǎn)古時公劉墓的守陵人,一代又一代繁衍在這個土陵村里。這個村子里的人都是守陵人的后代,好文喜武,以稼穡為業(yè),古風(fēng)依然。
柳正禮好古,熟知邠州城東有姜嫄圣母墓。相傳圣母姜嫄在郊野里踩了巨人的足印,因而懷孕生了后稷,以為后稷是不祥之物,把他給拋棄了,之后發(fā)現(xiàn)野獸蟲鳥都不傷害后稷,又撿了回來,起名棄。后稷很聰明,喜歡種樹、種麻、種菽,教民耕稼技術(shù),堯帝舉他為農(nóng)師。公劉就是后稷的曾孫,周文王的十代祖先。說起來,也與柳氏的遠(yuǎn)古先祖有瓜葛。
當(dāng)時,公劉的祖父丟了官職,出奔到了這地方,而后傳至公劉。公劉厚待國人,不圖自個兒安居,而是忙于修田收谷,常常帶上弓箭盾牌、長矛板斧,和大伙兒出外打獵。在這塊平原曠地里,人們越聚越多,有房住,用瓢舀著喝酒,有說有笑,過著好日子。公劉還帶人遠(yuǎn)渡渭河,采來磨石,搬來鍛石,堅固房基墻腳,一直到芮水灣的皇澗兩岸,都住滿了公劉的部民。豳人的土地寬廣富饒,周民族由此逐漸振興起來。
柳正禮像做田野調(diào)查的考古者一樣,沿羊腸小道下到?jīng)芎庸鹊祝瑏淼焦珓⒛沟厍啊_@龐大的墓冢有個講究,是一頭大一頭小,像一條魚。在古豳州一帶,莊稼人的墳?zāi)挂彩茄匾u了公劉墓的形狀,而不像漢帝陵的履斗狀那樣四棱見角,或像唐帝陵那樣又圓又尖。在公劉墓的南邊,有一堆堆土丘,如珍珠串線,原來是修墓時人們從關(guān)中取土,人山人海,陵上土夠用了,運土的人便將土倒在路邊,形成了一串連綿的土丘。
放羊老漢告訴柳正禮,在公劉墓周圍,一山一水,一溝一壑,都因為公劉墓而有了生動的形象。長嶺是一根根旗桿,土原是一面面旗幟,四山有龍、虎、龜、蛇之說,溝壑峁梁有十八羅漢、七十二將之喻。即使公劉墓上的花草,也非同一般,土陵枳木就是名貴藥材,其中杏李桃梨俱有,仿佛是一座花果山。柳正禮想:在古豳州,處于荒僻山野里的周祖公劉墓,有中華氏族的根底。
官至邠州司戶參軍的柳正禮,或是卒于任上,或是按規(guī)定七十致仕,告老還鄉(xiāng),也許還擔(dān)當(dāng)過孫子柳公權(quán)的書法啟蒙老師,這些都無從知曉。老人家總算為華原柳氏一族爭了一口氣,雖然在朝中官職低微,頂多是一介七品芝麻官,卻從此結(jié)束了柳氏這一支脈入唐以來百年不仕的歷史,重續(xù)隋朝先祖的榮光。
正是柳公權(quán)的祖父柳正禮的仕途,初步開拓了華原柳氏后裔通往唐王朝權(quán)力核心的坎坷路徑。柳子溫,柳正禮之次子,也就是柳公權(quán)的父親,后來前往長安做官。
馬嵬驛兵變后,唐玄宗西逃,由第三子李亨繼位,為唐肅宗,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軍攻陷兩京之后。這是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在位五年。而當(dāng)他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之時,安史之亂仍未蕩平。唐肅宗迎回了避亂入蜀的父親玄宗,父子又在十三天內(nèi)先后辭世。
唐肅宗長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曾于馬嵬之變后隨父親李亨北上,為兵馬大元帥,統(tǒng)率諸將收復(fù)兩京。即位之初,正當(dāng)安史叛軍最后垂死掙扎的關(guān)鍵時刻,唐代宗對安史降將實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不過,安史之亂最終是在代宗時平定的。經(jīng)歷了八年動蕩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再無法回到開元時期的太平盛世。代宗一朝,竭力醫(yī)治戰(zhàn)亂的創(chuàng)傷,逐步恢復(fù)了安定的局面。
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初年,柳公權(quán)的父親柳子溫離開京都長安,途經(jīng)華原柳家原家中,歇息幾日,告別家人后繼續(xù)北上,出任丹州刺史。丹州,即今陜北宜川。戰(zhàn)國前期屬晉,秦置上郡,西漢設(shè)西河郡,三國、晉為羌胡地,北魏置樂川郡,遷設(shè)在宜川平陸堡。西魏置汾州,后因汾州與河?xùn)|汾州同名,據(jù)丹山而改名丹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丹州屬關(guān)內(nèi)道,遷今宜川。此地貢麝香、蠟燭、龍須席、賦為麻、布。黃河在縣東七里,河岸狹窄,狀似槽形,鄉(xiāng)人呼為石槽,蓋禹治水鑿石導(dǎo)河之處。石槽長一千步,闊三十步,懸水奔流,黿鼉魚鱉所不能游,即今日之黃河壺口瀑布勝景。
柳子溫為刺史,這一官職名稱來自漢初。秦代郡設(shè)御史,任監(jiān)察之職。漢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漢武帝始置刺史。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一人。
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后期得到發(fā)展,對維護皇權(quán)、澄清吏治、促進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王莽稱帝時期,刺史改稱州牧,職權(quán)擴大,由監(jiān)察官變?yōu)榈胤杰娛滦姓L官。隋文帝撤銷郡,州長官除雍州牧外,均改稱刺史。煬帝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又重設(shè)刺史,為司隸大夫?qū)賳T,正六品,任巡察之職。唐改郡為州,以太守為刺史,玄宗又改州為郡,以刺史為太守,肅宗再復(fù)舊制。隋、唐州郡相同,刺史、太守所轄范圍亦同。
已經(jīng)官至正六品的柳子溫,在丹州刺史任上政績?nèi)绾危穬詿o多少記載。雖然華原柳氏先人在隋朝顯赫一時,但入唐后皆沉默于世,百年間淪為平民,在仕途上一蹶不振,好在柳正禮步入官場,這是華原柳氏重新崛起的好兆頭,到了柳子溫,可以想見,他必定會珍重歷史賜予的好機遇,在官職品級上爭取比父親高出一籌。沒有家族蔭庇的優(yōu)勢,也沒有可以倚仗的社會背景、權(quán)力、金錢資源,柳子溫全憑自己的才智和實干,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得以擢升,攀登至刺史的位置。
地處北方邊地的丹州,曾經(jīng)是羌胡之地,自然環(huán)境相對惡劣,多種族人口混雜,沒有相當(dāng)?shù)膱?zhí)政經(jīng)驗和魄力是鎮(zhèn)守不住的。身為此地刺史的柳子溫,想必既如履薄冰,又權(quán)衡左右,殫精竭慮,恪盡職守,才得以從刺史這一官職上全身而退。
史冊中罕有對柳子溫逸事的記述,說明他既沒有煊赫的政聲,也無顯著的劣跡,只是四平八穩(wěn)地致仕還鄉(xiāng),在華原柳家原偏僻的田園中,度過了平淡無奇的晚年。他最為上心的恐怕是子孫教育,以期子孫在功名上青出于藍(lán),續(xù)寫他未竟的理想。
柳子溫的長兄柳子華,乃柳正禮之長子,也就是柳公權(quán)的伯父,在官職品級上要比胞弟高一個檔次。唐代宗永泰初,柳子華為西蜀判官、成都令,遷池州刺史,尋檢校金部郎中,官至修葺華清宮使。
柳子華初入仕途,是憑借了西蜀長官嚴(yán)武的提攜,他也從嚴(yán)武身上體悟到了許多為官的智慧。
嚴(yán)武乃華州華陰人,其父是前朝中書侍郎,母親裴氏不為父親所容,父親獨厚其妾英兒。八歲時,他怪而問其母何故,母親便講了其中之原委。他憤然拿著鐵錐闖入小妾英兒寢室,擊碎其首。左右四鄰驚異地問其父:“郎戲殺英?”
嚴(yán)武辭曰:“安有大臣厚妾而薄妻者,兒故殺之,非戲也。”
其父奇之,嘆曰:“真嚴(yán)挺之子也!”
嚴(yán)武自幼有成人之風(fēng),神氣雋爽,敏于聞見,讀書不究精義,廣為涉獵而已。二十歲時,以父蔭調(diào)太原府參軍,后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奏充判官,累遷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亂發(fā)生,嚴(yán)武隨肅宗西奔,參與了靈武起兵,隨后陪駕到鳳翔至長安。至德二載(757)任給事中,次年出任綿州刺史,遷東川節(jié)度使。
柳公權(quán)的伯父柳子華,正是在這個時候當(dāng)上了嚴(yán)武的判官。
判官,這一官職由隋始置。根據(jù)唐制,特派擔(dān)任臨時職務(wù)的大臣,可自選中級官員,奏請充任判官,以資佐理。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等使,皆有判官輔助處理事務(wù),亦由本使選充,非正官,為僚佐。
柳子華深知嚴(yán)武性本狂蕩,視事多率胸臆,但雙方配合得很默契。
這時,唐室為了對付吐蕃,合劍南、東川、西川為一道,將支度、營田、招討、經(jīng)略等統(tǒng)為一體,西蜀地方官權(quán)力相當(dāng)大。唐玄宗、唐肅宗父子時隔十多日相繼去世后,柳子華的上司嚴(yán)武被召回京,入為太子賓客,遷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即位的唐代宗明里讓嚴(yán)武得以擢升,暗里卻恐怕他坐大,實際上只命他充山陵橋道使,監(jiān)修玄宗、肅宗父子的陵墓。
這樣一來,步嚴(yán)武之后塵的柳子華,接任了成都令。人跟對了,水漲船高,自然得以順利升遷。當(dāng)然,柳子華也確實才識過人,可謂強將手下無弱兵。
之后,嚴(yán)武率兵西征,與郭子儀在秦隴一帶的主力相配合,擊退了吐蕃的入侵,破吐蕃七萬余眾,拿下了四川理縣當(dāng)狗城及甘肅漳縣鹽川城,拓地數(shù)百里。
嚴(yán)武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蜀土頗饒珍產(chǎn),嚴(yán)武窮極奢靡,賞賜無度,或由一言賞至百萬。蜀方閭里以征斂殆至匱竭,然吐蕃亦不敢犯境。
嚴(yán)武初為劍南節(jié)度使,于之有薦導(dǎo)之恩的舊相房琯出為管內(nèi)刺史,嚴(yán)武驕倨,見房琯略無朝禮,甚為時議所貶。
不過,杜甫因避亂入蜀時,嚴(yán)武卻帶著仆從和酒肉來看望,與之友善,對杜甫崇敬有加。嚴(yán)武雖為武夫,亦能詩,有一首《軍城早秋》云:“昨夜秋風(fēng)入漢關(guān),朔云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之后,嚴(yán)武邀杜甫做其幕僚,還勸杜甫“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鵕鸃冠”,以漢末辭賦家禰衡的故事,勸杜甫不要單純以文才自恃,應(yīng)該走做官的道路,力求充當(dāng)侍奉皇帝左右的近臣,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杜甫則寫了《嚴(yán)中丞枉駕見過》一詩,詩中云:“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yīng)似管寧。”
張翰,晉時人,遇見不相識的賀循賀司空,談得投機,沒告訴家人,便登上賀氏的船,同去洛陽。管寧,東漢時高士,于靈帝末渡海避亂至遼東,常戴皂帽,穿布裙,坐木榻,隱居多年,屢征不出,世稱賢者。杜甫此詩意在婉言謝絕,意思是:我的行蹤漂泊不定,當(dāng)效張翰那樣自由,效管寧避亂他鄉(xiāng)過隱居生活。
后來,因感其誠意,友情難卻,杜甫入嚴(yán)武幕府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永泰元年(765),嚴(yán)武不幸突患疾病,死于成都,時年四十。杜甫以詩悼念:“顏回竟短折,賈誼徒忠貞。”“諸葛蜀人愛,文翁儒化成。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
柳子華正是在嚴(yán)武執(zhí)政西蜀時先后任判官、成都令的。他肯定與杜甫有過幾番交集,只是其中細(xì)節(jié),不得而知。
之后,柳子華又遷池州刺史,遠(yuǎn)赴江南。
池州,位于安徽西南部,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西漢建石城縣,隋更名秋浦,唐建池州府。柳子華的后任,詩人杜牧當(dāng)池州刺史時有詩云:“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不久,柳子華從池州回到唐長安,任檢校金部郎中。
檢校這個的官職出自南北朝。南北朝以他官派辦某事時,加號檢校,如檢校秘書等,非正式官銜。隋時,檢校入官銜。唐中前期,加檢校官街時,指雖非正式拜授,但有權(quán)行使該職權(quán),相當(dāng)于代理官職。安史之亂后,檢校官職盛行,使用范圍擴大,連節(jié)度使的幕府參謀都采用檢校官職。唐中后期,檢校官職均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職權(quán),主要表示該官員深受恩寵。
柳子華官至修葺華清宮使,這是他的最后一個職務(wù)。
距唐長安城六十里地的華清宮,亦名華清池,自古以來就是游覽沐浴的勝地。旖旎秀美的驪山風(fēng)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關(guān)中建都的歷代天子。圍繞朝代的興亡更替,華清池的盛衰變遷引得文人墨客幾度尋古覓幽,感嘆詠懷。白居易的《長恨歌》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更是使華清池聞名遐邇。
柳子華要勝任修葺華清宮使,不僅需要周密干練的組織實施才干,尚須有文化底蘊和對建筑藝術(shù)的審美水準(zhǔn)。無疑,做過判官、刺史、檢校金部郎中諸職的他,是難得的人選。
作為修葺使,柳子華當(dāng)然熟知華清宮的來龍去脈。早在氏族社會,原始先民就開始利用驪山溫泉。西周末期周幽王在此修建驪宮;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名曰驪山湯;漢武帝對秦湯進行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重加修飾,列松柏數(shù)千株以點綴溫泉風(fēng)景;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李世民營建湯泉宮,親筆御書溫泉銘。
到了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幾經(jīng)擴建,新宮落成,易名華清宮。高高的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宮城倚山面渭水,依驪山山勢而筑,以朝元閣所在的西繡嶺第三峰和溫泉總源為軸線,向四周輻射展開,宮周筑羅城,修登山輦道和通往長安的復(fù)道,內(nèi)置百官衙署和公卿府第。
之后,華清池成了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羅曼史的發(fā)生地。先后十年間的每年十月,唐玄宗都要偕貴妃和親信大臣來華清宮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師長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些都發(fā)生在華清宮。玄宗和楊貴妃住于華清宮期間,處理朝政、商議國事、接見外使都要在這里進行,華清宮逐漸成為當(dāng)時的政治中心。在唐玄宗執(zhí)政的四十一年時間里,先后來此達三十六次之多。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載(755)發(fā)生安史之亂,皇帝玄宗棄京師,急攜楊貴妃西逃。至此,大唐王朝從歷史的巔峰一落千丈,華清宮也由盛轉(zhuǎn)衰。
柳子華在修葺華清宮使一職上慘淡經(jīng)營,不管如何盡職盡責(zé),殫精竭慮,都再也無法重建昔日大唐王朝的燦爛輝煌。問題在于帝國氣數(shù)已盡,時過境遷。
當(dāng)朝宰相元載欲用德才兼?zhèn)涞牧尤A為京兆尹,未拜而卒。柳子華預(yù)料到死日將至,已經(jīng)提早給自己制作好了墓志,人們都稱他有自知、知人之明。
就在柳子溫長子柳公綽出生第三日,伯父柳子華急切地前往探視,看見大侄兒生了一雙天真而睿智的眼睛,他欣慰地笑了。
他轉(zhuǎn)過身跟弟弟柳子溫說:“保惜此兒,福祚吾兄弟不能及。興吾門者,此兒也。”
伯父柳子華的意思是:光大我柳家門庭的,是這個兒子。
柳公綽因此以起之為字。
起之,意為起來,征兆華原柳氏將從百年的沉睡中起來,續(xù)寫新的生活篇章。
父親柳子溫聽柳子華這么說,會意地點點頭,母親崔氏自然也樂不可支。
時值唐代宗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
過了十三年,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即公元778年,柳子溫次子出生,起名公權(quán)。
這是一個朝政衰微而文豪輩出的特殊年代。柳公權(quán)出生這一年,書法家顏真卿七十歲,文學(xué)家韓愈十一歲,白居易、劉禹錫七歲,柳宗元六歲。